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祖師禅
【內容提要】祖師禅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離言絕思,是般若的最高境界。因其所得之智是即心而成,故有別于如來禅獨立成爲祖師禅系。修祖師禅的重要方法是看話頭、起疑情,離四句,絕百非。檢視曆史上南北之爭的公案,可以發現各有其開宗立說的內在理路。神會對弘揚南禅固有貢獻,但其一味主張頓悟禅風也埋下了禅宗衰頹的種子。而宗密對禅宗南北、頓漸之爭進行的調和圓融,對中國禅宗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意義。考察現代的鈴木大拙和胡適之爭,也給我們以有益的啓示。本文還提出了檢驗是否證悟的標准,認爲開悟即是徹底去除分別心和我執的精神境界。文章指出圓融南北、圓融能秀、堅持修持、堅持實踐和堅持證悟,是光大祖師禅,使中國禅宗在當代複興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祖師禅般若頓漸不二證悟
一、祖師禅與般若
祖師禅的名稱,原出《景德傳燈錄》卷十一《仰山慧寂禅師》章,《太虛大師全書·佛法總學》曾诠釋說:“如來禅是落功漸次的,祖師禅是頓悟本然的。”這也就是說,如來禅是循序漸進的,祖師禅則是一超直入的。進至何處?進至般若。入至何處?入至般若。雖同是證入般若,但方法卻完全不同。禅宗是不藉言教,直入般若。
佛法的根本在般若,般若就是佛法。佛教各宗各派,無論教義、修持都離不開般若,禅宗也不例外【請參考吳立民:《禅宗宗派源流》各相關章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若從達摩祖師而上,更推求其授受由來,則曆史傳說,在印土凡有二十八傳,而最初的一傳,即在大迦葉尊者的會心一笑【佛陀拈花,迦葉微笑,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收于《纟續藏》第87冊。雖然有些學者對此經表示懷疑,但無損其在禅宗史上的重要影響。】,可知達摩祖師傳的實在是佛陀的心印。
禅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離言絕思,這是般若的最高境界,所以五祖勸人讀《金剛般若》,而六祖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而大悟。因爲佛的心印就是般若,更無別法;禅宗所以能超出傳統的禅法,也就是般若,更無別法。禅宗五家七派,宗義都離不開般若。自達摩開宗以來,因爲當機施教的方便不同,在不立文字、離言絕慮的教法上,也分出許多的派別。後人按方法不同,把它們分爲五家七派(或分燈禅)。宗密禅師謂禅宗可分爲叁: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叁、直顯心性宗。宗密在《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中說道:
息妄修心宗者,說衆生雖本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回生死。……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
泯絕無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衆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
直顯心性宗者,說一切諸法,若有若空,皆惟真性。真性無相無爲,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然即體之用而能造作種種,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大正藏》卷四八,402b~c。】。
總觀宗密禅師所說,禅宗各派的宗義,不出此叁,或謂第一爲“有”的禅宗,第二爲“空”的禅宗,第叁爲“中道”的禅宗。但我認爲這就是“實相般若證入”中的叁種境界,所說雖有淺深,究竟不離般若。禅宗的宗義,既是依著般若,禅宗的行證,當然也依著般若,所以說頓悟成佛,一超直入,即佛也不立,更無位次可言,這便是從般若的本體上立足。至于修行方法,或看話頭,或專默照,但令疑情真切,卻不許于文字言說上求,不許于見聞覺知上求,乃至不許于心緣知解上求。若果工夫精純,疑情不斷,一旦磕著撞著,[口@力] 地一聲,自然打破漆桶,心花發明,由是而破初參,由是而透重關,由是而透末後一關,一經徹悟,天下太平,這種修法,是使人契合般若的實相,以求證入實相般若,就是參禅。學人必須深解般若理趣,方有入處。
由于祖師禅是直實證相般若,所以在禅門這條修行的途徑上,本來就不可以言說表示,所謂不許開口,開口便錯,不許動念,動念即乖。因爲一切的言語思念,都不能離諸吾人的情見,而實相的理體,卻又超出乎情見以外,所以人們的言語思念,皆不能表顯實相上的行證,而與般若實相,乃有格格不入之勢。因此禅門曆來祖師度人的教法,便是實修實證,不立文字,而禅宗行者修行證入的分齊,也便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若問此宗行證的位次如何,那就有不容在言說上表示之處。
此宗行證的位次,雖不可說,至于此宗修行漸頓程度,古德也還說過,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又謂言慮泯絕,不立階位。可知此宗的修行,乃是一超直入,而不經一切行爲的。曆來大德在判教的上面,稱此宗爲頓教,便是因爲此宗的修行頓捷,而直接顯示諸法實相之故。在佛教各宗裏面,唯叁論宗與禅宗,獨標真谛,直顯般若的理體,而在這兩宗之內,叁論宗的教法,尚可藉諸經論說示,而禅宗的行證,則必須于實際上體會,所以叁論宗又或稱爲觀照般若之教,而禅宗又或稱爲實相般若之教。
祖師禅雖然重在實證,但是對于一切經教,未嘗背道而馳,如先德說:“依文解義,叁世佛冤;離經一字,還同魔說”【參《四家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祖堂集》卷十四《百丈懷海》,《景德傳燈錄》卷六《百丈懷海》,《五燈會元》卷叁《百丈懷海》,《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懷海》等。】。又圭峰禅師說:“諸宗始祖,即是釋迦。經是佛語,禅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諸祖相承,根本是佛親咐。菩薩造論,始末惟弘佛經。”【《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正藏》卷四八,400b。】後來不善學者,只講頓悟,不講漸修,經也不看,定也不修,私心自用,自說開悟,甚至打著祖師禅的旗號,來反對經教,抹煞一切,如此傳承,佛教豈有不衰之理。究其根源,從法義上說,就是把北宗神秀的“時時勤拂拭”的法門丟了,而只講“本來無一物”。試問沒有“時時勤拂拭”,哪來“何處惹塵埃”呢?
