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下篇 無我——空、解脫的完成▪P2

  ..續本文上一頁說是我了。因爲人生的一切都從它而有,五蘊只是它的化身,因此是假我,從假而說無我;而此心卻像是不假的,它會令人感覺到很實在。所以,很多外道的修行人,修到了此處,就停止了,認爲已到達了究竟,守著它,可以一定八萬年。他那裏知道,這還不是究竟之處,只是妄心,還不是真心。

  第二節 妄心的剖析

  從什麼地方可以證明它是「妄心」呢

  妄心就是表示並非真正的心。妄心的境界是怎樣呢

  就是一片的空虛。空虛本來不存在,但在內心見覺之後而緣著,便好像是真實的了,就如虛空的存在。

  其實,虛空並不存在,只是人們對空感覺之後,爲空所安立的名字,但有假名,並非真有一個東西叫作虛空;同樣的,妄心的境界也是如此,它只是人心——見分執著了無爲法的空,而幻變出似實在的虛空境而已。如果人心沒有見分,或見而不著,它馬上就消失。

  《楞嚴經》上有段經文可以爲此證明:「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①就是說:縱使能夠滅掉了觀看、聽聞、感覺、識知的作用——如前面所說的:色、受、想、行、識、意念都止息了。由于離去了有爲的活動,這時候,內心便只有一片幽幽閑閑、空空洞洞的境界,但是呢

  這個境界,不過只是一種法塵,還是經過心——能見所微細分別才有影像。怎麼能夠說是心呢

  經上更有段文可以證明這不是真心:「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所現物。』」②就是說:色——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和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前五識、第六、七、八識等心,以及諸種生心的因緣,還有五十一種的心所法,二十四種的不相應行法(可參看《百法明門》),都是真心本性所顯現的。總之,我們的身和心,完全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出來的東西而已。

  這說明了身體和心的現象,以及因緣業力,和離去了現象所存在的——我們所認爲的心,其實,都是從真心中所現出的。既然,我們所認爲的心,還是所現,那麼,它不是真心,已經不容懷疑了。因爲如果是心,必然是能現,所現的只是相用,不可能是心體。

  我們自己也可以體會一下:所認爲的心,是否如經文所說的,具有妙明、真精

  如果有,就是真心,否則,便不是。實際上,當我們離去了心的現象,所呈現出來的境界,只是一片的空晦,連明顯都還談不上,更不必說有妙明、真實與精粹了。因此,可以肯定不是真心。

  如果修行人不知道這是妄心,而認爲是真心,問題就大了,因爲它正是根本無明,人生的一切煩惱痛苦,生死輪回,都根源于它。它是人生十二支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之首的無明;身體和精神的活動,便是這無明的現象。因此,舍離了現象,還只是到達了無明的階段。

  第叁節 無明的範圍

  如何證明它是無明呢

  從覺受上就可以知道,這個境界,相如虛空,空洞而顯的暗昧,這不就是無明的樣子嗎

  

  無明就是不明,反之,就是明,在明顯中,不可能有空洞暗昧的狀況,甚至虛空也不可能存在。虛空乃是無明的現相,也是萬有現象的最初本位,萬有便是從此孕育形成。

  《楞嚴經》上又有段文說:「晦暗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色雜妄想,想相爲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爲心性。」③就是說:從本來圓滿靈妙與光明的真心中,忽起妄動,迷本有的靈明,依而爲無明——不明顯而晦昧的空相;在空的晦暗中,將暗相聚結起來,就成了物質類的色:物質中有了因無明將真心的靈明轉變而成的能見作用,在妄見中起想,依想搏取了四大——地、水、火、風,就成了人的身體。既然身體是因能見的作用搏取物質四大而有,能見的作用便居在身體中發生作用,聚集了它所見到的各種東西的印象,自己在內心裏不斷的計度分別,那些印象,也就搖動不休了。而能見的作用又是不斷的向外去見物,于是,便顯出昏擾擾的狀態,一般人就認爲這是人的心性。不知卻是認錯了,正是「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④

  平常人所認爲的心,其實,只是六境——色、聲、香、味、觸、法之影;不然,就是受、想、行、識、意、念,少數人能夠舍離了這些現象,卻又執著根本無明的晦昧空以爲心。不知那只是妄心,是人生煩惱痛苦,生死輪回的起因,是很可怕的,臨濟禅師說:「湛湛(指無明)黑暗深坑,實可怖畏。」⑤因此,必須再越過這一境界,才是到達真心中,古德所以說:「打破虛空來,與汝相見。」要知道,心如虛空,卻無虛空之相,有相就還是在無明範圍內。

  那麼,怎樣才能越過這根本無明,離妄心而入于真心中呢

  從唯識學的八識說裏,我們可以找到方法。

  ①見《大正藏》十九冊一0九頁上。

  ②見《大正藏》十九冊一一0頁下。

  ③見《大正藏》十九冊一一0頁下。

  ④見《圓覺經》,《大正藏》十七冊九一叁頁中。

  ⑤見《大正藏》四十七冊五0一頁上。

  第叁章 我而無我——轉識成智

  第一節 轉識成智的內容

  所謂的「妄心」,在唯識學的名詞裏,就是「八識」;妄心的各種現象,即八識所變現的心所法;八識中以第六識所變現的心所法最多。由第八識而有七識、六識和前五識,又從此八識而有妄心的種種現象産生。八個識中第八識是根本;前七識都不能離開它而獨自存在,因此第八識被稱爲心王。

