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弘揚地藏菩薩的。但叁階教有個錯誤,它把“阿彌陀佛”擺在不重要的地位,貶低了“阿彌陀佛”,所以後來它被禁止了,沒有行得通。這部《地藏經》從漢譯以來,也就是實叉難陀譯成漢文以來,有的把它看成小乘經典,有的把它看成密教、密部,這與過去對《地藏經》的解釋不多有關。過去的人對《維摩诘經》、《金剛經》做注解的非常多,上百種以至于上千種的都有。而像《盂蘭盆經》、《地藏經》的注解卻沒有幾家。如《盂蘭盆經》只有兩、叁家,《地藏經》在近代慢慢開始有人講了。過去只有清朝的靈椉法師曾經作過科判、科注。在靈椉法師的科注裏邊,說釋迦牟尼佛是在講了《法華經》之後再講《地藏經》,然後再講《涅槃經》的,所以《地藏經》是在《法華經》之後,《涅槃經》之前講的;這個《地藏經》是以行願爲宗旨的。但靈椉法師這個科判也很少流通。所以人們很少讀到《地藏經》的注解乃至于全文。但正是從靈椉法師做了科注以後,很多人知道了這麼一件事了,就是《地藏經》佛門裏的孝經。這一點,大家慢慢地就知道了。比如,儒家不是教“孝”嗎?還有專門的著作《孝經》。《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但這種說示是從世俗的角度來講的。《地藏經》的教孝,是佛門的孝,不是凡間的孝,不是教的小孝,不是教的在世的孝,而是教的出世的大孝。我們將隨著經文的逐章講解,再深入地闡述這一問題。因爲《地藏經》是講度地獄的,是講度亡的,而教孝則跟度亡、跟救度是聯系在一起的,這是第叁點。
第四點和《盂蘭盆經》一樣,是教施。對學佛而言,佛的整體是一個果地,一般不容易馬上領會。學佛是先學菩薩,菩薩表示佛的各個方面。正如前面,所講,通過佛的因地來學佛,這就比實容易學。佛,是能修成的;佛,就是覺悟了的人。人無非兩個方面:一個是 我們的肉體,物質方面;一個是思想,精神方面。我們的肉體、物質方面在佛教的密教中來說就是胎藏界,而思想、精神方面在密教中說來就是金剛界。在物質、肉體方面的修行,叫做修福德;在思想、精神方面的修行叫做修智慧。之所以叫福慧雙修,就是福德和智慧同修,所謂福慧雙修、悲智雙運。就像我們前面講的,《地藏經》是教願的,願從哪裏來呢?願出于悲,大慈大悲的悲。願起于悲,有慈悲才有願力,慈悲愈大,願力愈大,願力愈大,福德就愈大。所謂悲大願大,願大福德大。這是就物質、肉體方面來說的。就思想、精神方面說呢》就是智慧。智慧産生威力,慈悲産生福德,這個問題很重要。有些菩薩是表示智慧的,表示智慧有向內的智慧,也有向外的智慧;慈悲也不向內的慈悲,也有身外的慈悲,;福德也有向內的和向外的;威力也有向內的和內外的。這樣福德和慈悲是一雙,智慧與威力又是一雙,它們又各各分爲內外兩部分,于是二四得八,就有八大菩薩,分別表示慈悲、福德、智慧、威力。爲什麼地藏的願大,因爲他的慈悲也大。所以,在密教中也有把地藏菩薩歸爲觀音菩薩的。觀音慈悲,地藏願大,願大就悲大,故又能跟觀音成爲同體。有的也把阿彌陀佛當法像王時的畫像,作爲地藏王的畫像,這也是因爲悲心大的道理。本來極樂世界裏阿彌陀佛的護持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但也是把地藏菩薩、龍樹菩薩都劃歸爲阿彌陀佛的護持之內,這都是因爲願大悲在。
那麼,什麼做悲?悲就是同體。不要把悲當何等可憐和憐憫,那樣就錯了。慈是同等,悲是同體。同等就把萬事萬物視爲平等。這種平等不是單純有了一個平等的念頭,而是使人感至並體驗到你與他是真正的平等,這很不容易。什麼叫同體呢?就是他有病你亦有病,他有痛苦你亦有痛苦,他有困難你亦有困難,他的身體有什麼反應你亦有什麼反應,這就叫同體,這也才能有真正的悲,這同體也者真正的。不同體,又怎麼度衆生呢?因而,同等是沒有條件的,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比如對一個正常的人、一個有性的人來說,一般都願意自己的父母兄弟健康長壽,而不願他老苦病死。假使你能把對父母兄弟的那種孝及慈愛之心擴大,推廣到自己的父母妻兒以外的其他人身上,那樣,你的願就大了。大乘行菩薩道的人,他曉得輪回不虛,過去、未來、現在叁世是真實的,所以他是冤親平等,不但不記恨、不記仇,看到記恨自己的人,又安知不是前世的父母兄弟呢?在大家尚未了脫之前,在這個輪回裏頭,芸芸衆生中有的是我們的今生父母,有的是我們前民父母,有的或是我們的來世父母。這樣就看出衆生跟我們的同體。我們的父母不是一世父母,而是無量劫的父母,就是經常講到的七世父母。這裏的七不是表示一、二、叁、四、五、六、七的七,而是講無量數的七。七是一個周期數,七世父母是無量劫以來父母。真正的大悲、大孝,不是對自己一家人或這一世父母是孝子,而是對六道衆生來說你都是孝子,這才是孝子、是大孝。
把這個末世的教化重任交給地藏王,在《地藏經》的最後一品中就是講的這個。假使我們能夠跟地藏菩薩的一樣去度化衆生,跟地藏菩薩一樣來行大悲,這樣我們就會進入一個境界。這就是“同體”啊!跟地藏的本願一樣,就是與地藏同體,就走入了地藏的境界裏面去,與地藏共同行願。
