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法門也都是教人無我的。
菩提心跟脈的關系。菩提心含五個內容: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叁摩地菩提心、滾打菩提心。本來東密講菩提心講叁個意思:行願、勝義、叁摩地。藏密把行願分開了,願、行、叁摩地、勝義、滾打五種菩提心。這五種菩提心跟脈的開發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我們講願的菩提心,凡是發大願的人,他的脈容易張開。如果執著不放,我執很重,他的脈堅而不松,所以開張更不容易,爲什麼呢?因爲十方法界都在一心,拿心境來配脈,比如五方佛配五輪,八大菩薩配心間的八脈,甚至于羅漢,地獄都可以配在七萬二千脈上。所以願菩提心發得越大,脈開張越開快。心以下是衆生之脈,以上是菩薩之脈。發願菩提心的人將功德回向衆生,所以容易把功德發到以下諸脈,比如向佛祈禱的時候,能夠將佛旨傳遍六道、法界,都是願的菩提心的作用。講以上脈呢,就是中脈身七萬二千脈擴張,遍及全身。所以願心越大,脈越容易張開,能夠通一些些微細脈,也比較容易通中脈。我們講衆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這是地藏菩薩的本願,從教義上講,地藏菩薩的本願是地藏菩薩的法門,是地藏菩薩的慈悲。如果拿這句話用到脈上來看,我們脈所地在就是衆生所在地,你衆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就是你衆生所在地必須先要通達,否則脈不通在很難成功,所以說衆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比如藥師十二大願,阿彌陀四十八願都有普渡衆生,如果願菩提心不大,那怎麼行呢!當然有人講,我發願心大,但是我到現在還沒有得度呀,我現在還是衆生啊。要曉得衆生也不叁種:
第一種是衆生業報所成的衆生。
第二種是成佛時轉識成智,原有第八識相分類的衆生。
第叁種是成佛後威德感化教應得度的衆生。
就第八識來說,一切衆生都是佛的相分。若成佛的時候,這所有佛的相分已經度盡,所以釋迦牟尼成佛的時候,他已看到所有衆生皆可成佛。在密乘來講,我們肉體的每一個毛孔都是衆生,如果度不盡,攝受不全,就不能成佛。一個脈不開,都不能成佛,七萬二千脈最後都要開,所以願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現在學佛的人,比如修淨土的,他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也有願生兜率天,將來在龍華會上能跟彌勒菩薩去修行。這都是願。在我們這個裟婆世界,在釋迦牟尼佛的這個佛法系統裏,所發之願最大的就算地藏王菩薩。因爲地藏是以最大的願力來度脫這個娑婆世界的六道衆生,特別是地獄道裏的衆生,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地藏菩薩的大願耶!因此,釋迦牟尼佛在涅槃之前,就把這個娑婆世界的衆生交給地藏王菩薩,特別是末法衆生越來越剛強,越來越難以調伏。這些剛強難伏、剛強難化的衆生,要地藏王菩薩以大慈悲、大宏願的力量,以大方便來救度。所以,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法的系統裏,代表大願的是地藏王菩薩。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法系統有幾個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在我們中國這四大菩薩有四大道場,就是現在的四大名山。這些菩薩都是跟釋迦牟尼佛親近的菩薩,代表關釋迦牟尼佛的一個部分。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全體,跟他親近的菩薩就代表了他的一個方面。文殊代表大智慧,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同樣,普賢代表大修行;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願。有人會問:爲什麼說大願地藏王菩薩呢?普賢菩薩不也是代表大願的嗎?如普賢十大願王,(略)這是十大願王,願中之王。那麼,爲什麼說普賢是大行,地藏是大願呢?因爲普賢十大願王之願則是別願、總願,是諸佛菩薩的共同之願。而地藏菩薩的大願則是別願,個別之願,是每個佛菩薩根據自己情況的不同而發的願,這是願在別願中最難、最特別、最殊勝的。就別願來說,地藏菩薩之大願與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的總願不同,有區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重點是普賢菩薩的法門,但這個重點在釋迦牟尼佛法的這個系統裏,還是詳情重于表行,而地藏菩薩是著重于表願。所以我們要清楚,地藏王菩薩在釋迦牟尼佛這個佛法系統裏是表示大願的。那麼,什麼叫願?剛才講了,誓願與欲望有聯系也有區別:誓願不同于欲望,欲望也不是誓願,雖然它們在本體上是一個東西。比如,我們都願意自己的父母健康長壽,能夠活得好,無病無災無煩惱,這種希望一般是無條件的。對子女亦然,愛護子女,望子成材等等,這樣對父母的敬愛之心及對于子女的慈愛之心都是沒有條件的,這就是願。它沒有什麼條件,沒有條件的願望就是願。因爲它沒有“我”這個因素摻雜在裏頭,無我的願望就是願。有投機倒把的、有我的因素摻雜在裏面的,那就是欲望。比如想發財、想功名、想利益、想出人頭地等等,有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因素、爲自己打小算盤的就是欲望。所以願是清靜的,欲望是不清靜的;願是無條件的、無我的,欲望是有條件的、有我的,這就是欲與願的區別。發願一定是無條件的、無我的、清靜的,才能從願上起修,否則,你就難以起修,方向倒了就不對頭了,所以一定要懂得願與欲望不同。如果所發之願真正是無條件、無的、清淨的,能夠清靜地行欲,欲就是願;如果以貪瞋行願,願亦成欲。因而行願與欲望有本質的不同,不要把欲望代替了發願。
