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gn="center"> 腹背及胸肩,彼等複非身,
側肋手非身,腋窩肩非身,
內髒頭與頸,彼等皆非身,
此中孰爲身?
諸身遍散住,一切諸支分,
分複住自分,身應住何處?
若謂吾一身,分住手等分,
則盡手等數,應成等數身。
內外若無身,雲何手有身?
手等外無他,雲何有彼身?
無身因愚迷,于手生身覺,
如因石狀殊,誤彼爲真人,
衆緣聚合時,見石狀似人,
如是于手等,亦見實有身。
手複指聚故,理當成何物?
能聚由聚成,聚者猶可分。
分複析爲塵,塵析爲方分,
方分離部分,如空無微塵。
是故聰智者,誰貪如夢身?
如是身若無,豈貪男女相?
苦性若實有,何不損極樂?
樂實則甘等,何不解憂苦?
若謂苦強故,不覺彼樂受。
既非領納性,雲何可謂受?
若謂有微苦,豈非已除粗?
謂彼即余樂,微苦豈非樂?
倘因逆緣故,苦受不得生,
此豈非成立,分別受是執?
故應修空性,對治實有執,
觀慧良田中,能長瑜伽食。
根境若間隔,彼二怎會遇?
無隔二成一,誰複遇于誰?
塵塵不相入,無間等大故。
不入則無合,無合則不遇。
無分而能遇,雲何此有理?
若見請示我,無分相遇塵。
意識無色身,遇境不應理。
聚亦無實故,如前應觀察。
若觸非真有,則受從何生?
何故逐塵勞,何苦傷何人?
若見無受者,亦無實領受,
見此實性已,雲何愛不滅?
所見或所觸,性皆如夢幻。
與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見。
後念唯能憶,非能受前心,
不能自領納,亦非它能受。
畢竟無受者,故受非真有,
誰言此幻受,能害無我聚?
意不住諸根,不住色與中,
不住內或外,余處亦不得。
非身非異身,非合亦非離,
無少實性故,有情性涅槃。
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
識境若同時,已生何待緣?
識若後境起,緣何而得生?
故應不能知,諸法實有生。
若無世俗谛,雲何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有情豈涅槃?
此由他分別,彼非自世俗。
後決定則有,非故無世俗。
分別所分別,二者相依存。
是故諸觀察,皆依世共稱。
以析空性心,究彼空性時,
若複究空智,應成無窮過。
悟明所析空,理智無所依,
無依故不生,說此即涅槃。
心境實有宗,理極難安立。
若境由識成,依何立識有?
若識由境成,依何立所知?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無實,
無子則無父,無父誰生子?
無子也無父,如是無心境。
如芽從種生,因芽知有種,
由境所生識,何不知有境?
由彼異芽識,雖知有芽種,
然心了境時,憑何知有識?
世人亦能見,一切能生因,
如蓮根莖等,差別前因生。
誰作因差別?由昔諸異因。
何故因生果?從昔因力故。
自在天是因,何爲自在天?
若謂許大種,何必唯執名?
無心大種衆,非常亦非天,
不淨衆所踐,定非自在天。
彼天非虛空,非我前已破,
若謂非思議,說彼有何義?
雲何此彼生?我及自在天,
大種豈非常?識從所知生,
苦樂無始業?何爲彼所生?
若謂因無始。彼果豈有始?
彼既不依他,何故不常作?
若皆彼所造,彼需觀待何?
若依緣聚生,生因則非彼。
緣聚則定生,不聚無生力。
若非自在欲,緣生依他力。
若因欲乃作,何名自在天?
微塵萬法因,于前已破訖。
常主衆生因,數論師所許。
喜樂憂與暗,叁德平衡狀,
說彼爲主體,失衡變衆生。
一體有叁性,非理故彼無。
如是德非有,彼複各叁故。
若無此叁德,杳然不聞聲。
衣等無心故,亦無苦樂受。
謂此即因性,豈非已究訖?
汝因具叁德,從彼不生布。
若布生樂等,無布則無樂。
故樂常等性,畢竟不可得。
樂等若恒存,苦時怎無樂?
若謂樂衰減,彼豈有強弱?
舍粗而變細,彼樂應非常。
如是何不許,一切法非常,
《入菩薩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