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傳到漢地的,唐朝時傳過來的叫唐密。唐朝的密教。因爲唐五宗毀法,失傳了,中斷了。但唐密一些單獨的法門一直流傳到現在,沒有斷,不過傳承的系統不清楚了。這是唐密。
唐密以後傳到日本的。傳到日本有兩個,一個叫東密,一個叫臺密。傳承的系統大致這樣子。
〖CRMCSYT1,BP#〗
簡單的說,在印度傳的是印密,傳到中國漢地的時候是唐密,由中國傳到日本的是兩支密,一個是東密,一個是臺密。由印度又傳到中國藏地的是藏密。密教總的來說這幾支。
密教傳到西藏以後的藏密,大概分五支,五大派,不祥細說了,每派的曆史都很複雜。
藏密〖JB({〗甯瑪巴(紅教)
伽舉巴(白教)
薩伽巴(花教)
格魯巴(黃教)
苯 巴(黑教)〖JB)〗
藏密在曆史的衍變過程中又分五大派;甯瑪巴,就是我們所說的“紅教”;伽舉巴白教;薩伽巴,花教,格魯巴,黃教,苯巴,黑教。苯巴是西藏民族原有的宗教,後來佛教傳到西藏以後,苯教慢慢融合了佛教特別是藏密的一些東西,很多的東西密教把他改造了,他又形成了藏密的一個支派。大概密教的曆史是這樣子的,這方面的材料都不少,我就不多說了。
判教,密的判教,就是分爲顯教和密教。密教就自己本身來說,把密教以前釋迦牟尼說的一切法門,開創的一切宗派,都叫做顯教,把自己稱爲密教。這是佛教的一個分類,顯教,密教。
那麼顯教和密教有很多地方不同,比如說,顯教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密教的教主是大日如來。這個就不同,教主不同。經典也不同,顯教的經典,我們講《華嚴》呀,《法華》呀,《般若》呀,密教的經典它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顯教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密教的教主是大日如來,所以它的經典不是曆史上肉身釋迦牟尼佛說的,而是法身佛大日如來說的,所以密教經典的結集跟顯教的不同。顯教是釋迦牟尼佛涅NB231以後,他的弟子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對證,把釋迦牟尼佛說的戒呀經呀,誦出來了,這樣結集的。而密教呢,法身大日如來說了以後,這個法大日如來交給了金剛薩NC830,藏在南天鐵塔,是龍樹菩薩以七粒白芥子打開了鐵塔,把密教的經典取出來。由于教主不同,說的法不同,結集的方式不同,所以密教跟顯教有很大的區別。
我先講東密,東密依的經典,是兩部大經典:《大日經》,《金剛頂經》,這是簡稱。兩部經是兩部法的系統,《大日經》的系統是善無畏傳的,《金剛頂經》系統是金剛智傳的,後來這兩部經都傳授歸到不空,不空就把兩部系統全部接受了,不空又傳給惠果,惠果又傳給弘法大師。這兩部經,依據《大日經》的這個系統建立的法門叫做胎藏部,依據《金剛頂經》建立的法門叫金剛部,所以東密就是這兩部大法,金剛部和胎藏部的兩部大法。常常講金胎不二呀,這是金剛界跟胎藏界兩部法門不二,它們的本體是一個東西。
臺密,傳教大師傳到日本去的,臺密有些不同,臺密的“傳教大師”,他先學天臺宗,後學密教的,他把天臺宗跟密教結合起來了,所以他在依經方面加了一個《法華經》,臺密很重視《法華經》。我們天臺宗的基本經典是《法華經》。所以這個臺密他很重視《法華經》,他認爲《法華經》是始經,《大日經》是終經。臺密認爲以《法華經》開始,以《大日經》了結,所以是終經。這和東密不同,東密《法華經》他也重視,但不是他的依據,在東密看來《法華經》是不了義,而在臺密比較重視《法華經》,認爲《法華經》是《大日經》的開始,《大日經》是《法華經》的終了。所以臺密跟東密就有這個不同了。
這樣,臺密除了《大日經》、《金剛頂經》以外,還有一個《法華經》,另外臺密還加了一部經叫《蘇悉地經》,《蘇悉地經》就叫“蘇悉地部”,所以臺密叁部:胎藏部,金剛部,蘇悉地部。臺密是叁部,東密是兩部。所以“蘇悉地部”就說金剛界、胎藏界合起來的成爲了一部叫“蘇悉地部”,“金胎合部”,他成爲第叁部叫“金胎合”,這是臺密跟東密不同的地方。
另外,東密始終認爲密教的教主是大日如來,臺密他不同意這個講法。臺密認爲釋迦牟尼跟大日如來是一個。大日如來的報身是釋迦,大日如來的法身是大日如來,因此臺密認爲大日如來跟釋迦牟尼是一個。東密強調大日是大日,釋迦是釋迦,不是一個,這就是臺密跟東密最根本的分歧。
東密認爲大日跟釋迦是兩個,臺密認爲是一個;東密認兩部,臺密講叁部;東密主張終經《金剛頂經》、《大日經》,臺密加了一個《法華經》、《蘇悉地經》。這就是東密跟臺密最根本不同的幾點,這幾點不同在許多方面來解釋,在修證上就不大同,産生的差別就很大了。這是我簡單講東密、臺密的差別、依經。
