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白的菩提心是能够有信心、求觉悟、求甚解,能够安定,平定,就这个月轮观,不仅只是一个字面上、思维上想有个菩提心,想求觉悟,而是肉体本身,有这么一个菩提心支持你,菩提心流出来的,清净的、洁白的、无我的,能够起效果的。所以密宗的意密作观想,他有几个基本的东西,入我我入、阿字观、月轮观,是最基本的。怎么个修法呢
一般的十八道,然後是金刚界,然後是胎藏界,然後是护摩,四部大法,这个我就不详细说了。
刚才讲了,修三密把身、口、意三业转成三密来求得加持。东密一般的修三密,有五相成身观,五字衍生观,等等十八道,这是基本的。藏传密教也是一样的,要入密,一定要先修四加行,所谓加行就是正式修行前的准备工作,加行满了,你准备工作做好了,才正式修。密教他这个法门在许多方面跟显教不同,但是像戒定慧,显教讲戒定慧,密教也是讲戒定慧,这个是完整的佛教,不能说密教另外的一套,不讲戒定慧了,密教也是一样的,持戒、修定、证慧,不过他的法门跟显教不同就是了。所以你要学密跟显教一样,显教首先要持戒,你密教一样的。当然,最初首先要你发心,这是最重要的,发菩提心,密教很重视这个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不能修密;没有菩提心,密也修不好。菩提心就是你没有觉悟的时候,你求觉悟的那个心,慢慢,慢慢,你那个求觉悟心变成了觉悟的心,等於心月轮,我刚刚讲了由那个缺月从初一的微微的一个边月,慢慢变成半月,慢慢到十五成圆满的月,菩提心也是一样的,你开始是一个求觉悟的心,但是这个因是个基础,慢慢你求觉悟的心,越来越觉悟、越来越觉悟,等於月亮越来越圆满,越来越光明,月轮满了,你的觉悟也满了。求觉悟这个很重要,密教首先要发心。
密教他依的经典,从东密来说,《大日经》、《金刚顶经》,台密加一个《苏悉地经》,除了这三部经以外,还要依二部论,这两部论,很要紧。一部论呢,龙树菩萨造的,《金刚顶宗发菩提心论》,这是学密教必读的一本书,龙树菩萨造的,龙树就是龙猛菩萨。
还有一部《释摩诃衍论》解释《摩诃衍论》的,龙树菩萨造的,十卷,也就是《释大乘论》,解释《大乘论》的,“摩诃”就是大,“衍”就是乘,解释《摩诃衍论》。这是密宗必须要修的二部论。三部经,两部论,这是两部论。入密之前首先要读这部,《发菩提心论》,读这部论你才晓得什么是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怎么发法。学了《发菩提心论》後,再进一步读《大日经》。《大白经》一共二十七品,第一品叫“住心品”,住心品是讲教相,讲理论;第二品以後到二十七品都是讲事相的,讲修行,就是讲实践的。所以学密宗在理论方面首先要看《金刚顶宗发菩提心论》第二步再看《大日经
住心品》。《大日经》一共二十七品,二十七章,只有第一章“住心品”是讲教相的,第二章以後都是讲修法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读“住心品”,把这两个,一个《发菩提心论》,一个“住心品”能够了解了,懂得了,对於密教的教相就可以有个基本的了解了,这是很要紧的。所以学密之前一定要把这个“住心品”跟《发菩提心论》理解掌握,要在这个方面先修学好,才能够在实践当中事相上入密,这是打基础的。这一品一论,都是教我们怎么样来发菩提心,求菩提心,这个意思是很深秘的,我不是讲吗,修密教就是修我们这个肉团心。你看,我们这个肉团心怎么修啊,他密教就是真正的肉身成佛。
他为什么讲跟显教,跟其他教不同啊,他讲即身成佛的,就在肉体成佛。他不像显教的那些宗派,显教那些宗派都是转识成智来成佛的,把识转成智来成佛的,我前面讲过唯识宗,不多说了。禅宗讲明心见性,是即心成佛的,就你的心明白来成佛的。其他的宗派,都是六根破惑证真,破你的疑惑、证得真理来成佛的,而这个密教跟那些不同,就在肉体来成佛的。密教他特别注重这个肉体,他跟那些小乘修法不同。小乘把肉体看空,不净观,肉体要出离,是那样的修法,那是一个门路。密教他把肉体当成宝贵财富,就在肉体修成佛,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肉体本身他有细心、微细心、最微细心,里头有宝哩,宝藏哩!因此学密教了,他首先入密的时候,第一个他懂得持戒,密教的戒律一定在显教的基础上,显教出家人一定要受具足戒比丘戒,女比丘尼受比丘尼戒,这个是小乘。大乘的话要受菩萨戒,那么到了密乘了,一定要受过菩萨戒的,没有受菩萨戒,不能入密,一定要受菩萨戒,这就是说,学密的人一定是大乘,要受菩萨戒,受过菩萨戒才能入密,那是不是受过菩萨戒就能入密呢
