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分身集会品第二▪P2

  ..续本文上一页我、我中有你,象二面互照之境,彼此之依存,互入互摄。地藏菩萨跟我们是互相依存的,因为他是六道众生为所观境,也就是以我们为对象的。特别是刚强难调伏的人更是他的重点对象。

  那么互即呢?就是等于味同一味,全同一味,没差别。也就是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万物同体,一如水波相聚,水就是波、波就是水,此即是彼、彼即是此。地藏菩萨对我们不但互入,而且互即。因为他对我们互入互即,所以地藏菩萨就能分身到我们每一个的界体。

  接着,释迦牟尼佛说:我在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其中大部分还是好的,有了成就,但十有一二,恶习尚在。对待这些恶习还在的人,我已用分身法,广设各种方便善巧。“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种差别,分身度”。释迦牟尼佛讲,我在阎浮提五浊恶世教化的刚强众生,他们因根器利钝不同而教化不同,各个业力差别很大。每个人业力的情况不一样,业报情况也不一样。差别,最主要的是业力、业报的差别。对这些,我都分身度脱,你们看,释迦牟尼佛也分身, 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个分身地藏。那么释迦牟尼佛分身,是否意味着我们每一个身上都有一个释迦牟尼佛呢?这个问题,问对了。我们每个人身上也都有个释迦牟尼佛,分身得度。我们大家看看,特别是在做法会期间,早也拜、晚也拜,读的、想的、念的、行的,即心即佛,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当然,释迦牟尼佛的应身、化身除了应现于众生的心地之外,他也现各种身来度众生:以大神通之力“或现男从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通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请注意,除了现“身”之外,还现山神、林神、川神、井神等等。只要能够利及于人,都现身使之能够得到解脱。

  “非但佛身独现其前,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你们看,释迦牟尼佛亲自讲“累劫”、“勤苦”。累劫不是一身一世,而是无量劫、无量世,累劫勤苦的。佛是精进地来度脱罪苦众生,即还没调伏、度尽、度好的罪苦众生。这里要注意“随业报应”这四个字。随他的业力而得一报应,而报应中最苦的是堕地狱,特别是堕无间地狱。“若堕地狱”,假使这些众生堕入地狱恶趣,受大苦之时,“你”——地藏菩萨应该记得,应该忆念我在忉利天宫,如此殷勤、恭敬、诚挚地付嘱你。就是说现在在我们这个裟婆世界里,乃至我们这个世界结束了,再到下一个弥勒佛出世,我们每一个人也因之可说是地藏菩萨的一个“分身”。只不过看你觉悟而已。地藏菩萨有这么多无量的分身,正好表明地藏菩萨在因地时无量的发心。我们再看原文: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祗世界,这么多分身地藏都来了。还有“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俱来集在忉利天宫”,以及“以如来神力故,各以方面,与诸得解脱、从业道出者,也各有千万亿那由他数,”共持香华来供养佛。这些人都是“各以方面”从地藏菩萨得度、得解脱的人。他们都是因地藏而得教化的。只要经地藏教化的人,就永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地藏法门的又一特点,即经地藏菩萨得度,就再不会堕落,再不会轮回去了,其无上正等正觉就再不退转了。这些来的人,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暂无休息,而以地藏菩萨广大慈悲、深誓愿故,各获果证,都得了果了。所谓业道众生无尽,地藏亦无尽。无尽地藏俱来集合。他们来到忉利天后,心怀踊跃、情绪澎湃,瞻仰如来,看关释迦牟尼佛的相,目不转睛、舍不得离开一下子。这些从地藏菩萨得度跟还没有得度的都来了,还包括地藏分身到地狱各处的分身菩萨。所以,地藏菩萨又有个称号,叫“千体地藏”。等于我们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叫千手千眼观音一样。

  上面第一段讲的是地藏菩萨无量来集会,显示地藏菩萨因地无量之法行。第二段起,是讲释迦牟尼佛以末世的众生来殷勤付嘱给地藏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他成佛的这个世界,将没有度完的众生交给地藏菩萨来度,付托给他,而且是殷勤付托给他。这是这一段的意思。

  因为很多分身地藏来了,有成就的菩萨来了,还有很多被地藏菩萨度脱了的也都来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舒金色臂安慰众生,以金色臂来摩分身地藏的顶,所谓“摩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祗世界诸分身地藏菩萨摩诃萨顶”。这是何等境界,这里的六道众生我都要交给你,要你来使他们解脱、永离诸苦。

  按佛教说法,一佛一世界。过去无量劫,无量世界有无量的佛,古佛。现在的佛,今佛只有一个,即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世界就是裟婆世界,这个世界的所在地就是阎浮提,亦即我们众生所在之地;包括我人产这个世界的六道众生。

