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P6

  ..續本文上一頁center">   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無病而覆頭,纏頭或撐傘,

  

   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說法。

  

   莫示無伴女,慧淺莫言深,

  

   于諸淺深法,等敬漸修習。

  

   于諸利根器,不應與淺法,

  

   不應舍律行,經咒诳惑人。

  

   牙木與唾涕,棄時應掩蔽,

  

   用水及淨地,不應棄屎尿。

  

   食時莫滿口,出聲與咧嘴,

  

   坐時勿伸足,雙手莫揉搓。

  

   車床幽隱處,莫會他人婦,

  

   世間所不信,觀詢而舍棄。

  

   單指莫示意,心當懷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肩臂莫揮擺,示意以微動,

  

   出聲及彈指,否則易失儀。

  

   睡如佛涅槃,應朝欲方臥,

  

   正知並決志,覺已速起身。

  

   菩薩諸行儀,經說無有盡,

  

   然當盡己力,修持淨心行。

  

   晝夜當各叁,誦讀叁聚經,

  

   依佛菩提心,悔除墮罪余。

  

   爲自或爲他,何時修何行,

  

   佛說諸學處,皆當勤修習。

  

   佛子不需學,畢竟皆無有,

  

   善學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

  

   爲利諸有情,回向大菩提。

  

   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

  

   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

  

   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

  

   此及余學處,閱經即能知,

  

   經中學處廣,故應閱經藏。

  

   首當先閱覽,虛空藏經部,

  

   亦當勤閱讀,學處總集論,

  

   佛子恒修行,學集廣說故。

  

   或暫閱精簡,一切經集論。

  

   亦當偶披閱,龍樹二論典。

  

   爲護世人心,知已即當行。

  

   再叁宜深觀,身心諸狀態,

  

   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法應恭謹行,徒說豈有益?

  

   唯閱療病方,疾患雲何愈?

  

第六品 安忍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

  

   故應以衆理,努力修安忍。

  

   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

  

   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

  

   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樂不久住,

  

   嗔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

  

   精勤滅嗔者,享樂今後世。

  

   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

  

   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他。

  

   故當盡斷除,嗔敵諸糧食,

  

   此敵唯害我,更無他余事。

  

   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

  

   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若事尚可爲,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不欲我與友,曆苦遭輕蔑,

  

   聞受粗鄙語,于敵則相反。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

  

   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苦行伽那巴,無端忍燒割,

  

   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

  

   蛇及蚊虻噬,饑渴等苦受,

  

   乃至疥瘡等,豈非見慣耶?

  

   故于寒暑風,病縛捶打等,

  

   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

  

   有者見己血,反增其堅勇,

  

   有人見他血,驚慌複悶絕,

  

   此二大差別,悉由勇怯致。

  

   故應輕害苦,莫爲諸苦毀。

  

   智者縱曆苦,不亂心澄明。

  

   奮戰諸煩惱,雖生多害苦,

  

   然應輕彼苦,力克嗔等敵,

  

   製惑真勇士,余唯弑屍者。

  

   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

  

   悲愍生死衆,羞惡樂行善。

  

   不嗔膽病等,痛苦大淵薮,

  

   雲何嗔有情,彼皆緣所成。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惱,煩惱強湧現。

  

   心雖不思嗔,而人自然嗔,

  

   如是未思生,嗔惱猶自生。

  

   所有衆過失,種種諸罪惡,

  

   彼皆緣所生,全然非自力。

  

   彼等衆緣聚,不思將生嗔,

  

   所生諸嗔惱,亦無已生想。

  

   縱許有主物,施設所謂我,

  

   主我不故思,將生而生起,

  

   不生故無果。常我欲享果,

  

   于境則恒散,彼執亦不息。

  

   彼我若是常,無作如虛空。

  

   縱遇他緣時,不動無變異。

  

   作時亦如前,則作有何用?

  

   謂作用即此,我作何相幹?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

  

   知已不應嗔,如幻如化事。

  

   由誰除何嗔,除嗔不如理,

  

   嗔除諸苦滅,故非不應理。

  

   故見怨或親,非理妄加害,

  

   思此乃緣生,受之甘如饴。

  

   若苦由自取,而人皆厭苦,

  

《入菩薩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寂天菩薩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