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白的菩提心是能夠有信心、求覺悟、求甚解,能夠安定,平定,就這個月輪觀,不僅只是一個字面上、思維上想有個菩提心,想求覺悟,而是肉體本身,有這麼一個菩提心支持你,菩提心流出來的,清淨的、潔白的、無我的,能夠起效果的。所以密宗的意密作觀想,他有幾個基本的東西,入我我入、阿字觀、月輪觀,是最基本的。怎麼個修法呢
一般的十八道,然後是金剛界,然後是胎藏界,然後是護摩,四部大法,這個我就不詳細說了。
剛才講了,修叁密把身、口、意叁業轉成叁密來求得加持。東密一般的修叁密,有五相成身觀,五字衍生觀,等等十八道,這是基本的。藏傳密教也是一樣的,要入密,一定要先修四加行,所謂加行就是正式修行前的准備工作,加行滿了,你准備工作做好了,才正式修。密教他這個法門在許多方面跟顯教不同,但是像戒定慧,顯教講戒定慧,密教也是講戒定慧,這個是完整的佛教,不能說密教另外的一套,不講戒定慧了,密教也是一樣的,持戒、修定、證慧,不過他的法門跟顯教不同就是了。所以你要學密跟顯教一樣,顯教首先要持戒,你密教一樣的。當然,最初首先要你發心,這是最重要的,發菩提心,密教很重視這個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不能修密;沒有菩提心,密也修不好。菩提心就是你沒有覺悟的時候,你求覺悟的那個心,慢慢,慢慢,你那個求覺悟心變成了覺悟的心,等於心月輪,我剛剛講了由那個缺月從初一的微微的一個邊月,慢慢變成半月,慢慢到十五成圓滿的月,菩提心也是一樣的,你開始是一個求覺悟的心,但是這個因是個基礎,慢慢你求覺悟的心,越來越覺悟、越來越覺悟,等於月亮越來越圓滿,越來越光明,月輪滿了,你的覺悟也滿了。求覺悟這個很重要,密教首先要發心。
密教他依的經典,從東密來說,《大日經》、《金剛頂經》,臺密加一個《蘇悉地經》,除了這叁部經以外,還要依二部論,這兩部論,很要緊。一部論呢,龍樹菩薩造的,《金剛頂宗發菩提心論》,這是學密教必讀的一本書,龍樹菩薩造的,龍樹就是龍猛菩薩。
還有一部《釋摩诃衍論》解釋《摩诃衍論》的,龍樹菩薩造的,十卷,也就是《釋大乘論》,解釋《大乘論》的,“摩诃”就是大,“衍”就是乘,解釋《摩诃衍論》。這是密宗必須要修的二部論。叁部經,兩部論,這是兩部論。入密之前首先要讀這部,《發菩提心論》,讀這部論你才曉得什麼是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怎麼發法。學了《發菩提心論》後,再進一步讀《大日經》。《大白經》一共二十七品,第一品叫“住心品”,住心品是講教相,講理論;第二品以後到二十七品都是講事相的,講修行,就是講實踐的。所以學密宗在理論方面首先要看《金剛頂宗發菩提心論》第二步再看《大日經
住心品》。《大日經》一共二十七品,二十七章,只有第一章“住心品”是講教相的,第二章以後都是講修法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讀“住心品”,把這兩個,一個《發菩提心論》,一個“住心品”能夠了解了,懂得了,對於密教的教相就可以有個基本的了解了,這是很要緊的。所以學密之前一定要把這個“住心品”跟《發菩提心論》理解掌握,要在這個方面先修學好,才能夠在實踐當中事相上入密,這是打基礎的。這一品一論,都是教我們怎麼樣來發菩提心,求菩提心,這個意思是很深秘的,我不是講嗎,修密教就是修我們這個肉團心。你看,我們這個肉團心怎麼修啊,他密教就是真正的肉身成佛。
他爲什麼講跟顯教,跟其他教不同啊,他講即身成佛的,就在肉體成佛。他不像顯教的那些宗派,顯教那些宗派都是轉識成智來成佛的,把識轉成智來成佛的,我前面講過唯識宗,不多說了。禅宗講明心見性,是即心成佛的,就你的心明白來成佛的。其他的宗派,都是六根破惑證真,破你的疑惑、證得真理來成佛的,而這個密教跟那些不同,就在肉體來成佛的。密教他特別注重這個肉體,他跟那些小乘修法不同。小乘把肉體看空,不淨觀,肉體要出離,是那樣的修法,那是一個門路。密教他把肉體當成寶貴財富,就在肉體修成佛,爲什麼呢
因爲我們肉體本身他有細心、微細心、最微細心,裏頭有寶哩,寶藏哩!因此學密教了,他首先入密的時候,第一個他懂得持戒,密教的戒律一定在顯教的基礎上,顯教出家人一定要受具足戒比丘戒,女比丘尼受比丘尼戒,這個是小乘。大乘的話要受菩薩戒,那麼到了密乘了,一定要受過菩薩戒的,沒有受菩薩戒,不能入密,一定要受菩薩戒,這就是說,學密的人一定是大乘,要受菩薩戒,受過菩薩戒才能入密,那是不是受過菩薩戒就能入密呢