  雖然是心王,卻只是妄心,還不是真心,爲什麼呢

  乃是因爲依它而有的根本無明未破除。無明纏之心便成爲識;無明離,妄心便是真心。真妄不二,並非離妄心之外別有真心的存在。所以,這在唯識學的名詞裏,就叫做轉識成智。

  如此,怎樣才能轉識成智呢

  轉識成智也就是轉無明爲靈明的意思。識便是依無明而有——從無明而形成的一種作用。識既然共有八部份,也就必須將這八識全部轉爲智,無明才算完全破除。

  第二節 轉識的先後次序

  但,識有八部份,是八個識全部一齊轉呢

  或者從某個識先轉

  依照先後的次序來看,根本無明的第八識最先有,然後才有第七識、第六識和前五識,似乎應該從第八識先轉起才對。

  然而,實際上卻不是這樣,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穿衣服的時候,必須從內衣先穿起,然後才是外衣、夾克等。可是,要脫衣的時候,就不能像穿衣那樣,從內衣先脫了,必須變更穿衣的次序,後者爲先,從夾克先脫,然後是外衣,最後才是內衣;內衣就如第八識,外衣如第七識,夾克如第六識。所以,轉識成智必須從第六識先轉起,然後才是第七識、第八識。

  在這裏,必須解釋一下的是:按照次序,第六識前面還有五識,是八個識當中的最外圍,轉識如果就像脫衣,最外面的必須先脫,應該五識先轉,然後才輪到第六識才對,何以卻是從第六識先轉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識和它的由來。

  第叁節 識與智的淵源

  識本來就是智,識智原本是不二的。爲什麼會有不同呢

  這當然是從無始之前,靈明妙心的一念妄動,迷本有的真智,起爲無明。無明障礙智,不知我法虛妄,執爲真實,從而對之分別計度,這就是識了;相反的,如果知道我法虛妄,不執著、不分別計度,便是智。

  從此可以了解,使智成爲識的,是執著和分別計度。這執著和分別計度就是意的作用;意有表面和潛在的兩部份,表面的就是第六識,潛在的就是第七的末那識。潛在意爲表面意之根,它主要是屬于後臺,由本身的執持(執第八識的見分爲我),來作爲表面意的依靠,它本身可是不露面,露面必借表面的意。也可以說:表面的意便是它的化身。完全發揮意的功用的,是在表面意——第六意識。由于識因意而有,所以習慣上,總是將兩者合在一起,稱爲意識。識的功用就是了別;了是了達,別是分別,這其中就已包括了意。如果只是識,識只能了達,清楚一切事物,而不加分別,生起分別便是意了。如果識當中沒有意——對事物不作計度分別,識就能夠入流于智。

  在八個識當中,本身沒有意的,乃是第八識和前五識,只有第六和第七兩識,與意同在。所以,轉識成智就必須從第六、第七兩識先轉起。因地而倒,還須因地而起,從六、七兩識之意的執著和計度分別,才使智變成了識。如今,要轉識成智,也必須靠這兩識的不執著、不計度分別才有可能,第八識和前五識,是無能爲力的。因此有「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的說法①。

  也就是說:只有第六、第七兩識,才是真正的識,前五識和第八識,則是介于識與智的中間。沒有六、七兩識的執持作用,則前五識和第八識,就有可能回複爲智;相反的,只要六、七兩識存在,前五識和第八識的智就變爲識。如果以脫衣來譬喻轉智,前五識只是圍在脖子上的毛巾而已,並不是穿在身上的衣服,所以不必先解下它,等到夾克、外衣都脫下了,要從脖子、頭部脫下內衣時,再解下毛巾就可以了,所以說:「五八果上圓。」

  第四節 八個識的由來

  八識中的第八識乃依無明而有,因無明而將湛寂且無形相的真如之體,變爲第八識的相分,靈明的功能則變爲見分。六、七兩識因爲是依見分而産生,所以能夠了達、明白一切事物,並作意分別;前五識則是依相分而産生。細的相分就是內心的法塵,粗的相分則是色法,五識所依的眼、鼻、耳、舌、身等五根,便是人身中五種不同功能的色。

  相分在真心中原本是心體,是空寂、不變、固定的,所以依相分而有的五識,也就比較接近于真心。譬如:五識對境時的作用,在叁量(現量、比量、非量)中,只是現量;現量便是屬于真心的智用。因此,人們很難分別五根和五識的差別(愚者難分識與根——見玄奘作:八識規矩頌)。但是,五識乃是第六識的差使,第六識憑借著它們,才能有種種的作爲,而且,也使得五識遠離了智,成爲識。例如:五識緣境時但是現量,只是一念…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下篇 無我——空、解脫的完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