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釋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吳立民

  釋題

  我念一個開經的偈子。我念一句,大家跟我念一句:“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地藏菩薩!(叁稱)

  在柏林寺主持今年的盂蘭盆節報恩法會期間,淨慧法師要我來身大家講一講修學《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心得體會。仰仗佛菩薩的加持以及在座諸位的共同努力,希望這次《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講座能夠得到殊勝的成就。

  現有我們就開始講: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唐朝于阗國的叁藏實叉難陀翻譯的。實叉難陀在武則天的時候到中國來,這部經也是武則天請他番譯的。實叉難陀曾經重新翻譯過《華嚴經》,晉朝最早翻譯的《華嚴經》是《六十華嚴》,實叉難陀翻譯的是《八十華嚴》。

  《地藏菩薩本願經》(以下簡稱《地藏經》),現在學術界有人說它是僞經。對于這方面,學術界去考證是另外一回事,真正作爲佛教的修學上而言,應該對這部經的微妙與重要。

  關于盂蘭盆法會,我記得前年(1991年)曾在臨濟寺講過《盂蘭盆經》。《盂蘭盆經》的中心思想主要是“叁教”:教孝、教施、教食。盂蘭盆是解倒懸。

  佛有十個大弟子,其中神通第一大弟子是目犍連。目犍連得了神通之後,尋找他的母親,結果發現在餓鬼道中痛苦不堪。于是,他依靠神通的力量,找到飲食給他母親吃,但是飲食一進口就變成火,他母親根本就吃不下去。如此,目犍連神通已盡,毫無辦法。可見神通也是有限的。這時候,怨才找釋迦牟尼佛求法,希望能度他的母親。釋迦牟尼佛跟他說:你要度你母親,這不是你一個所能爲的。你應該在農曆的七月十五,一般出家人“解夏”的進修,將缽和羅飯,用盆子盛著供養出家得道的人。因爲一般出家人在農曆的四月“結夏”,閉關修行,不出房門。到了這一天又叫做“僧自恣”日,是出家人最高興的一天。這麼多人能在“解夏”之後得道,因而,這時候佛也最歡喜。所以這一天供養這些出家得道的人,依靠他們的力量才有可能度脫、解脫其母親的苦難。目犍連這樣做了,即在七月十五這一天設盂蘭盆供、修盂蘭盆供,就真解脫了他母親的餓鬼之痛。這就是《佛說盂蘭盆經》,他主要告訴我們:

  第一,教孝,要知道,這個《盂蘭盆經》是教我們孝順父母,但不僅僅只孝順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而教我們孝順無量劫以來的父母,所謂“七世父母”,教我們孝順無量劫以來的父母,也就是說六道從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其所教者,就是大孝。第二,是教施。第叁,則是教食。這是《盂蘭盆經》的重要法義,告訴大家怎麼吃飯,怎麼用食。關于這部經的內容,前年我們講地盂蘭盆供之後,淨慧法師慈悲,曾經在柏林寺印行過《盂蘭盆經講義》,可能流通處還有,有需要者,可以在流通處找一找。因爲我們現在正在做盂蘭盆法會。(注:爲了方便讀者,現已將《盂蘭盆供講義》附在本講記之後,以便參證。)

  之所以在盂蘭盆法會裏來講《地藏經》,因爲《地藏經》也教孝,也教施,這兩點跟《盂蘭盆經》是相同的。但《地藏經》除了教孝、教施以外,最重要的、最突出的是“教願”,即《地藏菩薩本願經》的這個“願”

  一個人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就要立志。孫中山曾講,青年人應該立志做大事,不應立志做大官,這是孫中山的說法。佛說發願,叫發大願,這個願弄清楚。那麼願跟欲望,是不是有區別?人的欲望很多,願望跟欲望從法性、從本體上說,是一個東西。但如果說我有欲望,只要我行我的欲望,我就發願了,那你就錯了。在法性、本體是一個東西,等于我們人的無明跟覺悟是聯系在一起的,從這個意義來講,都是一個本體。因爲無明離不開覺悟,如果離開了覺悟,這個無明就很難得覺悟了,成佛、有佛性離不開覺悟如果離開了覺悟,這個無明就很難得覺悟了,成佛、有佛性就不可能了。同樣,欲望跟願望本體是一個東西,但作用是不一樣的。願望就是我們的發心、發願是無我的、清淨的,而欲望是有我的、不清淨的。有這一個區別,所以作用就不完全一樣,這個很重要。願望等于人的立志,願望一確定,就義無反顧,不能反悔。特別是佛教學大乘的,行菩薩道的,發願更要緊,這個願在大乘有一句話,叫“以願爲戒”,他發的願就是他的戒。願也不能輕易發,要反複思慮,從本心來發。發了以後就不能反悔,不能退轉,要一直按著願去做,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這才叫修菩薩乘。你這個願修成了、圓滿了,你的行也就完成了,果也證得了。所有諸佛、菩薩都是這樣,他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發願,按著他的願,最後成功了,所以,我們在講地藏經的時候,一定懂得願,要發願。願發心師,願就是指導我們心活動的老師。講到發願的出發點,大乘和小乘有區別:大乘的出發點都是利人的,把利他擺在第一位,個人是第二位的。利他心,這種菩薩道的願發了以後,就是你的戒。以願爲戒,願爲心師,這是大乘菩薩道修行的根本原則。所以在佛經上稱贊佛、菩薩的時候,都是說他不違本願。

