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我中有你,象二面互照之境,彼此之依存,互入互攝。地藏菩薩跟我們是互相依存的,因爲他是六道衆生爲所觀境,也就是以我們爲對象的。特別是剛強難調伏的人更是他的重點對象。
那麼互即呢?就是等于味同一味,全同一味,沒差別。也就是說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萬物同體,一如水波相聚,水就是波、波就是水,此即是彼、彼即是此。地藏菩薩對我們不但互入,而且互即。因爲他對我們互入互即,所以地藏菩薩就能分身到我們每一個的界體。
接著,釋迦牟尼佛說:我在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衆生,其中大部分還是好的,有了成就,但十有一二,惡習尚在。對待這些惡習還在的人,我已用分身法,廣設各種方便善巧。“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輩衆生,各種差別,分身度”。釋迦牟尼佛講,我在閻浮提五濁惡世教化的剛強衆生,他們因根器利鈍不同而教化不同,各個業力差別很大。每個人業力的情況不一樣,業報情況也不一樣。差別,最主要的是業力、業報的差別。對這些,我都分身度脫,你們看,釋迦牟尼佛也分身,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個分身地藏。那麼釋迦牟尼佛分身,是否意味著我們每一個身上都有一個釋迦牟尼佛呢?這個問題,問對了。我們每個人身上也都有個釋迦牟尼佛,分身得度。我們大家看看,特別是在做法會期間,早也拜、晚也拜,讀的、想的、念的、行的,即心即佛,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身上的體現。當然,釋迦牟尼佛的應身、化身除了應現于衆生的心地之外,他也現各種身來度衆生:以大神通之力“或現男從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通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請注意,除了現“身”之外,還現山神、林神、川神、井神等等。只要能夠利及于人,都現身使之能夠得到解脫。
“非但佛身獨現其前,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衆生”。你們看,釋迦牟尼佛親自講“累劫”、“勤苦”。累劫不是一身一世,而是無量劫、無量世,累劫勤苦的。佛是精進地來度脫罪苦衆生,即還沒調伏、度盡、度好的罪苦衆生。這裏要注意“隨業報應”這四個字。隨他的業力而得一報應,而報應中最苦的是墮地獄,特別是墮無間地獄。“若墮地獄”,假使這些衆生墮入地獄惡趣,受大苦之時,“你”——地藏菩薩應該記得,應該憶念我在忉利天宮,如此殷勤、恭敬、誠摯地付囑你。就是說現在在我們這個裟婆世界裏,乃至我們這個世界結束了,再到下一個彌勒佛出世,我們每一個人也因之可說是地藏菩薩的一個“分身”。只不過看你覺悟而已。地藏菩薩有這麼多無量的分身,正好表明地藏菩薩在因地時無量的發心。我們再看原文: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祗世界,這麼多分身地藏都來了。還有“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俱來集在忉利天宮”,以及“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也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佛。這些人都是“各以方面”從地藏菩薩得度、得解脫的人。他們都是因地藏而得教化的。只要經地藏教化的人,就永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地藏法門的又一特點,即經地藏菩薩得度,就再不會墮落,再不會輪回去了,其無上正等正覺就再不退轉了。這些來的人,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而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各獲果證,都得了果了。所謂業道衆生無盡,地藏亦無盡。無盡地藏俱來集合。他們來到忉利天後,心懷踴躍、情緒澎湃,瞻仰如來,看關釋迦牟尼佛的相,目不轉睛、舍不得離開一下子。這些從地藏菩薩得度跟還沒有得度的都來了,還包括地藏分身到地獄各處的分身菩薩。所以,地藏菩薩又有個稱號,叫“千體地藏”。等于我們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叫千手千眼觀音一樣。
上面第一段講的是地藏菩薩無量來集會,顯示地藏菩薩因地無量之法行。第二段起,是講釋迦牟尼佛以末世的衆生來殷勤付囑給地藏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他成佛的這個世界,將沒有度完的衆生交給地藏菩薩來度,付托給他,而且是殷勤付托給他。這是這一段的意思。
因爲很多分身地藏來了,有成就的菩薩來了,還有很多被地藏菩薩度脫了的也都來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舒金色臂安慰衆生,以金色臂來摩分身地藏的頂,所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祗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诃薩頂”。這是何等境界,這裏的六道衆生我都要交給你,要你來使他們解脫、永離諸苦。
按佛教說法,一佛一世界。過去無量劫,無量世界有無量的佛,古佛。現在的佛,今佛只有一個,即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世界就是裟婆世界,這個世界的所在地就是閻浮提,亦即我們衆生所在之地;包括我人産這個世界的六道衆生。
這一品叫分身品,一方面講分身,講分身地藏,同時呢,講地藏菩薩的悲願深重。釋迦牟尼佛把他這相世界的沒有了脫、度脫的衆生,特別是剛強難調伏的衆生囑托給地藏菩薩。在這裏,早已預料到了,越是至末世,越是衆生難度,因爲剛強難調。這是第二段。
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複一形,涕淚哀戀,白其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叁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但于佛法中所爲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發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衆生爲慮。如是叁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衆生爲慮。
爾時佛贊地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遠劫來發弘誓願,廣度將畢,即證菩提。
這是第叁段。這一段講地藏菩薩接受了佛的付囑、委托,分身遍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普利衆生。佛爲分身地藏摩頂,說了天宮的囑托,不要忘記這些衆生在受苦難,一直到彌勒佛出世之前,要幫助度脫他們。這時,諸世界的分身地藏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地藏,那麼多的分身地藏共複一形,變爲一個地藏,這就是表法啊!
