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p align="center">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樂。
若吾識損益,贊譽有何利?
若唯圖暫樂,應依賭等酒。
若僅爲虛名,失財複喪命,
譽詞何所爲,死時誰得樂?
沙屋傾頹時,愚童哀極泣,
若我傷失譽,豈非似愚童?
聲暫無心故,稱譽何足樂?
若謂他喜我,彼贊是喜因?
受贊或他喜,于我有何益?
喜樂屬于彼,少分吾不得。
他樂故我樂,于衆應如是,
他喜而贊敵,何故我不樂?
故我受贊時,心若生歡喜,
此喜亦非當,唯是愚童行。
贊譽令心散,損壞厭離心,
令妒有德者,複毀圓滿事。
以是若有人,欲損吾聲譽,
豈非救護我,免墮諸惡趣。
吾唯求解脫,無需利敬縛,
于解束縛者,何故反生嗔?
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
閉門不放行,雲何反嗔彼?
謂敵能障福,嗔敵亦非當,
難行莫勝忍,雲何不忍耶?
若我因己過,不堪忍敵害,
豈非徒自障,習忍福德因?
無害忍不生,怨敵生忍福,
既爲修福因,雲何謂障福?
應時來乞者,非行布施障,
授戒阿阇黎,亦非障出家。
世間乞者衆,忍緣敵害稀,
若不外植怨,必無爲害者。
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
能助菩提行,故當喜自敵。
敵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
首當奉獻彼,因敵是忍緣。
謂無助忍想,故敵非應供,
則亦不應供,正法修善因。
謂敵思爲害,故彼非應供,
若如醫利我,雲何修安忍?
既依極嗔心,乃堪修堅忍,
故敵是忍因,應供如正法。
本師牟尼說,生佛勝福田。
常敬生佛者,圓滿達彼岸。
修法所依緣,有情等諸佛,
敬佛不敬衆,豈有此道理?
非說智德等,由用故雲等,
有情助成佛,故說生佛等。
懷慈供有情,因彼尊貴故,
敬佛福德廣,亦因佛尊貴。
助修成佛故,許衆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無邊功德海。
唯佛功德齊,于具少分者,
雖供叁界物,猶嫌不得足。
有情具功德,能生勝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應供有情。
無僞衆生親,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
利生方足報,舍身入獄佛,
故我雖受害,亦當行衆善。
諸佛爲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癡我何故,驕慢不侍衆?
衆樂佛歡喜,衆苦佛傷悲,
悅衆佛愉悅,犯衆亦傷佛。
遍身著火者,與欲樂不生,
若傷諸有情,雲何悅諸佛?
因昔害衆生,令佛傷心懷,
衆罪我今悔,祈佛盡寬恕。
爲令如來喜,止害利世間,
任他踐吾頂,甯死悅世主。
大悲諸佛尊,視衆猶如己,
生佛既同體,何不敬衆生?
悅衆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間苦,故應常安忍。
譬如大王臣,雖傷衆多人,
謀深慮遠者,力堪不報複,
因敵力非單,王勢即彼援,
故敵力雖弱,不應輕忽彼。
悲佛與獄卒,吾敵衆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暴君縱生嗔,不能令墮獄,
然犯諸有情,定遭地獄害。
如是王雖喜,不能令成佛,
然悅諸衆生,終成無上覺。
雲何猶不見,取悅有情果,
來生成正覺,今世享榮耀。
生生修忍得,貌美無病障,
譽雅命久長,樂等轉輪王。
第七品 精進
忍已需精進,精進證菩提,
若無風不動,無勤福不生。
進即喜于善。下說其違品:
同惡散劣事,自輕淩懶惰。
貪圖懶樂味,習臥嗜睡眠,
不厭輪回苦,頻生強懈怠。
雲何猶不知,身陷惑網者,
必囚生死獄,正入死神口。
漸次殺吾類,汝豈不見乎?
然樂睡眠者,如牛見屠夫。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
此時汝何能,貪食複耽眠?
死亡速臨故,及時應積資,
屆時方斷懶,遲矣有何用?
未肇或始作,或唯半成時,
死神突然至,嗚呼吾命休!
因憂眼紅腫,面頰淚雙垂,
親友已絕望,吾見閻魔使,
憶罪懷憂苦,聞聲懼墮獄,
狂亂穢覆身,屆時複何如?
死時所懷懼,猶如待宰魚,
何況昔罪引,難忍地獄苦。
…
《入菩薩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