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觀衆生業緣品第叁▪P4

  ..續本文上一頁,佛教就是說緣,萬事萬物因緣而生,緣生則生。緣是怎麼生的呢?比如造杯子的材料,造杯子的工人,造杯子的工廠,造杯子的工藝方法等等,條件具備了,杯子就産生了。條件不具備,杯子就不可能産生。所以叫做緣生則生,緣缺則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緣而生的。我們進一步問,緣是哪裏來的?我們講緣由緣生,條件還是條件産生的。

  緣生,緣起,無論佛教的哪一派都是共同承認的。但是這個緣因何而起,各派學說不同。佛教裏有講業感緣起的,有講賴耶緣起的,有講真如緣起的,有講法界緣起的,有講六大緣起的。講緣起不同,教義不同,法門不同,分了許多宗派。但最早的緣起學說是業感緣起學說。業感學說認爲世界上的有情衆竹都是因業力所造、所感而成的。換句話說,萬事萬物都是因爲業力而業,宇宙萬物因業力而生。這叫業感緣起,都是業力感召而生。

  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好好看一看。看看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沒有哪件事事情,哪一個地方、哪一個時間水是業力的表現。宇宙、人生,都可以從業力上得到解答。首先看我們的環境,看時間,看氣候,春夏秋冬早晨夜晚,日出日落,各暧夏涼,看看是不是業力。看我們周圍的環境,就曉得我們有共業、有不同業,有引業、有滿業。拿我們每個人來講,人有貧窮富貴,有愚蠢的,也有智慧的,有身體健康的,也有殘廢的。種種差別,有個別的滿業,也有共同的引業,有相同的共業,也有不相同的不共業。大家可以聯想一下,從我們的生活來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沒有不用身口意叁業來活動的。身口意叁業所産生的結果,要麼是善業,要麼是惡業,要麼是不善不惡業。哪個不是業,何處不是業力。拿我們的感受來講,我們感受到苦,感受到樂,又感受到不苦不樂。感受到幸福,福業,又感受到非幸福,非福業。我們生活在業力網中,無所逃也。我們都逃不出去,都被業力網罩住了。之所以有你,之所以有我,之所以有衆生,因業力而起。你我的現在,你我的過去,乃至于你我的未來,沒有不是業力而定的。人的壽命,衆生的壽命,過去、現在、未來無一非業力而定的。所以業力確實是一個大網,天龍八部、地獄裏各殿閻羅都在這個業力之網裏逃不出去,天也是一樣的,只要商有脫離輪回,就在業力之網裏。

  地藏菩薩的工作就是把這個網打開,讓大家都超脫出去。我們說世間法逃不出業力,出世間法是否就不是業力呢?相反,出世間法也是業力。正因出世間法看清業力,所以出世間的法的修行都是從業力上起修的。特別是小乘,修阿修羅果,根本上都是從業力上修、業力上證,才能從業力之網裏解脫出來。業力之網是一環套一環結成的,這個環就是因果之環。因果之環是重重無盡的,它的緣起,也就是這個業力之網的原委,可以用有一個分光鏡來分析它。這個分光鏡就是十二因緣。

  現在就來講講十二因緣,這經在地藏五的法門裏有特殊的意義。(1)無明:貪、瞋、癡的煩惱總稱無明。煩惱有根本煩惱、大煩惱、中煩惱、小煩惱,根本煩惱就是無明,也叫做癡。每一個人都是貪、瞋、癡的一個結合體,每一個人都有欲望,而欲望是永遠不能滿足的。貪不到就瞋,貪瞋合起來就是癡,也就是根本無明。無明也叫做惑。無明沒有開始,所以叫無始無明。如果無明有開頭,也就有第一因了。無明雖然沒有開頭,但是有終有了,否則我們在座的就沒有希望了,老是無明下去。地獄盡管有很多劫,但還是有盡,如果地獄無盡,那麼我們這個業的問題就說不上是問題了。因爲我們業力的因是有限的,不能製造無限的果。所以世界上沒永恒的地獄,也沒有永恒的天堂,這個大家可以好好領會。

  (2)行:十二因緣的基本法則是: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有了第一個就第二個、第叁個,有了無明就有行。得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各種業。有了行就産生識。

  (3)識:是身口意造業使人産生的一種本能的沖動,因而起妄念投生到母胎裏。這個引動的環節叫識,與八識的識有區別。有了識就産生名色。

  (4)名色:就是母胎中長眼、耳、鼻、舌諸根,長身體和各種器官。名包緣六入。

  (5)六入:名色是胚胎的形狀,六入是在胎中正式長成六根。六入緣觸。

  (6)觸):人從母體出來以後接觸外界的環境,六根對六塵,眼看色,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身體接觸,意識思惟,也就是人體器官和外界的接觸。由觸緣受。