爲什麼分身千百億呢?因爲衆生的根基有千百億。爲什麼當來囑托之時,他又要分身合一來承佛囑呢?因爲本願只有一個。分身千百億,本願只一個,所以接受佛囑的也只有一個。千百個分身地藏共複一形是表法,而非千百萬人地藏就有千百萬個願,本願只有一個。這就好比一個月亮照到千條江水,千條江水都有了月亮,而這千江之月吸爲一個月亮所攝,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分身地藏跟一個地藏是非一非異,非一非多。所謂“一月影臨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這也說明了當機無量無邊,本願則唯一而已。
法國有一個哲學家叫做巴斯德,他寫了一部題爲《沈思錄》的書。他對無限的問題有著豐富的想象,並描寫了一段話。當然巴斯德不是佛教徒,但他是搞哲學的,他的話很有哲理,對我們理解華嚴的圓融無礙、重重無盡會有幫助。巴斯德說:我們人的身體,在無限的大宇宙中。我們可民想一想,把我們一個人的身體擺在太陽系這麼一個大宇宙體系中,在這一刹那,我們置身于大宇宙中,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如同不可見的渺小的一點。但是,我們如果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身體的內部,則又是一個大宇宙——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等,血液循環,氣脈流通,神經的千絲萬縷,人腦無以複加的複雜,儲存的信息量如此之多,真是複雜的很。因而,回過身來看自己的肉體,看身體的內部,我們每個人又變成了碩大無比的一個世界,甚至于我們的肉體是一個很完整的世界。哲學家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感慨道:人體是在無限大與無限小當中的一個奇迹。不是嗎?自己看自己是無限大,置身宇宙又無限小。從而他又思考:人和無限比起來,是個空無,。比如有些事我們想到了,有些事我們想不到,如天空的無限,銀河系,銀河系以外……乃至于佛教所講的叁千大千世界及其外延,你的腦子該想不清楚了。但是人的身體和空無比較起來,人又變成一個全體。與無限比,人是空無;與空無比,人自身的身體卻又成爲複雜的全體。所以哲學家就說:我們人的身體是在全體和空無之間的一個中間點。這是第二個描寫。一個描寫人是在無限大與無限小中間的一個奇迹,一個描寫人是在空無與全體中間的一個中間點。這雖是哲學家想象的,但有他一定的道理。接著他就感歎,說因爲人永遠見不到各種無限的終端,天體無限,光無限,這些無限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他看不到。看不到無限的終止和極端,所以無法知道事物的緣起和終結的秘密。事物怎麼起源、怎麼終了?也就是說,他既不能看到構成他身體的這個渺渺茫茫的空無,也看不到他身體與宇宙的無限大比較而言的無限小,也始終看不到自己的源流,看不到頭和尾。所以他認爲人對無限是永遠的悲哀,是永遠無法解脫的。法國哲學家的這些描寫有兩點很可取,一個就是說,我們看一個境界,看一個世界,因爲立場不同,立腳點不同,隨著看的立場的變化,所看的境界就不同。第二,一個大宇宙裏包含著許多小宇宙,象太陽系包含許多行星,原子含許多原子層,上至無限大,下至無限小,這都是重重無盡,一層一層重重無盡,沒有一個止境。這是巴斯德《沈思錄》中對無限所發感慨的對的兩點。
但佛教講無限、講無礙,講華嚴的世界與巴斯德不一樣,比他的境界要高多了。從華嚴來講,一個小宇宙,比如一個原子,不斷地包含無限更小的宇宙,現在研究物質的基本粒子到了誇克層,有報道說又發現比誇克層更深的頂誇克了,這些可以無限分下去的誇克,不但是可以無限分下去的小宇宙,而且是又包括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無限宇宙。你像一個原子不但包括原子核,又包括比它大了不計其數倍的太陽,小而又全,又損壞它本身,常說“芥子納須彌”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華嚴中講的無礙。如果說一個小的原子裏頭,不能包括比它大得多的太陽系的太陽,它就是有礙,而不是無礙了。華嚴所說小大無礙,這是巴斯德所未想到的。他只想到人是在無限大、無限小中的一個奇迹;但人在中間,對無限大無限小的兩頭永遠弄不清楚又是個悲劇,他就感歎這個悲劇。他不知道這個無限大與無限小中間可以圓融無礙,無限在裏有無限小,無限小裏有無限大,可以互相包含,這就是華嚴。這是就空間來講的第一點。
