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讲什么是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讲的就是关于般若、解脱、法身这三德秘藏在天、地、人、畜生、饿鬼、地狱六道里头怎样轮回、动转的。他以六道为所观境,以三德秘藏为内容。那么,什么又叫三德密藏呢?就是说看看这个轮回生死最后能不能成就。地藏菩萨是真的不信邪的,他就是要叫每一个众生的三德秘藏最后真正地成就出来,不再轮回、了脱轮回,把三德秘藏显露出来。这不是一般的佛性显露,而是要最后成就三德秘藏,使每个众生不但能了脱生死,而且能够成佛、能够涅槃,显出三德秘藏。所以地藏菩萨本愿之大,在密教里叫做悲愿金刚。
《大日经》里讲,每个菩萨来的时候,如果你真正有修行境界的话,你都会有感觉。这个感觉是不同的:比如日藏菩萨来,你就能看见他头顶上显着的太阳;月藏菩萨来,就看得见月亮;虚空藏菩萨来,你就会感觉到万物虚空;而地藏菩萨来,你又有什么感觉呢?那就是很重很重,地心引力不知加了好多倍,你想拔也拔不动。所以每一个菩萨来情况都不一样,心境也不一样。经文上说,如果是菩萨聚会的话,真有修行的人看到地藏菩萨来时,除了感觉到自己身体沉重以外,都会看到手里捧着如意宝珠。这个如意宝珠不是一个,而是三个,这三个宝珠就是般若、解脱、法身,并放射光芒。地藏菩萨以六道为所观境,观三德秘藏于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之中,所以大家要记住,这是与其他菩萨不同的特点。释迦牟尼佛对诸菩萨赞颂的时候特别说地藏菩萨悲愿深重,经文上讲:“过诸菩萨”,他超过了其他菩萨。这就是地藏菩萨。下面我讲地藏本愿。
经上说,文殊菩萨问佛,地藏菩萨因地做何行、立何愿,即怎样修行、怎样发愿,他才能够成就这些不思议的事情?经上讲地藏菩萨在因地时,曾经是一个很有学问很道德的人家的儿子,他因为看到了师子迅具足万物如来相好庄严,就问佛:我要成佛,要怎样行愿呢?这就是地藏菩萨的本愿。为什么叫本愿呢?本就是过去,本来之愿。
地藏菩萨看见六道众生积集恶报、恶业,不离苦报,于是托根性地,隆其本愿,仰观大觉,历劫度生而不倦。为满其本地之愿故,所以称本立愿,乃自心起,自昔因地,无量劫前,发宏誓愿,荷负众生,教令主持正法。地藏菩萨所发之愿,不是在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时才发的愿,而是在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之前,就是在地藏菩萨因地时发的愿。不是一个劫,也不是一世,而是无量劫来、无量世来所发的这个本愿。也就是忍苦忍难,大慈大悲。安忍不动如大地,他能够忍得苦、能够忍得难,能够大悲。这是地藏菩萨的本愿。
本愿,愿就是愿欲。本愿即菩萨因地所发的弘愿。修学佛法,以发愿为先,可说成佛的根本。菩萨在因地所发誓愿,有通有别,如愿成佛道,愿度众生等四弘誓愿,名为通愿,每一菩萨都如此发誓愿。如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愿,药师佛因地的十二大愿,皆为别愿。大家别以为发愿多,功德就大,发愿大,功德就小。要知道,诸佛愿力,是平等的。本愿即根本愿,所谓发愿,即儒教所谓立志,志既立定,抱有志者事竟成之决心,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以达到目的为止。若无愿;便什么也做不成。不独修学大乘法门,即学小乘法,无愿也同样不能成就。所以修学菩萨,首先必须立定志愿,虽经艰难困苦,而必具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实现其所志愿之目的。诸佛因地发愿,之所以与普通立志不同,在于诸佛菩萨因地中发上求佛智、下化迷情之愿,皆从清净心中出发。虽有本愿,必藉功行圆满方便本愿得以修证。如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四弘愿,则须修六度、四摄等,功行圆满,扫荡无明障翳,才能显于本性功德。故地藏菩萨之庄严果德,是由因地本愿出发,功行圆满而成。
功德,不但是在寺院里做些佛事。功是功力,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礼佛、坐禅等,都要有一番功力。德即是得,修行而得成绩,做一分得一分,名为功德。依本愿去实践,所成就的功德,称为本愿功德。
经,梵语“修多罗”或“素怛缆”,直译其意为线。释尊在世,随机说法,灭度后由弟子集成一段一章,一部部的经典。各类的法门,有组织地贯串起来,像一朵朵的花,用线贯穿而成花鬘,便不会散失。经也是这样,佛在世时随时随地说法,若不加以编集,就难得保存于久远了。佛说的法,是究竟的真理与德行,可给我们永久学习,永久依循。所以经又含有恒常法则的意义。佛说的名为经,佛弟子的述说,不名经而名论(除禅宗六祖慧能所说为《六祖坛经》外)。这是表示尊重佛说。如中国古圣先贤有价值的言教,如书、诗、易等也叫做经。经又有径的意思,就是修行成佛的途径。
经有五义:(一)涌泉义(义味无穷);(二)出生义(能生妙善);(三)绳墨义(楷定邪正);(四)显示义(能示正理);(五)结鬘义(贯穿诸法)。
以上对经题作分别的解释,现在把它综合起来说。经是一切佛经的总名,是能诠教法。地藏菩萨本愿,是本经的别名,是所诠表的理行果法。