不行!你受了菩萨戒以後,学密宗你还要受戒,密宗受的戒,当然密宗的教派不同,戒律也有所不同,大同小异吧,密宗的戒律叫“三昧耶戒”,修密教一定要受三昧耶戒。什么叫三昧耶戒,我前面讲了,就是平等本誓的戒,这种戒也叫做“金刚戒”,所谓金刚戒就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不管那一个国家,哪一个佛土的,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都受这个戒叫“金刚戒”,都是这个戒,平等本誓啊!这个戒,有十条的,有十四条的,有十七条的,各个教派不同,但最基本的四条是一定的,学密的人要遵守这四条,受过三昧耶戒才能够修密,才能够“六大无碍常瑜伽,四曼相即各不离,三密加持速疾显,帝网重重名即身。”不能持这个戒了,那不行的。那么这四条戒,本来照密教的规矩,没学密的人,没修密的人,戒不能讲的,但是近代以来随着人的交流,风气开了,教相允许讲了,所以我们还是可以说一说。
密教的三昧耶戒,四个基本点,基本的四条:
第一条:不得退离菩提心,不应远离菩提心。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你不要退离求觉悟的心。我反复强调,密教都是在菩提心上修的,在求觉悟的心上修的。出家人,你就不要退出这个菩提心;在家人,因为在家生活上各方面和出家人不同,要办点俗事,跟出家人不同,你不要远离菩提心,不要丢弃,离开菩提心。这是第一句话,三昧耶戒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不舍正法不邪行。不要离开正法,不要离开佛法正当的法门。对出家人的要求,不舍正法,不应该邪行。对在家人的要求,不舍正法不邪行,因为在家人,有时候比如要过性生活,性生活是一种邪行。不舍正法不邪行,允许合理的婚姻,是这个意思,当然还有其他意思。头一条要有菩提心,第二条是不离开正法。
第三条:於一切法不悭吝。於一切法不悭吝,就是学密的人对自己掌握所有的法不要悭吝,不能舍不得,不能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法都是公有的,不能舍不得,你学的法你必定要传,你一定要教,但里头要有个条件,它是很严的。你碰到大乘根机的人,你不能跟他说小乘的法,你说小乘法使他退堕了,你范戒,错了;碰到小乘的人,小根机的人,你跟他说大乘法使他疑惑,使他诽谤大乘,你又错了。所以行菩提道,修密的人,不是那么简单,你又不能悭吝,法一定要传,悭吝了,到我手里了,法是我的了,这是违背三昧耶的,不行的,法一定要传;再一个,一定要看根机,对大机说大乘,对小机说小乘。所以於一切法不悭吝,这里还有具体条文,不是说不悭吝就随便乱说,还要根据根机来,还要得当。最後是第四条。
第四条和第一条是最重要的:不得不饶益众生。不得不,非要利益众生不可,这是三昧耶戒最主要的一条。不得不饶益众生,非要利於众生不可,非要利益他人不可。如果不利益,就没平等本誓了。我们上次讲了华严的原理,是互摄互入的,没有众生哪里来的佛啊!没有众生哪来的法门呢
佛如果离开了众生,他不成其为佛了,佛是在众生里面成的,你看平等本誓,佛成了佛以後,他绝不会嫌弃众生。不得不绕益众生,他一步也不离开众生。
你看,我们现在做群众工作,离不开群众,离开群众那就丧失了意义,何况佛教,一定不要离开众生,不得不饶益众生。修的一切法都要饶益众生,如果是不利益众生,对众生有害的,那就违背了三昧耶,违背了平等本誓。
这是密教的三昧耶戒的四个基本点,这四个基本点能做到,你才有可能学密,才能持三昧耶戒,持三昧耶戒才能够修法。好多人修法,形式学了,念个咒子,他把三昧耶丢弃了,他把菩提心丢了,他把不得不饶益众生丢了,你说那个东西怎么能够加持,怎么能够相应,就即便是勉强有点效果,有点“感应”,那也不是正法,是邪法。现在有些气功界搞的什么“藏密气功”,搞什么,有些东西不是人道,不是正法,走偏了,是违背三昧耶的。
这是第一步,一定要持戒。持戒以後是不是就行了,还要灌顶。灌顶的意思,现在一般把它搞乱了。本来印度过去的风俗习惯,皇帝立太子,太子就位的时候,举行灌顶的仪式,就是取四海之水,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个海的水,用瓶装着,从他顶上灌下去,洗礼,祝贺吉祥如意,本来是世间的,印度国王、太子、灌顶举行的一个仪式,密教吸收了这个仪式,但是意义不光是一个继位呀,法王子呀,不但是这个意义。灌顶呢,这个意义,很深秘的,我初步讲,为什么灌顶来的重要,因为灌顶分几个层次的,我讲正式灌顶(传法灌顶),不是讲结缘顶灌啊,跟你结个缘,那是一种灌顶。还有持名灌顶,就是告诉你一个咒子,念一念。或者加持灌顶,你做点什么事情我给你灌顶,这些都是一般的。我说的正式的传法灌顶,就是你学密教,入密法灌顶,这种灌顶,无论藏密也好,东密也好,它分层次的,初灌、二灌、三灌、四灌,就是第一步灌顶、第二步灌顶……。比如第一步初灌,开始初步灌顶的时候,你灌顶,我刚才讲了,入密的人,首先要持三昧耶戒,除受三昧耶戒以外,受戒之前,还有个重要的皈依。
显教讲皈依,讲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密教讲皈依,讲四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还有一个皈依金刚上师…
《密乘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