華嚴第二點不同的境界,是在華嚴講無礙的境界當中,即時間的觀念被打破了。時間也不是一個單位的計量關系,什麼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圓融,在當前,在當下,過去、未來可以同時出現,也可以分開體現,這就是時間無礙。甚至于這個時候的一件事本身可以成爲這個事物的全部,即這個事物本身就是時間,這個時間本身就是這個事物。這者華嚴的時空無礙。這個無礙,才是永恒的當下。這個永恒的當下既是過去,又是現在,還是未來。這是華嚴時間無礙的境界。華嚴講的無盡法界、無邊宇宙的大舞臺,在各種不同的層次,無限期的用各種不同方式來演出各種法門。這一華嚴世界的根據在哪裏呢?主是我們一直說到的圓融地無礙、互即互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他的根據就是般若的空性。整個的法界,它們體呀,就是般若空性。正因爲有空性,才可能圓融;正因爲空性,才可能無礙;正因爲空性,才可能互入;正因爲有空性,才可能互即;正因爲有空性,一切法得在,故失了空性一切法便不得成。
因而,佛之境界無限,不是大小之無限,而是無礙和交融的無限,是現量直接的無限,是般若空性證入的全體無限。佛菩薩之無礙性,令一切入一、一入一切,大入小、小入大,此入彼、彼入此。因而佛之無限是無礙的無限、圓通的無限,是空性和全體的無限。所以爲什麼佛法講到頭都要講到般若、空性上來呢?就是這個道理。如此,我們才能弄清楚分身、合身,此界、它界,那麼多千百億那由他數的地藏?而這千百他那由他數的分身爲藏又怎麼一下子變成一個地藏?要懂得佛的境界是圓融無礙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懂得互即互入。我手上拿的杯子就麥克風,麥克風就是杯子。正如禅宗的一句話:“青州牛吃草,益州馬肚飽”。這就是說的“同體”。懂得了物質空性及圓融無礙的原理,就能理解分身地藏何以變成一個地藏。爲什麼地藏要分身呢?就是要當機,根據各種不同的根機分出千百萬個地藏,又爲何變回一個地藏呢?因爲本願意只有一個——度盡一切衆生,自己方成佛。所以承佛付囑之時冰不能分身承接,而是一個地藏來接,表示本願只有一個。
地藏菩薩是怎樣來承接佛囑的呢?經中告訴我們,地藏菩薩連講了叁遍“唯願世尊”,即希望您老人家不要以“後世惡業衆生爲慮”,連講了叁次!地藏菩薩很誠懇、很恭敬的表白,表示我一定要度脫。所以佛後來就贊歎地藏菩薩並爲之助喜:“善哉善哉,吾助汝喜”。好啊、好啊,願意幫助你;你一定能成就久遠劫來,發弘誓願;廣度將畢,你普渡衆生後,即能證入菩提,你一定能夠成佛。這是在聽到地藏菩薩承接其囑後,歡喜贊歎的一段話。
我們讀這部經的這一品,應該注意一個基本點:釋迦牟尼佛的囑咐,把我們大家帶入了地藏菩薩的悲願。你看,釋迦牟尼佛這樣囑咐,我們雖不是直接的當事人,都是間接的當事人,是剛強難調伏的一部分,釋迦牟尼佛那樣囑咐地藏菩薩,地藏菩薩那樣答複他,我們作何感想?我們讀過這部經時,應該進入地藏菩薩的悲願。跟地藏菩薩一起發願,那麼我們就對了,這部經就讀進去了。應該因釋尊之囑咐均入地藏成佛。我們如果真的這樣做了,就是如地藏的悲願,接受了佛的囑托。因而,讀這部經的這一品,應該是“以世尊之囑入地藏之本願,入地藏之本願來受世尊之囑咐”。世尊囑咐誰呀?是囑咐我們大家啊!我們大家都有一個分身地藏。你不要說度脫衆生了,我們自己度脫自己吧,不要因自己的剛強難化,變成一個被度的對象。世尊如是囑咐地藏,地藏如是慈護衆生,地藏慈護衆生就是世尊慈護衆生。因而,我們要自覺覺他,減少世尊和地藏菩薩的麻煩和憂慮,而且更進一步,也幫助推行教化,行一份願,分一份憂,這是我們讀這一品應該注意的主要思想和態度。
第二品就講到這裏、接下去的第叁、第四、第五品裏都牽涉到“業”,第叁品是“觀衆生業緣品”,講的是業緣;第四品是“閻浮衆生業感品”,講到業感;第五品是“地獄名號品”,講到業報。業緣、業感、業報,都講了業,所以我們要著重講講“業”。現在我們從第叁品開始,先念完經文再講。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分身集會品第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