  这一品叫分身品,一方面讲分身,讲分身地藏,同时呢,讲地藏菩萨的悲愿深重。释迦牟尼佛把他这相世界的没有了脱、度脱的众生,特别是刚强难调伏的众生嘱托给地藏菩萨。在这里,早已预料到了,越是至末世,越是众生难度,因为刚强难调。这是第二段。

  尔时诸世界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涕泪哀恋,白其佛言: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槃乐。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或毫发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如是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尔时佛赞地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即证菩提。

  这是第三段。这一段讲地藏菩萨接受了佛的付嘱、委托,分身遍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普利众生。佛为分身地藏摩顶,说了天宫的嘱托,不要忘记这些众生在受苦难,一直到弥勒佛出世之前,要帮助度脱他们。这时,诸世界的分身地藏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地藏,那么多的分身地藏共复一形,变为一个地藏,这就是表法啊!

  为什么分身千百亿呢?因为众生的根基有千百亿。为什么当来嘱托之时,他又要分身合一来承佛嘱呢?因为本愿只有一个。分身千百亿,本愿只一个,所以接受佛嘱的也只有一个。千百个分身地藏共复一形是表法,而非千百万人地藏就有千百万个愿,本愿只有一个。这就好比一个月亮照到千条江水,千条江水都有了月亮,而这千江之月吸为一个月亮所摄,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分身地藏跟一个地藏是非一非异,非一非多。所谓“一月影临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也说明了当机无量无边,本愿则唯一而已。

  法国有一个哲学家叫做巴斯德,他写了一部题为《沉思录》的书。他对无限的问题有着丰富的想象,并描写了一段话。当然巴斯德不是佛教徒,但他是搞哲学的,他的话很有哲理,对我们理解华严的圆融无碍、重重无尽会有帮助。巴斯德说:我们人的身体,在无限的大宇宙中。我们可民想一想,把我们一个人的身体摆在太阳系这么一个大宇宙体系中,在这一刹那,我们置身于大宇宙中,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如同不可见的渺小的一点。但是,我们如果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身体的内部,则又是一个大宇宙——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等,血液循环,气脉流通,神经的千丝万缕,人脑无以复加的复杂,储存的信息量如此之多,真是复杂的很。因而,回过身来看自己的肉体,看身体的内部,我们每个人又变成了硕大无比的一个世界,甚至于我们的肉体是一个很完整的世界。哲学家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感慨道:人体是在无限大与无限小当中的一个奇迹。不是吗?自己看自己是无限大,置身宇宙又无限小。从而他又思考:人和无限比起来,是个空无,。比如有些事我们想到了,有些事我们想不到,如天空的无限,银河系,银河系以外……乃至于佛教所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及其外延,你的脑子该想不清楚了。但是人的身体和空无比较起来,人又变成一个全体。与无限比,人是空无;与空无比,人自身的身体却又成为复杂的全体。所以哲学家就说:我们人的身体是在全体和空无之间的一个中间点。这是第二个描写。一个描写人是在无限大与无限小中间的一个奇迹,一个描写人是在空无与全体中间的一个中间点。这虽是哲学家想象的,但有他一定的道理。接着他就感叹,说因为人永远见不到各种无限的终端,天体无限,光无限,这些无限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他看不到。看不到无限的终止和极端,所以无法知道事物的缘起和终结的秘密。事物怎么起源、怎么终了?也就是说,他既不能看到构成他身体的这个渺渺茫茫的空无,也看不到他身体与宇宙的无限大比较而言的无限小,也始终看不到自己的源流,看不到头和尾。所以他认为人对无限是永远的悲哀,是永远无法解脱的。法国哲学家的这些描写有两点很可取,一个就是说,我们看一个境界,看一个世界,因为立场不同,立脚点不同,随着看的立场的变化,所看的境界就不同。第二,一个大宇宙里包含着许多小宇宙,象太阳系包含许多行星,原子含许多原子层,上至无限大,下至无限小,这都是重重无尽,一层一层重重无尽,没有一个止境。这是巴斯德《沉思录》中对无限所发感慨的对的两点。

  但佛教讲无限、讲无碍,讲华严的世界与巴斯德不一样,比他的境界要高多了。从华严来讲,一个小宇宙,比如一个原子,不断地包含无限更小的宇宙,现在研究物质的基本粒子到了夸克层,有报道说又发现比夸克层更深的顶夸克了,这些可以无限分下去的夸克,不但是可以无限分下去的小宇宙,而且是又包括比它本身大得多的无限宇宙。你像一个原子不但包括原子核,又包括比它大了不计其数倍的太阳,小而又全,又损坏它本身,常说“芥子纳须弥”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华严中讲的无碍。如果说一个小的原子里头,不能包括比它大得多的太阳系的太阳,它就是有碍,而不是无碍了。华严所说小大无碍,这是巴斯德所未想到的。他只想到人是在无限大、无限小中的一个奇迹;但人在中间,对无限大无限小的两头永远弄不清楚又是个悲剧,他就感叹这个悲剧。他不知道这个无限大与无限小中间可以圆融无碍,无限在里有无限小,无限小里有无限大,可以互相包含,这就是华严。这是就空间来讲的第一点。