地藏菩薩怎麼行願的?在他的因地裏,很重要的一點望洋興歎是爲了修福報。爲什麼地藏菩薩有這麼大的願呢?我們一看經書就知道了。他在過去很遠很遠劫之前,看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相好莊嚴就是佛的福報、佛的福德。我們現在的末世衆生,告別是中國的這些群衆百姓,太窮太苦了。現在改革開放了,生活好些了,但是我們還未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貧苦的狀態,就說知識分子吧,智慧方面有一些,福報方面就淺一點。我們都是這樣,叫做慧多福少,缺福、福報少。有病的人,身體不健康的人也是沒有福報,多病多勞都是沒有福報。地藏王菩薩是從修福報來發願的,這些隨著我們講課的深入會逐漸清楚的。就修福報、修智慧來說,現在有好多學佛的人,對佛法的求知欲很強,想多懂得一些,多理解一些,這些都是好的。但是往往是從空的方面去修的多,而真正從不空的方面、從實實在在的方面去修的少。爲什麼呢?象我們在座的就很不容易了,你真正叫他磕個頭、燒個香,他就發怵,覺得這會不會是迷信呢?而他不覺得,正是這種燒香磕頭,這個禮拜,是“行”哪,它不是愚昧!如果你不懂得燒香磕頭爲什麼,那就另當別論;你如果曉得燒香磕頭爲什麼,你再去燒,那麼你就不僅僅懂得它的理,而且去行,就不是迷信愚昧,而就是行!行,才能得福報,不行,光是在想的方面做,就是得著點智慧也是空花狂慧。沒有福報的智慧,是空的。當然,光有福報沒有智慧,這個福報也是庸俗的,不是清靜的。但就地藏菩薩本願經來說呢,它的重點在修福報方面,而修福報最重要的是上供下施,是施。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第四點就是教施。
上述四點,就是我提的綱,即《地藏經》教願、教信、教孝、教施。以此提綱交給大家,有個印象。
何爲地藏?地藏的梵名叫“乞叉阿樂迦”,也叫“乞叉底蘖沙”,或叫“叉底俱舍”。梵語“叉底”就是“地”,“俱舍”就是“藏”。我們現在所稱的“地藏”,不是音譯,而是義譯。如般若,就是音譯。什麼叫地藏呢?《地藏十輪經》裏有兩句話解釋得非常好:地,安忍不動如大地;藏,靜慮深密如秘藏。安,就是平安;忍,則是忍辱波羅密的忍。菩薩行的六度中就有忍辱度。大乘菩薩行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就是難得做到的去做,難得忍受的去忍。這個忍,實際上就是哲學認識論上的認。佛說法的時候,經常是一說法,很多人就得道了,證悟到了無生法忍,對無生法呀,得到了、認識了。“地”之安忍不動,我自巋然不動象大地一樣;“藏”即靜慮,就是安靜之靜,是禅定;禅定之進入深密,象秘藏。《地藏十輪經》對此有另外一個說法:這個地,講的是我們的心象大地一樣。大地的特點是1、能載,什麼都能乘載;2、能藏,什麼都能藏;3、能生,什麼都能生。萬物都由地生出來。所以地就能載、能藏、能生,這是地之德,是地的根本特點。我們的心象大地一樣,能納一切,象大地一樣,能夠乘載一切東西。佛教講心地爲大,就是以地來明心。藏,就是蘊藏,就是儲藏在裏頭,所謂靜慮深密如秘藏,此秘藏就是講叁德秘藏。叁德,即佛涅槃時,涅槃的叁個德相:般若,解脫,法身;或法身,解脫,般若。這叫叁德秘藏。佛出世時,是報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莊嚴;佛涅槃了,全身粉碎,變舍利了,佛去了哪裏涅槃叁體:報身變成舍利;法向就無所不在,解脫了;所作皆辦,都成了般若。我們知道,人從四大來講,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我們人呢,又有色、受想行、識五蘊。《心以》中講,色大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佛是人,他也是色受想行識,不過他的五蘊早退常人的五蘊不同,他覺悟了、清淨了,所以他涅槃之後,色蘊變成法身,釋迦牟尼佛變成法身;受、想、行蘊得了解脫,徹底地解脫;識蘊就成了般若,最後智慧成了般若,轉識成智,成了最高的智慧般若。涅槃之後是什麼形狀呢?生之時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死之後,德相即般若、解脫、法向,這就是我們所要明了的叁德秘藏。我們常講人人皆有佛性,同時更深地說,人人都有佛體,即有跟佛一樣的身體。人人即皆有佛性,也就人人皆有佛體,亦即人人皆在叁藏秘藏,都應具備般若、解脫、法身。可惜我們沒有這樣的福報,在佛體上更是差得遠,我們凡人的叁德秘藏被無明、煩惱所遮蓋、束縛住了。所以,對地藏是什麼的進一步解釋,就是要明白地藏實際上就是我們心地的寶藏藏的是什麼呢?就是叁德寶藏,就是般若、能納一切的。我們的寶藏就如大地。在我們修學《地藏經》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地藏,我們再來…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釋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