學佛叁要
陳兵
學佛與研究佛學不一樣,我的職業是研究佛學。雖然學佛有叁十多年了,但是沒有學好,所以不能指導別人。我只能提供學習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參考。
我所講的學佛“叁要”,是根據宗喀巴大師的觀點。宗喀巴大師把佛法最重要的東西歸結爲“叁根本”,他有一個偈頌:“道之主要叁根本”,有哪叁根本呢?首先是出離心,然後是菩提心,第叁是清淨正見。這叁要當然是講得非常好,現在的學佛人也應該作爲學佛的核心。我講的叁要跟宗喀巴大師所講的有點不一樣,我是根據現代人學佛的條件,主要強調這麼叁大問題——第一是正見,第二是菩提心,第叁是信願。
第一要:正見
大家知道,八正道是以正見作爲第一,菩薩六度以般若度爲導首。每一度裏面有了般若才叫“波羅蜜”,沒有般若不叫“波羅蜜”,屬于世間法。所以智慧、正見是佛法最重要的東西,是佛法的生命。一般講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它首要的要素就是智慧。太虛大師把佛教的要素概括爲智慧與慈悲,智慧始終是放在第一位的。
(一)智慧的叁個層次
從學佛的角度講,智慧主要有叁個層次:
第一是“聞慧”。“聞慧”是指聽到佛法的道理以後,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作爲一種知識,懂得了它講的道理是什麼。聞慧指的是一種知識,研究佛教的人和學術界的人士,很多都是有聞慧的。他看了很多佛教的書,知道很多佛教的教理。但是,要理解了以後才能叫做聞慧。因爲所謂智慧是一種經過理解的東西,是自己的東西。但聞慧在修行的時候往往用不上。信仰也不一定用得上。有聞慧的人不一定信仰佛教。
第二是 “思慧”。“思慧”是對“聞慧”所知的道理經過自己理性的思考,以及在生活當中按照佛法所講的方法修學,修學以後根據自己的心得體會,對佛法所講的道理有了一個真切的、從內心深處發出的一種確信與理解。這種才叫做“思慧”。“思慧”是自己的東西——雖然是佛講的,但是是經過自己的思考,認同這個東西,而且確實是這樣,決定不動搖的時候,這個才可以叫做“思慧”。
第叁是“修慧”。“思慧”就可以用來修行了。但是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有了切身的體會,而且自己有了受用以後,從修行當中得出來的這種智慧叫做“修慧”。這包括加行位,一直到見道位、修道位所證得的智慧。漢傳佛教諸宗,華嚴、天臺、叁論宗,還有法相唯識宗等,這幾個宗派都是強調學佛要先得聞、思慧,聞慧與思慧合起來可以叫做正見。
修行就是要先得正見,天臺宗尤其強調要“大開圓解”。“大開圓解”的思慧與一般的思慧不一樣,專指的是對于天臺宗與華嚴宗所講的圓滿佛教——圓教的義理有非常深切地了解、理解,變成完全是自己心中所發出來的一種見地,流出來的一種智慧,這才叫做“大開圓解”。“大開圓解”以後,才可以開始修行,才開始修證,叫做“由圓解起圓行”,這是完全正確的。藏傳佛教,主要是格魯派,特別強調像漢傳佛教的這幾個教宗一樣,必須首先學習教理,得到聞思正見,聞思慧以後,才可以開始修其他的東西。所以得到清淨正見是學佛的的第一步。正見一般來講指的是思慧,不是說僅僅是了解了、知道了佛法講了哪些東西,僅僅了解了佛教的哲學。
(二)漢藏佛教對正見的區分
說到正見,佛教有好多乘、好多宗,漢傳佛教有八宗,藏傳佛教有十幾個宗派。各個宗派、各個乘的見地都不完全一致。正見也有深淺之分。
1、漢傳佛教的四種正見
按照漢傳佛教總結的方法,各宗的見地,可以按照《涅槃經》所說的幾種四谛——四谛是佛教諸宗、諸派、諸乘教理的綱宗。按照各宗不同的教理,可以分爲四種四谛。
第一種四谛:小乘的“生滅四谛”。指的是漢傳佛教講的小乘的教理。“生滅四谛”大體上講,是根據因緣所生法則,來觀察人的生命、生死輪回。當我們觀察這個現象的時候,可以發現,造成人生各種痛苦的因緣是人自心的煩惱與無明。因此,要從叁界生死輪回中跳出去,消滅人生的一切痛苦,達到永恒的幸福——涅槃,只要把心中煩惱與無明的根子消滅以後,就自然達到涅槃了。消滅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以叁法印爲指導原則,在禅定中觀心,然後熄滅自心的煩惱,慢慢證到涅槃。因爲它把煩惱看作一個實有的東西,要把煩惱消滅。既然煩惱有生有滅,所以這個叫做“生滅四谛”。
第二種四谛:大乘始教的“無生四谛”。雖然“無生四谛”的四谛——苦、集、滅、道,其概念也和小乘是一樣的。但是二者理解不一樣。按照叁法印的思路,進一步地思考,就可以看到,所謂的苦——人生的痛苦非常多,但是不管哪一種痛苦,都是無常、無我。沒有一個實際能夠永遠承受痛苦的主體,所以苦實際上是無生的。而心中的煩惱、無明,也沒有它的實體。如果有實體的話,這種煩惱無明就會常駐在人的心中。比如說一個人的貪愛——貪愛是造成人生死輪回的一個最根本的煩惱。但如果貪愛有實體的話,他就會永遠都在貪愛,永遠都在想跟異性做愛。實際上人都不可能這樣,所以貪愛是沒有實體的。如果說嗔恨——生氣發怒有實體的話,那麼一個人就應該從生下來到死一直都在生氣,實際上也沒有這樣的人。所以你用正見去觀察的話,就會發現,所有的集谛所講的煩惱,是本來無生,空無實體的。通過觀察煩惱、苦沒有實性,然後再到修道。實際上也是沒有能修、所修道,也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修道的人,這個實體你是找不見的。
