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
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
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
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
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
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着。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
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
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
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意汝于此身,何故执且护?
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
痴意汝云何,不护净树身,
何苦勤守护,腐朽臭皮囊?
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
次以智慧剑,剔肉离身骨。
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
当自如是究,何处见精妙。
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
何故犹贪着,爱护此垢身?
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饮,
肠胃不适吮,身复何所需?
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
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
纵汝护如此,死神不留情,
夺已施鹫狗,届时复何如?
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
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
即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
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
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
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
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
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应忖自有无。
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恒依强欲乐,或依对治引,
以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
施等波罗蜜,层层渐升进,
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
前理既已明,应勤饶益他,
慧远具悲者,佛亦开诸遮。
食当与堕者,无怙住戒者,
己食唯适量,三衣余尽施,
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
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
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
《入菩萨行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