  (7)受:接觸産生感受,接受、領納、領受世界上各種善惡美醜的事物。由受緣受。

  (8)愛:由感受而産生了對外界事物的執著(貪)。如食欲、懷欲等五欲。人接觸外界後七情六欲都産生了了。愛緣取。

  (9)取:是對外界的執著心,想要了。用現代話講就是占有欲,想得到、想占有。如對金錢、美色、權勢的占有欲。取緣有。

  (10)有:身口意整個的活動概括爲有。這身口意叁業可以造未來之果,是有漏之因。由生到死業力不散,造成下一世的果報,又重新生。所以有緣生。

  (11)生:接受未來的色、受、想、行、識五蘊之力,又照樣輪回一遍。生緣老死。

  (12)老死:接受未來的五蘊之生,老死就是未來之生。

  這就是業力網上十二個環,也叫十二因緣、十二緣生、十二緣起,這十二因緣可以分成幾重因果。無明和行是過去所做之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所受之果,愛、取、有是現在所做之因,生和老死是未來所受之果。所以十二因緣包括了叁世兩重因果:過去的因,現在的果;現在的因,未來的果;未來的因又是更未來的果。這是一個輪回、一個圈子。十二因緣是流轉的:無明轉行,行轉識,識轉名色,名色轉六入,六入轉觸,觸轉受,受轉受,受轉取,取轉有,有轉生,生轉老死。此有則彼有,生死輪回是流轉的,只要有第一有,一下子就連下來了。

  假使換一角度了,無明沒有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此無則彼無。無明沒有了,這一切也一個一個沒有了,還滅了。一個是流轉門,一個是還滅門。流轉門就是生死輪回,還滅門就是佛菩薩的涅槃。這個十二因緣,我們學佛的人都要記得。有的人把十二因緣當成小乘的東西,好象只是常識,不足道,這就錯了。這是真正修行的起點。這十二因緣的幾重因果,過去是現在之因,現在是過去之果,現在又是未來之因,未來又是現在之果。過去又有過去,未來又有未來。果從因生,因從果起,果必有因,因必有要。因果相屬,如環無端,象一個環一樣,叫因果之環。要注意的兩點,因果之環的環體是堅固不破的,這個環的用是連綿不絕的,時刻不停的。所以佛經裏有部毗來耶講: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總難脫。這是我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很真實的,雖然通俗平凡,但確實是真理。

  業力的因果之環怎樣形成的呢?我們要從開頭來講,是無明。這無明是無始的,進一步分析無明,一定要歸結到我們的八識,也就是歸結到阿賴耶識。所以業感緣起之後,講法相的人就提出阿賴耶緣起學說,這是必然的發展。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的種子識。這種子識是我們生死流轉的根本。“去後來先做主翁”。我們講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意識,第七識末那識是意根,第八識是種子識。這個種子識在藥師經裏叫神識。這個神識不是靈魂。佛教不講靈魂,現在一般人把神識理解爲靈魂是不對的。因爲基督教和其它的什麼超心理學講的靈魂,都是講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東西,靈魂好象永恒不變。佛教講的不是永恒不變,所以佛教講的神識不是靈魂。佛教講的神識是隨識而變遷的,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識,種子能力的流轉。我們不是講物質不滅、能量守恒嗎?第八識的種子能力是不滅的。這種能量的作用比生理作用還大,所以叫做神識。是變動不居的,而不是永恒不變的,這個區別要弄清楚。

  那麼我們怎麼進一步來認識業力、認識這個神識呢?爲了更好地,更具體地了解這個業,我們還要進一步展開來講。比如從叁千大千世界這個空間來講,從叁大阿僧祗劫這個時間來講。現在從最小的來講,那麼最小最小的空間單位是什麼呢?佛法把這個空間分析得再小再小,但不是第一小,沒有第一因,小了還可以小,無限小——用一個名詞來表示它,叫做極微,極微就是佛教用以分析空間的一個無限小的空間單位。從時間上來講呢?一分、一秒及很多微妙,佛教分析時間的最小單位叫刹那。刹那是佛教最小的時間單位。我們看到時間的刹那,空間的極微,它們都不是自然的,都不是偶然的,都不是神使然的。

  我們講業力的時候,大家心裏可能有一個問題:既然我們這些人是業力所定,那麼是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定死了?富的該富、貴的該貴,貧賤的就該貧賤,瘦的就該瘦,短命的就該短命,是不是人的命就定了?佛教講業力,因爲身口意叁業是自己造的,所以佛教承認有宿命,不是有宿業嗎?自己過去造的嘛,承認有宿命。但是佛教不是宿命論者,不是命定論者。如果佛教是命定論者,佛教就成了命定外道了。印度當時有一個外道,他講沒什麼修行說,命定論,該富貴就富貴,該貧賤就貧賤,再修也沒有用。所以後來發展到縱欲論,今朝有酒今朝醉,沒什麼可修的。命定論外道是害人的,它使你不是真修行了,命定了,不承認宿命,但不是宿命論者。佛教承認有前世的業力,有決定的一部分,但是認識到現在的業力能夠改變未來的一部分,所以佛教是積極。業由心造,由你的身口意造,那麼既然可以造善,也可以造惡,既可以造過去,也可以造未來之業。所以佛教認爲,在現在,當前、當時、當今這個時間之內,你的命運…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觀衆生業緣品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