古之祖師大德,爲相機施治,方便接引,遂開漸修、頓悟二門,北宋神秀循序漸進,即漸修之法門;南宗慧能,主一超直入,即頓悟之法門。然修祖師禅者,如上所說,要調息、調身、調心,無不先修一段如來禅,即參禅中必用坐禅,先息心凝思,然後才能以心觀心,此亦即先要漸修,而後方能頓悟之。據《祖庭事苑》卷叁記載,禅宗始祖菩提達摩,住嵩山少林寺時,面壁凝坐,終日默然,如是九年,可見禅宗對坐禅之重視。
二、祖師禅的性質及修法
禅定視其研究的立場和角度而有各種分類,祖師禅也是如此。這裏就祖師禅自身性質來談談祖師禅。
禅定修法,總不外息法、色法、心法叁門。如來禅從安般(數出入息以鎮心之觀法)入手,都攝六根,較側重于息法,其目的在破惑證真。祖師禅以觀心爲本體,較側重于心法,其目的在明心見性。秘密禅以六大四曼叁密爲體相用,較側重于色法,其目的在即身成佛。故如來禅爲叁學六度之禅,祖師禅爲明心見性之禅,秘密禅爲即身成佛之禅。人體有叁大要素之分構,法門有叁大體系之類別,禅定亦因叁大法系而展開。
佛學就是叁學,學佛唯一途徑,亦即叁學。大乘菩薩六度,亦由叁學開出。叁學六度之中,其中心樞紐,莫要于釋尊所說正法之如來禅,小乘之俱舍、成實二宗,大乘之法相、叁論、天臺、華嚴諸宗,雖觀法各各不同,而莫不以如來禅定爲體,如法相之五種唯識觀、叁論之無得正觀、天臺之一心叁觀、華嚴之法界觀,精神所注,均在不同之用上發揮,而在相同之體上均是依定修觀,並非作觀定外。因散心粗息無法成就勝妙觀智,非仗如來禅定之力不可。所以此叁學六度之禅定,實遍于大小乘諸宗,而爲諸宗禅定之共體,而唯禅宗獨不然。禅宗由達摩祖師東來而開,但禅宗所名之禅,非叁學六度之禅,即非如來禅,而是明心見性之禅,即教外別傳之祖師禅。如來禅是漸修法門,必須循序漸進,祖師禅是頓悟法門,卻能一超直入。如來禅是對治煩惱,斷惑證真;祖師禅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別種禅之修法,不是觀色,便是觀息,不是觀息,便是觀心。而祖師禅之修法,卻只在觀心本身上做功夫。持一極明朗極猛利之“觀心”,卻並不觀色,也不觀息,也不觀心,乃至一切不觀,從一切不觀之中,卻要使出“觀心”,仍極明朗仍極猛利,功夫到了,如桶脫底,自然大徹大悟。此種“觀而不觀”、“不觀而觀”之境界,縱無可名之,便強名之曰“疑情”。別種禅是從“觀”上以求明朗猛利而成正遍智,祖師禅是從“觀而不觀”、“不觀而觀”上以求觀心明朗猛利而成正遍智。別種禅是從“用”上用功,祖師禅是從“體”上用功。因此,別種禅所得之智是轉識而成,祖師禅所得之智是即心而成。故祖師禅有別于如來禅,因法系不同而于如來禅外獨立成爲祖師禅系。
禅宗所修的禅,便是祖師禅。此宗在一切經教以外,別樹一幟,不藉文字的方便以顯說一切的教法,而用實修實證的方法以趣入實相的理體,所以此宗稱爲教外別傳的一宗。此宗直指心性,不立文字,與其他各宗的教法蹊徑,迥然不同,因之此宗別于教下各宗,而獨稱爲宗下。又此宗與各宗修行的方法,雖有差別,而所趣求的究竟,則皆不外乎諸法實相,而同契于大乘的一實相印,亦即般若。此宗不依經教,從上以來的祖師,亦未嘗以文字教人,因爲此宗所修行的,就只是禅,此宗亦因此故,而稱爲禅宗。
禅和祖師禅的法義,如宗密禅師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來清淨禅,亦名一行叁昧,亦名真如叁昧。此是一切叁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叁昧。達磨門下,展轉相…
《論祖師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