  在世法上講立志,在佛法上講發願,濟世度人,弘法利生,中途不得退轉。不要因爲一個挫折或一個難關就退卻了,願是行菩薩道的人的第一戒。如果違背你的本願,退離了本願,是最大的錯誤,其他的錯誤是小錯誤。違背了本願,請那個菩薩的都說,希望你不要違背本願。

  那麼,宇宙與人,佛菩薩與衆生能夠互相溝通交往的力量在哪裏?在願力。願會産生力量,願不是空想,你真正發了願以後,願會主生力量。願怎麼會生力量?精神可以變物質啊,這都不是假的,不是空的。當然物質也可以變精神。修行人圓寂以後有舍利,爲什麼和常人的不一樣,那就是精神變物質。,所以願有願力。

  講《盂蘭盆經》的時候,我講到,我們科學有這四種力量搞不清:電磁力、引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這四種力是不是統一的?這是贊賞的難題。從佛法講,就法界來說宇宙有叁種力量:一種力量是自己的力量。他力,就是其他人的力量,就是佛、菩薩加持力量。還有一種自然的力量,在佛教叫法界的力量。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是這叁種力量來完成。比如種莊稼,莊稼人自己的投入就是自己的力量。但自己的投入不夠,還得靠別人的幫助,別人幫助也是一種加持力量,還得靠自然的力量,土地啊,陽光啊,水分啊,等等。到了秋天收果實的時候就産生一個分配的問題。釋迦牟尼佛講過,凡是收果實的時候,我們不能貪天之功爲己有,不要自己摘桃子一個人吃,而要考慮至,你的果實來自自力,但是有他力、自然力。所以佛教有個很主要的供養偈語:“以我功德力”,以我的智慧、福德、資糧的力量:“如來加持力”,就是諸佛、菩薩加持的力量;“及以法界力”,加上法界自然的力量;“普供養而住”,普遍供養而安住,。這個普供養偈原來是密教的一個偈子,現在顯教也通用,我們供養、上供的時候都經常用。當然還有其他的贊偈,但記住這介偈子是最有益處的,這個偈在供養的時候是最合法義的。

  願,就是發願的時候,把自己的身心、性命投入進去,然後如來加持,諸佛菩薩幫助我來行願,幫助我來圓滿這個願,再加上法界的力量,這個願一定能實現。因爲這個願是清淨的,所以能夠和諸佛、菩薩相應。能夠跟法界相應。真正的行菩薩道,真正的發願,必然會得到如來的加持力,必然會得到法界的感應,或者會在睡夢當中有所感應,因爲他真誠。如果不是真誠的,能你不要怪諸佛如來,也不要怪法界,要反省自己,看你有沒有功德力。

  你說,我到的佛面前發願,說我爲佛教文化捐錢,希望能幫助我。這不是發願,這是祈求。作爲祈求,就像做買賣的討價還價。以佛的慈悲,看到你的祈求,也可以滿足你,但就你的修行來說,毫無功德可言。我講有功德的發願是真正清淨、無的的,這種發願是在慈悲上的發願。慈悲就無緣、無條件,你看到別人是跟你自己一樣,無緣的慈,同體的悲。在這樣的基礎上來發願,願是真切的,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得到法界的感應。

  所有十方叁世諸佛,在修成佛以前,即修的進程中一定要修菩薩行。先修菩薩行,然後成佛,所以菩薩行是“因位”,佛是“果位”。而所有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在其“因位”之時,即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沒有不發願的。菩薩修行如何起步呢?就是要在願亦有別願。總願就是共同的願,又叫做通願。比如說我們天天做功課念的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上誓願學,煩惱無盡誓願斷,佛道無上誓願成”等,這是共同的通願。我們大家及叁世諸佛沒有不通這個願的。又比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等等,這個願也是“總願”。別願呢?則是個別的,每一個佛菩薩根據自己不同的因地、環境、情況,以及救度衆生不同對象的情況所發的願,就叫做別願。比如釋迦牟尼佛的五百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等等。菩薩沒有不發願的,他的願修成圓滿了,那就是成佛了。藥師佛在因地發十二大願,亦行十二大願,行滿了,藥師佛就成了。所以大乘菩薩修行的第一件事就是發願,發願才確定了你學佛的根本方向。如果沒有願就沒有方向和根本立場,那麼你的修行就將是盲目的。

  佛教戒律的一個總精神,特別是大乘的戒,都是從菩提心出發,就是從求覺悟的心、證得覺悟的心出發,這是戒的根本。發願從菩提心發願,受戒也從菩提心受戒。如果你的菩提心在的話,你的願就在,你的戒就在。菩提心不能丟、不能喪失、不能退轉,這個菩提心最重要的。

  什麼叫菩提心?淺的說是求覺悟的心,深的說,菩提即心,是覺悟的心。菩提心最重要的是無我,只有衆生,沒有自己。所以佛教戒律的精神是教人無我的,佛教的種…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釋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