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释题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吴立民

  释题

  我念一个开经的偈子。我念一句,大家跟我念一句:“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地藏菩萨!(三称)

  在柏林寺主持今年的盂兰盆节报恩法会期间,净慧法师要我来身大家讲一讲修学《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心得体会。仰仗佛菩萨的加持以及在座诸位的共同努力,希望这次《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讲座能够得到殊胜的成就。

  现有我们就开始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唐朝于阗国的三藏实叉难陀翻译的。实叉难陀在武则天的时候到中国来,这部经也是武则天请他番译的。实叉难陀曾经重新翻译过《华严经》,晋朝最早翻译的《华严经》是《六十华严》,实叉难陀翻译的是《八十华严》。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下简称《地藏经》),现在学术界有人说它是伪经。对于这方面,学术界去考证是另外一回事,真正作为佛教的修学上而言,应该对这部经的微妙与重要。

  关于盂兰盆法会,我记得前年(1991年)曾在临济寺讲过《盂兰盆经》。《盂兰盆经》的中心思想主要是“三教”:教孝、教施、教食。盂兰盆是解倒悬。

  佛有十个大弟子,其中神通第一大弟子是目犍连。目犍连得了神通之后,寻找他的母亲,结果发现在饿鬼道中痛苦不堪。于是,他依靠神通的力量,找到饮食给他母亲吃,但是饮食一进口就变成火,他母亲根本就吃不下去。如此,目犍连神通已尽,毫无办法。可见神通也是有限的。这时候,怨才找释迦牟尼佛求法,希望能度他的母亲。释迦牟尼佛跟他说:你要度你母亲,这不是你一个所能为的。你应该在农历的七月十五,一般出家人“解夏”的进修,将钵和罗饭,用盆子盛着供养出家得道的人。因为一般出家人在农历的四月“结夏”,闭关修行,不出房门。到了这一天又叫做“僧自恣”日,是出家人最高兴的一天。这么多人能在“解夏”之后得道,因而,这时候佛也最欢喜。所以这一天供养这些出家得道的人,依靠他们的力量才有可能度脱、解脱其母亲的苦难。目犍连这样做了,即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设盂兰盆供、修盂兰盆供,就真解脱了他母亲的饿鬼之痛。这就是《佛说盂兰盆经》,他主要告诉我们:

  第一,教孝,要知道,这个《盂兰盆经》是教我们孝顺父母,但不仅仅只孝顺我们这一代的父母,而教我们孝顺无量劫以来的父母,所谓“七世父母”,教我们孝顺无量劫以来的父母,也就是说六道从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其所教者,就是大孝。第二,是教施。第三,则是教食。这是《盂兰盆经》的重要法义,告诉大家怎么吃饭,怎么用食。关于这部经的内容,前年我们讲地盂兰盆供之后,净慧法师慈悲,曾经在柏林寺印行过《盂兰盆经讲义》,可能流通处还有,有需要者,可以在流通处找一找。因为我们现在正在做盂兰盆法会。(注:为了方便读者,现已将《盂兰盆供讲义》附在本讲记之后,以便参证。)

  之所以在盂兰盆法会里来讲《地藏经》,因为《地藏经》也教孝,也教施,这两点跟《盂兰盆经》是相同的。但《地藏经》除了教孝、教施以外,最重要的、最突出的是“教愿”,即《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这个“愿”

  一个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立志。孙中山曾讲,青年人应该立志做大事,不应立志做大官,这是孙中山的说法。佛说发愿,叫发大愿,这个愿弄清楚。那么愿跟欲望,是不是有区别?人的欲望很多,愿望跟欲望从法性、从本体上说,是一个东西。但如果说我有欲望,只要我行我的欲望,我就发愿了,那你就错了。在法性、本体是一个东西,等于我们人的无明跟觉悟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来讲,都是一个本体。因为无明离不开觉悟,如果离开了觉悟,这个无明就很难得觉悟了,成佛、有佛性离不开觉悟如果离开了觉悟,这个无明就很难得觉悟了,成佛、有佛性就不可能了。同样,欲望跟愿望本体是一个东西,但作用是不一样的。愿望就是我们的发心、发愿是无我的、清净的,而欲望是有我的、不清净的。有这一个区别,所以作用就不完全一样,这个很重要。愿望等于人的立志,愿望一确定,就义无反顾,不能反悔。特别是佛教学大乘的,行菩萨道的,发愿更要紧,这个愿在大乘有一句话,叫“以愿为戒”,他发的愿就是他的戒。愿也不能轻易发,要反复思虑,从本心来发。发了以后就不能反悔,不能退转,要一直按着愿去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才叫修菩萨乘。你这个愿修成了、圆满了,你的行也就完成了,果也证得了。所有诸佛、菩萨都是这样,他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发愿,按着他的愿,最后成功了,所以,我们在讲地藏经的时候,一定懂得愿,要发愿。愿发心师,愿就是指导我们心活动的老师。讲到发愿的出发点,大乘和小乘有区别:大乘的出发点都是利人的,把利他摆在第一位,个人是第二位的。利他心,这种菩萨道的愿发了以后,就是你的戒。以愿为戒,愿为心师,这是大乘菩萨道修行的根本原则。所以在佛经上称赞佛、菩萨的时候,都是说他不违本愿。