  华严第二点不同的境界,是在华严讲无碍的境界当中,即时间的观念被打破了。时间也不是一个单位的计量关系,什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圆融,在当前,在当下,过去、未来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分开体现,这就是时间无碍。甚至于这个时候的一件事本身可以成为这个事物的全部,即这个事物本身就是时间,这个时间本身就是这个事物。这者华严的时空无碍。这个无碍,才是永恒的当下。这个永恒的当下既是过去,又是现在,还是未来。这是华严时间无碍的境界。华严讲的无尽法界、无边宇宙的大舞台,在各种不同的层次,无限期的用各种不同方式来演出各种法门。这一华严世界的根据在哪里呢?主是我们一直说到的圆融地无碍、互即互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他的根据就是般若的空性。整个的法界,它们体呀,就是般若空性。正因为有空性,才可能圆融;正因为空性,才可能无碍;正因为空性,才可能互入;正因为有空性,才可能互即;正因为有空性,一切法得在,故失了空性一切法便不得成。

  因而,佛之境界无限,不是大小之无限,而是无碍和交融的无限,是现量直接的无限,是般若空性证入的全体无限。佛菩萨之无碍性,令一切入一、一入一切,大入小、小入大,此入彼、彼入此。因而佛之无限是无碍的无限、圆通的无限,是空性和全体的无限。所以为什么佛法讲到头都要讲到般若、空性上来呢?就是这个道理。如此,我们才能弄清楚分身、合身,此界、它界,那么多千百亿那由他数的地藏?而这千百他那由他数的分身为藏又怎么一下子变成一个地藏?要懂得佛的境界是圆融无碍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懂得互即互入。我手上拿的杯子就麦克风,麦克风就是杯子。正如禅宗的一句话:“青州牛吃草,益州马肚饱”。这就是说的“同体”。懂得了物质空性及圆融无碍的原理,就能理解分身地藏何以变成一个地藏。为什么地藏要分身呢?就是要当机,根据各种不同的根机分出千百万个地藏,又为何变回一个地藏呢?因为本愿意只有一个——度尽一切众生,自己方成佛。所以承佛付嘱之时冰不能分身承接,而是一个地藏来接,表示本愿只有一个。

  地藏菩萨是怎样来承接佛嘱的呢?经中告诉我们,地藏菩萨连讲了三遍“唯愿世尊”,即希望您老人家不要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连讲了三次!地藏菩萨很诚恳、很恭敬的表白,表示我一定要度脱。所以佛后来就赞叹地藏菩萨并为之助喜:“善哉善哉,吾助汝喜”。好啊、好啊,愿意帮助你;你一定能成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你普渡众生后,即能证入菩提,你一定能够成佛。这是在听到地藏菩萨承接其嘱后,欢喜赞叹的一段话。

  我们读这部经的这一品,应该注意一个基本点:释迦牟尼佛的嘱咐,把我们大家带入了地藏菩萨的悲愿。你看,释迦牟尼佛这样嘱咐,我们虽不是直接的当事人,都是间接的当事人,是刚强难调伏的一部分,释迦牟尼佛那样嘱咐地藏菩萨,地藏菩萨那样答复他,我们作何感想?我们读过这部经时,应该进入地藏菩萨的悲愿。跟地藏菩萨一起发愿,那么我们就对了,这部经就读进去了。应该因释尊之嘱咐均入地藏成佛。我们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就是如地藏的悲愿,接受了佛的嘱托。因而,读这部经的这一品,应该是“以世尊之嘱入地藏之本愿,入地藏之本愿来受世尊之嘱咐”。世尊嘱咐谁呀?是嘱咐我们大家啊!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分身地藏。你不要说度脱众生了,我们自己度脱自己吧,不要因自己的刚强难化,变成一个被度的对象。世尊如是嘱咐地藏,地藏如是慈护众生,地藏慈护众生就是世尊慈护众生。因而,我们要自觉觉他,减少世尊和地藏菩萨的麻烦和忧虑,而且更进一步,也帮助推行教化,行一份愿,分一份忧,这是我们读这一品应该注意的主要思想和态度。

  第二品就讲到这里、接下去的第三、第四、第五品里都牵涉到“业”,第三品是“观众生业缘品”,讲的是业缘;第四品是“阎浮众生业感品”,讲到业感;第五品是“地狱名号品”,讲到业报。业缘、业感、业报,都讲了业,所以我们要着重讲讲“业”。现在我们从第三品开始,先念完经文再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分身集会品第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