不行!你受了菩薩戒以後,學密宗你還要受戒,密宗受的戒,當然密宗的教派不同,戒律也有所不同,大同小異吧,密宗的戒律叫“叁昧耶戒”,修密教一定要受叁昧耶戒。什麼叫叁昧耶戒,我前面講了,就是平等本誓的戒,這種戒也叫做“金剛戒”,所謂金剛戒就是叁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不管那一個國家,哪一個佛土的,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他都受這個戒叫“金剛戒”,都是這個戒,平等本誓啊!這個戒,有十條的,有十四條的,有十七條的,各個教派不同,但最基本的四條是一定的,學密的人要遵守這四條,受過叁昧耶戒才能夠修密,才能夠“六大無礙常瑜伽,四曼相即各不離,叁密加持速疾顯,帝網重重名即身。”不能持這個戒了,那不行的。那麼這四條戒,本來照密教的規矩,沒學密的人,沒修密的人,戒不能講的,但是近代以來隨著人的交流,風氣開了,教相允許講了,所以我們還是可以說一說。
密教的叁昧耶戒,四個基本點,基本的四條:
第一條:不得退離菩提心,不應遠離菩提心。這是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你不要退離求覺悟的心。我反複強調,密教都是在菩提心上修的,在求覺悟的心上修的。出家人,你就不要退出這個菩提心;在家人,因爲在家生活上各方面和出家人不同,要辦點俗事,跟出家人不同,你不要遠離菩提心,不要丟棄,離開菩提心。這是第一句話,叁昧耶戒第一句話。
第二句話:不舍正法不邪行。不要離開正法,不要離開佛法正當的法門。對出家人的要求,不舍正法,不應該邪行。對在家人的要求,不舍正法不邪行,因爲在家人,有時候比如要過性生活,性生活是一種邪行。不舍正法不邪行,允許合理的婚姻,是這個意思,當然還有其他意思。頭一條要有菩提心,第二條是不離開正法。
第叁條:於一切法不悭吝。於一切法不悭吝,就是學密的人對自己掌握所有的法不要悭吝,不能舍不得,不能貪天之功據爲己有。法都是公有的,不能舍不得,你學的法你必定要傳,你一定要教,但裏頭要有個條件,它是很嚴的。你碰到大乘根機的人,你不能跟他說小乘的法,你說小乘法使他退墮了,你範戒,錯了;碰到小乘的人,小根機的人,你跟他說大乘法使他疑惑,使他誹謗大乘,你又錯了。所以行菩提道,修密的人,不是那麼簡單,你又不能悭吝,法一定要傳,悭吝了,到我手裏了,法是我的了,這是違背叁昧耶的,不行的,法一定要傳;再一個,一定要看根機,對大機說大乘,對小機說小乘。所以於一切法不悭吝,這裏還有具體條文,不是說不悭吝就隨便亂說,還要根據根機來,還要得當。最後是第四條。
第四條和第一條是最重要的:不得不饒益衆生。不得不,非要利益衆生不可,這是叁昧耶戒最主要的一條。不得不饒益衆生,非要利於衆生不可,非要利益他人不可。如果不利益,就沒平等本誓了。我們上次講了華嚴的原理,是互攝互入的,沒有衆生哪裏來的佛啊!沒有衆生哪來的法門呢
佛如果離開了衆生,他不成其爲佛了,佛是在衆生裏面成的,你看平等本誓,佛成了佛以後,他絕不會嫌棄衆生。不得不繞益衆生,他一步也不離開衆生。
你看,我們現在做群衆工作,離不開群衆,離開群衆那就喪失了意義,何況佛教,一定不要離開衆生,不得不饒益衆生。修的一切法都要饒益衆生,如果是不利益衆生,對衆生有害的,那就違背了叁昧耶,違背了平等本誓。
這是密教的叁昧耶戒的四個基本點,這四個基本點能做到,你才有可能學密,才能持叁昧耶戒,持叁昧耶戒才能夠修法。好多人修法,形式學了,念個咒子,他把叁昧耶丟棄了,他把菩提心丟了,他把不得不饒益衆生丟了,你說那個東西怎麼能夠加持,怎麼能夠相應,就即便是勉強有點效果,有點“感應”,那也不是正法,是邪法。現在有些氣功界搞的什麼“藏密氣功”,搞什麼,有些東西不是人道,不是正法,走偏了,是違背叁昧耶的。
這是第一步,一定要持戒。持戒以後是不是就行了,還要灌頂。灌頂的意思,現在一般把它搞亂了。本來印度過去的風俗習慣,皇帝立太子,太子就位的時候,舉行灌頂的儀式,就是取四海之水,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四個海的水,用瓶裝著,從他頂上灌下去,洗禮,祝賀吉祥如意,本來是世間的,印度國王、太子、灌頂舉行的一個儀式,密教吸收了這個儀式,但是意義不光是一個繼位呀,法王子呀,不但是這個意義。灌頂呢,這個意義,很深秘的,我初步講,爲什麼灌頂來的重要,因爲灌頂分幾個層次的,我講正式灌頂(傳法灌頂),不是講結緣頂灌啊,跟你結個緣,那是一種灌頂。還有持名灌頂,就是告訴你一個咒子,念一念。或者加持灌頂,你做點什麼事情我給你灌頂,這些都是一般的。我說的正式的傳法灌頂,就是你學密教,入密法灌頂,這種灌頂,無論藏密也好,東密也好,它分層次的,初灌、二灌、叁灌、四灌,就是第一步灌頂、第二步灌頂……。比如第一步初灌,開始初步灌頂的時候,你灌頂,我剛才講了,入密的人,首先要持叁昧耶戒,除受叁昧耶戒以外,受戒之前,還有個重要的皈依。
顯教講皈依,講叁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密教講皈依,講四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還有一個皈依金剛上師…
《密乘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