東密判教以“十住心”來判教,上次我舉了弘法大師的一個偈子來講,講六大無礙常瑜伽,重點都是講東密的。我們講了東密跟臺密的不同的地方。
顯教,聲聞緣覺講四谛、十二因緣,菩薩講中觀、講唯識、講空性、講六度。這一層比一層高,但在藏密來看,顯教這是下叁乘。
到了密教,有作部、行部、瑜伽部,這叫中叁乘。我們剛才講的東密的胎藏部、金剛部和蘇悉地部,在藏密來看這些都是屬於瑜伽部裏頭的。
藏密,他所傳的呢,認爲是無上瑜伽部。無上瑜伽裏頭也分叁部:大瑜伽、隨瑜伽、極瑜伽,這叁部都是上叁乘。
這個要說清楚,一般的人,唉呀,藏密高,無上瑜伽,不但比聲聞緣覺。菩薩所修的叁乘要高,就是比東密、臺密修的作部、行部、瑜伽部還要高,因此學藏密的或教藏密的,就把無上瑜伽吹得很大,這麼一宣傳,一吹呢,就造成一個很壞的結果,什麼結果呢
他就不知道,你這個無上瑜伽哪裏來的,這個無上瑜伽部,是由作部、行部、瑜伽部演進來的。作部、行部,瑜伽部哪裏來的
又是從聲聞緣覺、菩薩乘演進來的。比如你學會了微積分,把加、減、乘、除丟掉不要,那行不行呢
如果真的把加、減、乘、除丟了,不要了,那個微積分也算不出來了。一樣的,你把無上瑜伽部下面的瑜伽部、作部、行部,以及菩薩這些丟了,結果你的無上瑜伽呢,架不住,是空的。所以爲什麼有些學藏密的人,好像很高,卻很少有成就,搞不出名堂來,因爲什麼呢
他沒基礎,加、減、乘、除都沒有學,就搞微積分,你說怎麼搞得通呢,是這麼個問題。禅宗也是這個毛病,一講禅,唉呀,就是六祖惠能偈子:“本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境界高得很——一切皆空,但是結果呢,虛無飄渺,他爲什麼呢
他把南禅神秀的那一部分丟掉了。一個寶塔,這個塔尖子建立在塔基的基礎上,你把這個塔基不要了,塔尖放到哪裏去
無上瑜伽部是塔尖,作部、行部是塔基,你把塔基毀了,塔尖稱放到哪裏
六祖慧能的禅高是高的,作一定有神秀的塔基,沒有神秀的基礎,沒有漸悟的基礎,哪兒來頓悟啊!我常常講的東西,你要有作部、行部的基礎,要有聲聞緣覺、菩薩乘的基礎,學密教一定要學好顯教,不學好顯教你密教沒基礎,你連四谛、十二因緣,連空性、中觀、唯識都不懂,你還入密呀
你一般事相都不懂,你怎麼個無上瑜伽呀
現在有些教藏密的,或教無上瑜伽部的,把基礎的東西都丟了,一家夥好像能登堂入室一樣,其實呢,都沒把塔基的基礎工作做好,基礎工作不做好,成就就不會大。所以西藏他們學藏密的規定,要入密的話,一定要先學顯教,先通教義、打好基礎才能夠入密,不能隨隨便便就這麼入密了。因爲確實,真正學密了,我不說要你顯教全通,但至少你在顯教方面,四谛、十二因緣、中觀、唯識,這些方面得有個基本的認識、基本的行持了,你再學無上瑜伽部,才會有成就,因爲說到底,無上瑜伽部,離不開前面的基礎,你看無上瑜伽部,拿藏密的幾個大教來講,比如甯瑪巴紅教,最高法門大圓滿,噶舉巴白教,最高法門大手印,薩伽巴花教,最高法門大圓勝慧,格魯巴黃教,最高法門大威德。甯瑪巴最高的法門大圓滿一定要大圓滿見,噶舉巴的大手印一定要俱生智見,薩伽巴的大圓勝慧是唯識見,格魯巴的大威德是中觀見,想想看,沒有中觀的基礎,中觀見怎麼成呢,同有唯識的基礎,你唯識見怎麼成啊!沒有法性的基礎,俱生智見怎麼成呢,沒有華嚴法界觀的基礎,你大圓滿見怎麼成呢,爲什麼反複強調這一點,千萬不要因爲我學藏密,我修無上瑜伽部了,就輕視那些東密、臺密,或輕視那些菩薩乘,我再叁講,不要輕視大乘,不要輕視小乘,佛教是圓滿的,佛法是圓滿的,應該互相尊重。
我們講一個法的時候,講他法門的特點,突出他的好的方面,是爲了說的方便,但千萬不要以爲絕對了。否則,就是執著,本來是好的也變成壞的了。我們說什麼法門都是藥,都是當機,都是對症,我們千萬不能執著。你問我是東密好,還是臺密好,還是藏密好啊,我說都好哇!你說哪個高啊,我就很難答複你,我說藏密高,無上瑜伽高,但不是絕對的,一個,無上瑜伽還是以瑜伽爲基礎了,再一個,各有各的用處,各有各的當機,假設你的機不對頭,無上瑜伽一點沒用,還不如四谛十二因緣,對你有用。你問鐮刀跟菜刀哪個好些
你切菜的時候,當然菜刀好,你割麥的時候,當然鐮刀好。所以這個東西,爲什麼在研究佛學的時候,或者是在修持的當中,往往因爲這些問題起分別心,結果把一些好法門搞糟了,在分別心上用這些法門,好多地方,本來能夠有成就的,結果搞得沒成就了。我再叁講這點,就是這個道理,不要以爲一講到密教,你講得越高越好,忽視、輕視下乘的。我們世法上都是這樣子,總統是最高的官吧,但是一定要接近老百姓,官也是從老百姓來的,離開了老百姓,你這總統也沒用了。
上次,我講了一個例子,“六大無礙常瑜伽”,我們講了華嚴無礙的意思,大家都…
《密乘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