我們現在是凡夫,證到初果的時候,變成了另外一個狀態。到證到阿羅漢果,證到菩薩位、成佛的時候,不斷地在變。這中間沒有說發心求道的某某人,比如說我陳某人,到成佛的時候還是我陳某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所修的道與能修的人本性都是空。最後證到的涅槃,本性也是空,也是無生的。涅槃並不是什麼——比如練氣功的人所理解的,是一種能量的聚集,或者是一個什麼實體。它就是與本來空性相一致,這個境界叫做涅槃。所以用這樣的智慧來觀察,苦實際上沒有可舍的,集沒有可斷的,道沒有可修的,涅槃(滅)沒有可證的。大乘就是用這種智慧,在六度萬行當中不斷地觀察。只有拿這種智慧觀察,才叫做六度,才叫做波羅蜜。這樣觀察的話,這樣修證起來,它的效用、效力就要比生滅四谛大得多,因爲它見理見的深刻。但是“無生四谛”還是不圓滿的,因爲從推理講,它還沒有推到盡頭。所以,還有比它更深的,叫做“無量四谛”。
第叁種四谛:大乘的終教的“無量四谛”。這是大乘比較圓滿的一些經典講的,它從大乘菩薩道的角度來講,修行不僅僅是把個人自心的煩惱斷掉,證到涅槃。修道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從整個菩薩道的曆程來看,苦有無量無數,不僅有凡夫叁界之內的生死之苦,而且出離了叁界的羅漢、菩薩,在成佛以前,也還是有苦的,他只是把叁界內的苦斷了。比如說一個羅漢,他再也不會輪回,永遠享受涅槃常樂。但是他想度衆生的時候,他的本事、福報等都不夠。不夠的話想度人,還是苦惱的。菩薩也是這樣,有的東西他還不懂,不是整個宇宙裏面什麼都知道,怎樣去度衆生的方法他也並非完全知道,有時候度衆生也會不成功,這也會讓菩薩感到頭疼。還是有他的苦惱。所以菩薩要斷除的煩惱比小乘要多得多。天臺宗講,小乘斷的是“見思惑”,大乘菩薩還要斷“塵沙惑”。
“塵沙惑”就是在度衆生的時候,有無量無數需要知道的東西,就像恒河裏面的沙子一樣多。有無量無數的衆生,每個衆生有他不同的業緣、不同的根性,度不同的衆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宇宙那麼大,衆生那麼多,永遠也掌握不完,這叫塵沙惑。最後還有一個最根本的“無明惑”,在整個宇宙裏面,只要有一件事情不明白,不知道,那就是無明,因爲你還有一個不知道的東西存在。一直到十地菩薩,還有最後一品無明沒有斷盡,一直到成佛才能斷盡。所以,苦有無量相,集有無量種,道有無量條,最後證得的涅槃境界也是無量大,所以這個叫做無量四谛。就是大乘的四宏誓願偈說的:“煩惱無盡誓願斷,衆生無盡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集中體現了“無量四谛”的精神。“無量四谛”比“無生四谛”深了一些,但是還不圓滿。還有比它更圓滿的,就叫做“無作四谛”。
第四種四谛:大乘圓教的“無作四谛”。指的是大乘最圓滿的了義經,像《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這些經所講的教義。“無作四谛”認爲所有的衆生與佛都是同一真如的顯現,本來沒有絲毫差別。佛的一切功德在每一個衆生身心裏都圓滿具足,一點兒也不缺少。衆生只不過比佛多了一點兒東西,多一點兒無明而已。就是不明白自心的佛性,這一點兒無明。但是無明究竟是什麼東西?你說它是一種物質嗎?是一種精神嗎?它什麼東西也不是,你要找它找不見的。它不過是自心的一種疑惑,就像人的眼睛,忽然讓芥子翳住一樣。或者像太陽讓虛空的雲霧擋住一樣,太陽的光芒並沒有消失,只不過讓雲霧遮住,看不見它了。所以只要一念回光,覺悟到自心的佛性,當下就與佛沒有差別。所以修起來根本就沒有什麼階級、地位可言,也沒有什麼修與不修。因爲本來成佛,也沒有什麼再成佛。禅宗與密教裏面的大手印、大圓滿也都是這種見地。
以上是從思慧的角度所講的大小乘佛法裏面的見地,可以分爲這樣四種。這四種裏面,無論是哪一種,如果真正地通過自己的深思,把它理解了,變成自己的見地以後,都可以修行,都可以斷煩惱、出離生死。當然,它們四種見地中,深淺與圓滿、頓漸的差別是有的。見地越圓滿,你修起來就越快。比如“無作四谛”修起來肯定要比“無量四谛”這些要快一些。
2、藏傳佛教的四種正見
藏傳佛教也有它的判釋方法。藏傳佛教的格魯派,有它…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