再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以人和法来称呼这部经的。地藏是人,本愿是法。在经书上,释迦牟尼佛为这部经的。地藏是人,本愿是法。在经书上,释迦牟尼佛为这部经取一个名字。经书最后的时候总有佛在说完这部法,又总有菩萨来当机请问佛,你说的这部经,这部法叫做什么?佛常常答复这个问题,把他所说的这部经、这些法给起个名字。《地藏经》也是一样,佛给这部经说了三个名字:一个叫地藏本愿,一个叫地藏本行,还有一个叫地藏本誓国经。因为有愿必有行,有行必有力。实叉难陀在三个名字中选了一个能把愿、行、力的意思包括在里面的名字。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将人与法结合在一起,既可以概括地藏本行,又可以概括地藏本誓力的最为允当的经名。
在《地藏经》中,佛告诉文殊菩萨,这个地藏菩萨的威神誓愿是不可思议的,乃至于闻名、赞叹、供养的功德也不可思方式。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赞叹地藏的功德呢?因为文殊菩萨讲了,地藏能够成就不可思议的事情,释迦牟尼佛同意文殊菩萨的这句话,然后才讲地藏菩萨因地的行、因地的愿。佛告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因是在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前发的誓愿,誓愿什么呢?他的誓愿是: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在那个时候地藏菩萨就讲,我要把六道众生都度尽了,我自己才成佛。这是在很早、很远以前的事了。后来,因为地藏菩萨修菩萨行,所以他也还是随着众生的劫在轮转。到了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时候,他又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塔像前发愿,说愿我尽未来际,应为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又讲度尽六道众生。这就是地藏菩萨的本愿,也是我们现在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常常讲的一句话:众生有一不成佛,我不成佛。地藏菩萨的本愿很多,这是最概括的一句。在这里,众生是六道的众生,不光是人。众生中有一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我们常讲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已,地藏菩萨是众生一不成佛,他誓不成佛,也就是众生都成佛了他才成佛。这里的意义很深。因为整个法界、整个的众生、整个的有情,都是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的。有一个不成佛,你就不可能真正的佛世界;有一不成佛,你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圆满。
地藏菩萨为什么如此发愿呢?我前面已讲述了。在经中,佛告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是因为看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看到他们的佛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庄严发愿。而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就告诉当时作为大长者子的的地藏菩萨说,你现在羡慕我的身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要真正证得象我这样的身体,你要修。怎么修呢?你要很久很久,很长很长的时间,你能够度脱一切受苦的众生,你就能够证得象我一样的身体。就象前面所讲,愿大福也大。你真正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必须要度脱一切众生。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大悲的果报。没有这种大悲,你想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怎么可能呢?没悲就没有愿,没有愿就没有福报。现在我们总想成佛,总想得到身体方面的三十二种好,不想像我们现在,福薄身残,很不健康。真的在福厚身隆,那就悲大愿大。这里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漭这地藏菩萨,一定要修福报。我们不是教施吗?就教修福报,不修福报,就不晓得地藏修行之行。对这个身体来说,凡夫是太执著这个身体了,因为这个身体而执迷不悟。而僧呢?就是出家人,又厌弃这个身体,把它当做臭皮囊。这两种都是极端。只有菩萨,他修无量佛法功德,面对自己的身体既不是执迷,又不是厌弃,而是相好庄严。释迦牟尼佛经上讲,地藏菩萨在因地劝他母亲信佛,后来把自己的房子卖了以申供养,后来看到佛像受慕,神游业海,发宏誓愿,都是因身,因修福报而起。地藏菩萨之所以要发度众生的本愿,就是为了修身,看到众生要修相好庄严,自己才能相好庄严,所以才能成就。说这些,主要是为了解释《地藏经》这个题目,算是释题。今天,我们正式进入地藏菩萨的经文。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释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