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下篇 无我——空、解脱的完成▪P2

  ..续本文上一页说是我了。因为人生的一切都从它而有,五蕴只是它的化身,因此是假我,从假而说无我;而此心却像是不假的,它会令人感觉到很实在。所以,很多外道的修行人,修到了此处,就停止了,认为已到达了究竟,守着它,可以一定八万年。他那里知道,这还不是究竟之处,只是妄心,还不是真心。

  第二节 妄心的剖析

  从什么地方可以证明它是「妄心」呢

  妄心就是表示并非真正的心。妄心的境界是怎样呢

  就是一片的空虚。空虚本来不存在,但在内心见觉之后而缘着,便好像是真实的了,就如虚空的存在。

  其实,虚空并不存在,只是人们对空感觉之后,为空所安立的名字,但有假名,并非真有一个东西叫作虚空;同样的,妄心的境界也是如此,它只是人心——见分执着了无为法的空,而幻变出似实在的虚空境而已。如果人心没有见分,或见而不着,它马上就消失。

  《楞严经》上有段经文可以为此证明:「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①就是说:纵使能够灭掉了观看、听闻、感觉、识知的作用——如前面所说的:色、受、想、行、识、意念都止息了。由于离去了有为的活动,这时候,内心便只有一片幽幽闲闲、空空洞洞的境界,但是呢

  这个境界,不过只是一种法尘,还是经过心——能见所微细分别才有影像。怎么能够说是心呢

  经上更有段文可以证明这不是真心:「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所现物。』」②就是说:色——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和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前五识、第六、七、八识等心,以及诸种生心的因缘,还有五十一种的心所法,二十四种的不相应行法(可参看《百法明门》),都是真心本性所显现的。总之,我们的身和心,完全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出来的东西而已。

  这说明了身体和心的现象,以及因缘业力,和离去了现象所存在的——我们所认为的心,其实,都是从真心中所现出的。既然,我们所认为的心,还是所现,那么,它不是真心,已经不容怀疑了。因为如果是心,必然是能现,所现的只是相用,不可能是心体。

  我们自己也可以体会一下:所认为的心,是否如经文所说的,具有妙明、真精

  如果有,就是真心,否则,便不是。实际上,当我们离去了心的现象,所呈现出来的境界,只是一片的空晦,连明显都还谈不上,更不必说有妙明、真实与精粹了。因此,可以肯定不是真心。

  如果修行人不知道这是妄心,而认为是真心,问题就大了,因为它正是根本无明,人生的一切烦恼痛苦,生死轮回,都根源于它。它是人生十二支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之首的无明;身体和精神的活动,便是这无明的现象。因此,舍离了现象,还只是到达了无明的阶段。

  第三节 无明的范围

  如何证明它是无明呢

  从觉受上就可以知道,这个境界,相如虚空,空洞而显的暗昧,这不就是无明的样子吗

  

  无明就是不明,反之,就是明,在明显中,不可能有空洞暗昧的状况,甚至虚空也不可能存在。虚空乃是无明的现相,也是万有现象的最初本位,万有便是从此孕育形成。

  《楞严经》上又有段文说:「晦暗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③就是说:从本来圆满灵妙与光明的真心中,忽起妄动,迷本有的灵明,依而为无明——不明显而晦昧的空相;在空的晦暗中,将暗相聚结起来,就成了物质类的色:物质中有了因无明将真心的灵明转变而成的能见作用,在妄见中起想,依想搏取了四大——地、水、火、风,就成了人的身体。既然身体是因能见的作用搏取物质四大而有,能见的作用便居在身体中发生作用,聚集了它所见到的各种东西的印象,自己在内心里不断的计度分别,那些印象,也就摇动不休了。而能见的作用又是不断的向外去见物,于是,便显出昏扰扰的状态,一般人就认为这是人的心性。不知却是认错了,正是「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④

  平常人所认为的心,其实,只是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之影;不然,就是受、想、行、识、意、念,少数人能够舍离了这些现象,却又执着根本无明的晦昧空以为心。不知那只是妄心,是人生烦恼痛苦,生死轮回的起因,是很可怕的,临济禅师说:「湛湛(指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⑤因此,必须再越过这一境界,才是到达真心中,古德所以说:「打破虚空来,与汝相见。」要知道,心如虚空,却无虚空之相,有相就还是在无明范围内。

  那么,怎样才能越过这根本无明,离妄心而入于真心中呢

  从唯识学的八识说里,我们可以找到方法。

  ①见《大正藏》十九册一0九页上。

  ②见《大正藏》十九册一一0页下。

  ③见《大正藏》十九册一一0页下。

  ④见《圆觉经》,《大正藏》十七册九一三页中。

  ⑤见《大正藏》四十七册五0一页上。

  第三章 我而无我——转识成智

  第一节 转识成智的内容

  所谓的「妄心」,在唯识学的名词里,就是「八识」;妄心的各种现象,即八识所变现的心所法;八识中以第六识所变现的心所法最多。由第八识而有七识、六识和前五识,又从此八识而有妄心的种种现象产生。八个识中第八识是根本;前七识都不能离开它而独自存在,因此第八识被称为心王。

