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center"> 以是諸有情,皆當無苦楚。
或因己不慎,以刺自戮傷,
或爲得婦心,憂傷複絕食,
縱崖或自缢,吞服毒害食,
妄以自虐行,于己作損傷。
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盡,
況于他人身,絲毫無傷損。
故于害我者,心應懷慈憫,
慈悲縱不起,生嗔亦非當。
設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
嗔彼則非理,如嗔燒性火。
若過是偶發,有情性仁賢,
則嗔亦非理,如嗔煙蔽空。
棍杖所傷人,不應嗔使者,
彼複嗔使故,理應憎其嗔。
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
既曾傷有情,理應受此損。
敵器與我身,二皆致苦因,
雙出器與身,于誰該當嗔?
身似人形瘡,輕觸苦不堪,
盲目我愛執,遭損誰當嗔?
愚夫不欲苦,偏作諸苦因,
既由己過害,豈能嗔于人?
譬如地獄卒,及諸劍葉林,
既由己業生,于誰該當嗔?
宿業所引發,令他損惱我,
因此若墮獄,豈非我害他?
依敵修忍辱,消我諸多罪,
怨敵依我者,墮獄久受苦。
若我傷害彼,敵反饒益我,
則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若我有功德,必不墮地獄,
若吾自守護,則彼何所得?
若以怨報怨,則更不護敵,
吾行將退失,難行亦毀損。
心意無形體,誰亦不能毀。
若心執此身,定遭諸苦損,
輕蔑語粗鄙,口出惡言辭,
于身既無害,心汝何故嗔?
謂他不喜我,然彼于現後,
不能毀損我,何故厭譏毀?
謂礙利養故,縱我厭受損,
吾利終須舍,諸罪則久留。
甯今速死殁,不願邪命活,
苟安縱久住,終必遭死苦。
夢受百年樂,彼人複蘇醒,
或受須臾樂,夢已此人覺,
覺已此二人,夢樂皆不還。
壽雖有長短,臨終唯如是,
設得多利養,長時享安樂,
死如遭盜劫,赤裸空手還。
謂利能活命,淨罪並修福,
然爲利養嗔,福盡惡當生。
若爲塵俗活,複因彼退墮,
唯行罪惡事,苟活義安在?
謂謗令他疑,故我嗔謗者,
如是何不嗔,誹謗他人者?
謂此唯關他,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煩惱所生謗?
于佛塔像法,誹诋損毀者,
吾亦不應嗔,因佛遠諸害。
于害上師尊,及傷親友者,
思彼皆緣生,知已應止嗔。
情與無情二,俱害諸有情,
雲何唯嗔人?故我應忍害。
或由愚行害,或因愚還嗔,
此中孰無過?孰爲有過者?
因何昔造業,于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業,憑何嗔于彼?
如是體解已,以慈互善待,
故吾當一心,勤行諸福善。
譬如屋著火,燃及他屋時,
理當速移棄,助火蔓延草。
如是心所貪,能助嗔火蔓,
慮火燒德屋,應疾厭棄彼。
如彼待殺者,斷手獲解脫,
若以修行苦,離獄豈非善?
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地獄衆苦因?
爲欲曾千返,墮獄受燒烤,
然于自他利,今猶未成辦。
安忍苦不劇,複能成大利,
爲除衆生害,欣然受此苦。
人贊敵有德,若獲歡喜樂,
意汝何不贊,令汝自歡喜?
如是所生樂,唯樂無性罪,
諸佛皆稱許,複是攝他法。
謂他獲樂故,然汝厭彼樂,
則應不予酬,此壞現後世。
他贊吾德時,我亦欲他樂,
他贊敵功德,何故我不樂?
初欲有情樂,而發菩提心,
有情今獲樂,何故反嗔彼?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見人獲利,何故生嫉惱?
所應恩親養,當由汝供給,
彼今已自立,不喜豈反嗔?
不願人獲利,豈願彼證覺?
妒憎富貴者,豈有菩提心?
若已從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幹?
何故棄福善,信心與己德?
不守己得財,何不自嗔責?
于昔所爲惡,猶無憂愧色,
豈還欲競勝,曾培福德者。
縱令敵不喜,汝有何可樂?
唯盼敵受苦,不成損他因。
汝願縱得償,他苦汝何樂?
若謂滿我願,招禍豈過此?
若爲嗔漁夫,利鈎所鈎執,
陷我入獄簍,定受獄卒煎。
受贊享榮耀,非福非長壽,
<…
《入菩薩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