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白話解 經文正解(一)

  

文正解(一)

  

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少室六門]

  

  自在菩

  

  

菩薩超聖智。六處悉皆同。心空觀自在。無閡大神通。

  

  

禅門入正受。叁昧任西東。十方遊曆遍。不見佛行蹤。

  

  

行深般若波蜜多

  

  

六年求大道。行深不離身。智慧心解脫。達彼岸頭人。

  

  

聖道空寂寂。如是我今聞。佛行平等意。時到自超群。

  

  [慧淨禅師]

  

  小乘雖證人無我 法執迷情由未改 

  

  涅槃生死不能物 菩薩于中得自在

  

  

[淨慧和尚]

  

這裏的“觀自在菩薩”既是觀世音菩薩,也可以指所有修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人。修得這種菩薩道的人,都是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就是觀世音,是觀世音另外的一種翻譯,是“觀世音而得自在”的省略。

  

觀世音觀的是什麼呢?觀察世間一切呼喊救苦救難的聲音。在我們這個世界,有無數的人在呼喊觀世音菩薩。呼喊觀世音菩薩做什麼呢?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時時刻刻爲我們苦難的衆生作舟航,作導師,作梯子,作橋梁。作得徹底了,圓滿了,也就得了大自在。換句話來說,只有達到觀自在,才能觀世音而救世間的一切苦難。

  

觀世音菩薩是我們學佛法,修佛道的榜樣。

  

  [補注]

  

  佛教教人明心見性。

  

  怎樣才能明心見性?人們從小到大,在家庭、學校、社會受到教肓,受到熏淘,各人心裏都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善人會成爲有益于人類社會的人才,惡人會成爲害人害己的敗類。

  

  人類社會都提倡善人善事。不過,善人也經常要遇到麻繁事,傷心事,心裏有很多煩惱。煩惱是一種心障,障蔽著自己本來明淨的心。惡人本性並不是惡的,只是由于沾染了太多惡習,被惡劣習氣障蔽了本來明淨的心,才會生惡念,犯惡業。

  

  人們心中已有的知識,包括社會知識和自然知識,如果不善于去妄存真,去舊更新,而是因陳守舊,固執成見,也是一種心障。

  

  被煩惱事引起的心障,叫做煩惱障;由固執成見引起的心障,叫做智障。要想明心見性,必須去掉這兩種心障。去掉心障,露出本來明淨的心,便能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世界,就是明心見性了。

  

  怎樣才能去掉這兩種心障呢?釋迦牟尼教他的弟子們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般若是大智慧;波羅蜜多,又簡稱波羅蜜,意思是到彼岸。到哪個彼岸?到沒有煩惱的彼岸。在那裏,人人都像彌勒菩薩那樣,大肚能容,笑口常開。那裏是修行人夢寐以求的極樂世界。在大智慧的指導下,度到沒有煩惱的極樂的彼岸。這是一種修行法門,或說是度門。因此,般若波羅蜜多,可稱爲大智度。

  

  大智度中,包含六度門,分別叫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怎樣布施?施財物供養寺廟僧衆,施財物幫助窮困的人;貢獻力氣,助人爲樂;貢獻才智,弘揚佛法;發明創造,造福人類;這些都是布施。

  

  怎樣持戒?皈依佛門的人,要遵守佛門戒律,諸惡勿作,衆善奉行;國家公民,要遵守國家法律;作爲社會的一個成員,都應當自覺養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這些都是持戒的起碼要求。

  

  怎樣是忍辱?不是叫你忍辱偷生。修學大乘佛法,自己未得度,發願度世人,這是一樁大事業。幹大事業的人,要忍辱負重,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人.一切事,都不生嗔恚之心。

  

  怎樣是精進?行住坐臥,不忘修持,精益求精,永無止境。

  

  怎樣修禅定?初學的人,一般要安心靜坐,或持名念佛,或觀想佛身好相,系心一處,漸入至靜狀態。功夫淳熟,可能在禅境中見到許多不思議的殊勝境界。這些境界,其實是阿賴耶識(又名藏識,即潛意識)作用生起的幻相。面對幻相,自心不動,不生妄想,便說是禅定。禅宗六祖慧能說:“外境離相是禅,內心不動是定。”

  

  般若是大智慧。這大智慧不是普通人的智慧。不參與禅定實踐的人,很難明白般若智慧是怎麼樣的大智慧。修習禅定的人,如果在禅中還有私心雜念,有偏執見,也不可能生發般若智慧。

  

  般若波羅蜜,最勝最第一,無去亦無來,不入亦不出。

  

  施戒忍進禅,是爲六度足,般若是爲目,建瓴在高屋。

  

  觀照不著相,常寂非草木,圓明常寂照,自在蓮池浴。

  

  

  

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少室六門]

  

  

皆空 

  

  

貪愛成五蘊,假合得爲身。血肉連筋骨,皮裏一堆塵。

  

  

迷途生樂著,智者不爲親。四相皆歸盡,呼甚乃爲真。

  

  

度一切苦厄 

  

  

妄系身爲苦,人我心自迷。涅槃清淨道,誰肯著心依。

  

  

陰界六塵起,厄難業相隨。若要心無苦。聞早悟菩提。

  

  [慧淨禅師]

  

  四大五蘊無非色,人我衆生本性空。

  

  若能發慧當心照,長辭苦厄出煩籠。

  

  [大顛禅師]

  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今人依此修行,常自反照,交見五蘊淨盡,淨裸裸,赤灑灑,到這田地,自然休歇。若不得五蘊空,依舊墮落生死界。四大五蘊身如客店,主人暫住,主人既離,屋舍倒壞。

  

  

[淨慧和尚]

  

“觀自在菩薩”是能修能證的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所修所證的法。這段話,每一個字都非常地重要,我們在體會的時候,在念誦的時候,千萬不能輕輕地劃過,要深入地去體會這段話的叁個意思。“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一個意思,“照見五蘊皆空”是一個意思,“度一切苦厄”是一個意思。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般若見,是見地。“照見五蘊皆空”,是功夫。“度一切苦厄”,就是結果。深般若就是甚深般若,甚深智慧,大智慧。深般若不是拿來談論的,是要具體地去行,去實踐,也就是要孜孜不倦地按照般若的要求,住在般若的境界當中。

  

“照見五蘊皆空”,一切的力量都在這句話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件事聚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的生命體,就是我們生活的現實。

  

凡夫有染汙的五蘊,聖賢有清淨的五蘊。

  

我們的生命是什麼呢?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指的色法,指物質世界;受、想、行、識是心法,指精神世界。

  

一個色字把地、水、火、風四種基本元素所構成的物質世界,人體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色、聲、香、味、觸、法等感覺對象,全部包羅無遺。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一切有生命的,無生命的,都在一個“色”字當中。

  

色,是指物質世界;受、想、行是心理活動,屬于心所;識,則是我們精神的主體,認識的主體,就是我們的心,屬于心王。…

《心經白話解 經文正解(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