  虽然是心王,却只是妄心,还不是真心,为什么呢

  乃是因为依它而有的根本无明未破除。无明缠之心便成为识;无明离,妄心便是真心。真妄不二,并非离妄心之外别有真心的存在。所以,这在唯识学的名词里,就叫做转识成智。

  如此,怎样才能转识成智呢

  转识成智也就是转无明为灵明的意思。识便是依无明而有——从无明而形成的一种作用。识既然共有八部份,也就必须将这八识全部转为智,无明才算完全破除。

  第二节 转识的先后次序

  但,识有八部份,是八个识全部一齐转呢

  或者从某个识先转

  依照先后的次序来看,根本无明的第八识最先有,然后才有第七识、第六识和前五识,似乎应该从第八识先转起才对。

  然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穿衣服的时候,必须从内衣先穿起,然后才是外衣、夹克等。可是,要脱衣的时候,就不能像穿衣那样,从内衣先脱了,必须变更穿衣的次序,后者为先,从夹克先脱,然后是外衣,最后才是内衣;内衣就如第八识,外衣如第七识,夹克如第六识。所以,转识成智必须从第六识先转起,然后才是第七识、第八识。

  在这里,必须解释一下的是:按照次序,第六识前面还有五识,是八个识当中的最外围,转识如果就像脱衣,最外面的必须先脱,应该五识先转,然后才轮到第六识才对,何以却是从第六识先转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识和它的由来。

  第三节 识与智的渊源

  识本来就是智,识智原本是不二的。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这当然是从无始之前,灵明妙心的一念妄动,迷本有的真智,起为无明。无明障碍智,不知我法虚妄,执为真实,从而对之分别计度,这就是识了;相反的,如果知道我法虚妄,不执着、不分别计度,便是智。

  从此可以了解,使智成为识的,是执着和分别计度。这执着和分别计度就是意的作用;意有表面和潜在的两部份,表面的就是第六识,潜在的就是第七的末那识。潜在意为表面意之根,它主要是属于后台,由本身的执持(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来作为表面意的依靠,它本身可是不露面,露面必借表面的意。也可以说:表面的意便是它的化身。完全发挥意的功用的,是在表面意——第六意识。由于识因意而有,所以习惯上,总是将两者合在一起,称为意识。识的功用就是了别;了是了达,别是分别,这其中就已包括了意。如果只是识,识只能了达,清楚一切事物,而不加分别,生起分别便是意了。如果识当中没有意——对事物不作计度分别,识就能够入流于智。

  在八个识当中,本身没有意的,乃是第八识和前五识,只有第六和第七两识,与意同在。所以,转识成智就必须从第六、第七两识先转起。因地而倒,还须因地而起,从六、七两识之意的执着和计度分别,才使智变成了识。如今,要转识成智,也必须靠这两识的不执着、不计度分别才有可能,第八识和前五识,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有「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的说法①。

  也就是说:只有第六、第七两识,才是真正的识,前五识和第八识,则是介于识与智的中间。没有六、七两识的执持作用,则前五识和第八识,就有可能回复为智;相反的,只要六、七两识存在,前五识和第八识的智就变为识。如果以脱衣来譬喻转智,前五识只是围在脖子上的毛巾而已,并不是穿在身上的衣服,所以不必先解下它,等到夹克、外衣都脱下了,要从脖子、头部脱下内衣时,再解下毛巾就可以了,所以说:「五八果上圆。」

  第四节 八个识的由来

  八识中的第八识乃依无明而有,因无明而将湛寂且无形相的真如之体,变为第八识的相分,灵明的功能则变为见分。六、七两识因为是依见分而产生,所以能够了达、明白一切事物,并作意分别;前五识则是依相分而产生。细的相分就是内心的法尘,粗的相分则是色法,五识所依的眼、鼻、耳、舌、身等五根,便是人身中五种不同功能的色。

  相分在真心中原本是心体,是空寂、不变、固定的,所以依相分而有的五识,也就比较接近于真心。譬如:五识对境时的作用,在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中,只是现量;现量便是属于真心的智用。因此,人们很难分别五根和五识的差别(愚者难分识与根——见玄奘作:八识规矩颂)。但是,五识乃是第六识的差使,第六识凭借着它们,才能有种种的作为,而且,也使得五识远离了智,成为识。例如:五识缘境时但是现量,只是一念…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下篇 无我——空、解脱的完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