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白話解卷第七 第十九章 如來藏心 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P2

  ..續本文上一頁城中,有個演若達多,忽然在一個早晨照鏡,見鏡中有一個人頭,有眼有鼻,很有神氣。他想:我的頭在哪兒?怎不見我的面目?越想越怕,以爲見鬼了,驚狂奔走。你說,這人爲什麼會無故狂走?”

  

富樓那說:“因爲這人心內發狂,並無別的真實原因。”

  

原文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爲妄,雲何有因?若有所因,雲何名妄?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曆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爲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況複無因,本無所有。

  

白話

  

佛說:“微妙的覺性,本來靈明圓融。所有妄見妄覺,怎會有真實原因?若有真實原因,怎會說是妄?

  

迷人由自心妄想輾轉相因,迷上加迷,長期積聚塵勞。即使遇佛點撥,明示真相,因爲積迷太深,還不能離妄返真。

  

如是種種迷根,都自心生,意識迷惘,都無實因。妄見亦無所依。既然無什麼生出來,有什麼東西可滅呢?

  

得菩提的人,像夢醒的人說夢中事。即使心裏精明,總不會考慮把夢中所得到的東西拿出來吧?

  

何況無緣無故發生的,本來就無所有。

  

原文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爲在?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衆生叁種相續叁緣斷故,叁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白話

  

那演若達多,哪裏有因緣爲自己的頭驚狂奔走?忽然醒悟頭還在,頭也不是飛回來的。即使未悟,也未曾丟掉自己的頭。

  

富樓那,妄想就是這樣,無因無依,怎有實在之處?

  

只要你不隨自心境界起分別心,世間、衆生、業果這叁緣斷了,殺盜淫心叁因不生,你心中的演若達多狂性隨即消歇。消了狂性,便成菩提。

  

原文

  

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白話

  

勝淨靈明的心,本來周遍法界,不是別人所給,何必辛辛苦苦證來證去?

  

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中系著如意寶珠,他自己不知道。到處流浪乞食,風餐夜宿。他雖然很貧窮,而這寶珠卻沒有丟失。

  

忽然有識寶之人,告訴他衣中系著如意珠。從此,他萬事如意,成了大富翁。才明白這神珠原來是自己的東西。”

  

原文

  

即時,阿難在大衆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叁緣斷故,叁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雲何如來頓棄因緣?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1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于是。

  

  

梵志 在這裏指出家修清淨行的婆羅門。

  

白話

  

即時,阿難當衆頂禮佛足,起立對佛說:“世尊說斷除殺盜淫叁惡業,叁種相續緣斷了,叁惡因不生,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會消歇,消了狂性,便成菩提。這菩提不是別人所給。如此說來,明明白白有因有緣,爲什麼如來一下子完全否定因緣?

  

我原是從因緣性悟明這些道理的。世尊!不僅我這樣年輕的有學聲聞,即使是會中的大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等原來跟隨老梵志,然後從佛修行的人,也是聽佛說因緣,從而開悟,得成無漏的。

  

現在說菩提不從因緣生,那麼王舍城中拘舍黎等人說的自然性是第一義了?惟願世尊垂大悲心,開發我等迷悶。”

  

佛告訴阿難:“即使是城中的演若達多,滅除了狂性因緣,自然是不狂之性了。這裏把因緣性自然性,說得清清楚楚了。”

  

《楞嚴經白話解卷第七 第十九章 如來藏心 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