地藏菩薩在釋迦牟尼佛的大系統裏面地表示願的,這是修菩薩行最根本的第一步。比如,我們拿心來說,一個人的心要深奧,是大智慧;心要凝定,這就是大悲;而心要深廣,就是普賢菩薩之大行;但這個心要真正能夠動起來,這就是地藏菩薩的大願。這是我講《地藏菩薩本願經》首先要強調的一條。《地藏經》教我們大願,而發大願是修行的第一步。我們修學《地藏經》,首先說是要發大願,這是第一點。
第二,《地藏經》講了很多關于地獄以及很多關于因果報應、輪回之事,這些事,特別是在今天在現代來講,很難使人相信。尤其是一些科學、搞學問的人容易把這些東西看做是迷信。我們現在講《地藏經》首先要相信它,然而要學這部經並相信它是很不容易的。當時在經中,文殊菩薩就說過,末世衆生聽了地藏菩薩的事情,他們會不相信用信。因爲地獄、輪回、因果報應對于現你的人來說,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有的半信半疑、將信不信,所以講《地藏經》的第二點就是教信。
信、願、行,是往生西方淨土的叁個資糧,要信、要願、要行。這個信,不單純是理念上的相信與否。信,本身就是一種行爲,而不光是用思想想念,是實踐它。這個信,是道源功德母。信是學道的根本,是産生功德的母親。我們能夠修道,能夠做功德,都是由信裏頭産生的。道源功德母,即道之本源。學佛的步驟,是信、願、行、證。信仰它,理解它,行即修行它、實踐它,證即證得它。而第一步就是信,這個信圓滿了,于是信滿成佛。所以關鍵在于要能夠真正地得到“正信”。
《地藏經》裏講,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衆生難得教化。所以釋迦牟尼佛爲了隱其無量自在之力,講地獄、講畜生、講餓鬼,講你若有身邪行就得身邪行報、若意邪行就得意邪行報、若殺生就得殺生報、若邪淫就得邪淫報、若妄語就得妄語報、若兩舌就得兩舌報、若惡口就得惡口報、若绮語就得绮語報、若貪瞋邪奸悭吝毀戒愚癡就得貪瞋邪悭吝毀戒愚癡報,如此等等。釋迦牟尼佛在《地藏經》中對這些剛強難伏的衆生講果報、講地獄,都是教人信因果、信輪回、信業力,才能夠了脫生死。而不信因果、不信輪回、不信業力就難以了脫生死。地藏菩薩就是在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娑婆世界裏,發大願來度這些剛強難伏、難調、難化的衆生。因爲這些剛強難化、難調伏的衆生就是不信。看看我們周圍的現實,有很多人就是缺乏信,膽子大得很,什麼都不怕,天不怕、地不怕,這是不是大無畏呢?不是。他的不怕,表示了他的無知、他的愚癡。什麼都不信,其實就是他的信。正因爲他不信,沒有信仰,結果就沒有真正的精神支柱,自己老是跟自己過不去,煩惱重生不可終日,就象在活地獄中生活。他的心、他的思想意識被那些活地獄中的繩索一道一道的捆著,舒展不開。所以,在現代這個末法時代中弘揚佛法,要世法中來說,就是能使世界和來、社會安定。這裏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相信因果。我們自然界,從來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種瓜得豆、種豆得瓜的。哪怕是現代的基因一程,其基因的排列,也還是有規律、有法則的吧。在道德界,從來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善有惡報、惡有善報,就等于種瓜得豆、種豆得瓜,這就是錯亂,是不可能的。但天現象上,人們往往看不清楚。因爲我們視力有限,我們只看到現在這一段,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所以在現象上往往出現模糊。象一些人做了好事反而得到了惡報,做了惡事又得了善報的。這是否錯了呢?不是。你不能從一時一世來看,而應從十方叁世來看。因果是絲毫不爽的。所以《地藏經》的第二點是教信,而且是從根本上來講信。所謂從根本下來講信,就是從業力上來講信,這不是迷信。所以《地藏經》中,第叁品、第四品、第五品的品名都不一樣,第叁品叫觀衆業緣品,第四品叫閻浮衆生業感品,第五品叫地獄名號品。在這裏講業感、業緣都是講業力上的事情,而業力是佛教的根本教義。我常講,小乘的根本教義就是講業力,大乘的根本教義就是講般若,而業力與般若又是相通的。這是《地藏經》從根本上教我們怎麼來信仰的第二個重點。
《地藏經》的第叁點是教“孝”。隋唐時有信行禅師,創立過叁階段。所謂時、地、機,他按時間、地點、人這叁個的不同情況分爲叁個階段,並認爲應該用這叁個階段的方法來弘揚佛法,于是就創立了叁階教。後來這個叁階教在唐朝的進修被皇帝禁止了。現在敦煌就發現有叁階教的著作。叁階教曾盛行一時,它實際上就是尊崇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釋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