  在世法上讲立志,在佛法上讲发愿,济世度人,弘法利生,中途不得退转。不要因为一个挫折或一个难关就退却了,愿是行菩萨道的人的第一戒。如果违背你的本愿,退离了本愿,是最大的错误,其他的错误是小错误。违背了本愿,请那个菩萨的都说,希望你不要违背本愿。

  那么,宇宙与人,佛菩萨与众生能够互相沟通交往的力量在哪里?在愿力。愿会产生力量,愿不是空想,你真正发了愿以后,愿会主生力量。愿怎么会生力量?精神可以变物质啊,这都不是假的,不是空的。当然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修行人圆寂以后有舍利,为什么和常人的不一样,那就是精神变物质。,所以愿有愿力。

  讲《盂兰盆经》的时候,我讲到,我们科学有这四种力量搞不清:电磁力、引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这四种力是不是统一的?这是赞赏的难题。从佛法讲,就法界来说宇宙有三种力量:一种力量是自己的力量。他力,就是其他人的力量,就是佛、菩萨加持力量。还有一种自然的力量,在佛教叫法界的力量。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这三种力量来完成。比如种庄稼,庄稼人自己的投入就是自己的力量。但自己的投入不够,还得靠别人的帮助,别人帮助也是一种加持力量,还得靠自然的力量,土地啊,阳光啊,水分啊,等等。到了秋天收果实的时候就产生一个分配的问题。释迦牟尼佛讲过,凡是收果实的时候,我们不能贪天之功为己有,不要自己摘桃子一个人吃,而要考虑至,你的果实来自自力,但是有他力、自然力。所以佛教有个很主要的供养偈语:“以我功德力”,以我的智慧、福德、资粮的力量:“如来加持力”,就是诸佛、菩萨加持的力量;“及以法界力”,加上法界自然的力量;“普供养而住”,普遍供养而安住,。这个普供养偈原来是密教的一个偈子,现在显教也通用,我们供养、上供的时候都经常用。当然还有其他的赞偈,但记住这介偈子是最有益处的,这个偈在供养的时候是最合法义的。

  愿,就是发愿的时候,把自己的身心、性命投入进去,然后如来加持,诸佛菩萨帮助我来行愿,帮助我来圆满这个愿,再加上法界的力量,这个愿一定能实现。因为这个愿是清净的,所以能够和诸佛、菩萨相应。能够跟法界相应。真正的行菩萨道,真正的发愿,必然会得到如来的加持力,必然会得到法界的感应,或者会在睡梦当中有所感应,因为他真诚。如果不是真诚的,能你不要怪诸佛如来,也不要怪法界,要反省自己,看你有没有功德力。

  你说,我到的佛面前发愿,说我为佛教文化捐钱,希望能帮助我。这不是发愿,这是祈求。作为祈求,就像做买卖的讨价还价。以佛的慈悲,看到你的祈求,也可以满足你,但就你的修行来说,毫无功德可言。我讲有功德的发愿是真正清净、无的的,这种发愿是在慈悲上的发愿。慈悲就无缘、无条件,你看到别人是跟你自己一样,无缘的慈,同体的悲。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发愿,愿是真切的,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得到法界的感应。

  所有十方三世诸佛,在修成佛以前,即修的进程中一定要修菩萨行。先修菩萨行,然后成佛,所以菩萨行是“因位”,佛是“果位”。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其“因位”之时,即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没有不发愿的。菩萨修行如何起步呢?就是要在愿亦有别愿。总愿就是共同的愿,又叫做通愿。比如说我们天天做功课念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上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等,这是共同的通愿。我们大家及三世诸佛没有不通这个愿的。又比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等等,这个愿也是“总愿”。别愿呢?则是个别的,每一个佛菩萨根据自己不同的因地、环境、情况,以及救度众生不同对象的情况所发的愿,就叫做别愿。比如释迦牟尼佛的五百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等等。菩萨没有不发愿的,他的愿修成圆满了,那就是成佛了。药师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亦行十二大愿,行满了,药师佛就成了。所以大乘菩萨修行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愿,发愿才确定了你学佛的根本方向。如果没有愿就没有方向和根本立场,那么你的修行就将是盲目的。

  佛教戒律的一个总精神,特别是大乘的戒,都是从菩提心出发,就是从求觉悟的心、证得觉悟的心出发,这是戒的根本。发愿从菩提心发愿,受戒也从菩提心受戒。如果你的菩提心在的话,你的愿就在,你的戒就在。菩提心不能丢、不能丧失、不能退转,这个菩提心最重要的。

  什么叫菩提心?浅的说是求觉悟的心,深的说,菩提即心,是觉悟的心。菩提心最重要的是无我,只有众生,没有自己。所以佛教戒律的精神是教人无我的,佛教的种…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释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