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下篇 無我——空、解脫的完成▪P3

  ..續本文上一頁照了,不起分別,亦無名言和籌度,其中是沒有善惡成份的。可是,五識卻又是通于叁性——善、惡、無記的,這便是受到第六識差遣所致。在第六識憑借之下,五識也就略起分別,而能入于叁性中了。其實,過失乃在第六識,五識是被拖連,身不由己的。

  第五節 第八識的內容

  第八識叫做「阿賴耶」識。阿賴耶,乃是梵語,意思即「藏識」。因爲第八識是宇宙人生的本體,宇宙人生皆依此識而有,是此識變化所生。因此,識中具有宇宙人生的種子(或說功能),一切有爲法、無爲法都存在裏面,所以稱爲藏識。

  這是從形而上方面來說,就形而下方面,藏識便有叁種功能,即能藏、所藏、執藏。

  能藏便是能將前七識所造作的種種善惡業與習氣,皆攝藏在識中,而成爲種子,未來遇緣時,種子就現起,結爲果報,所以就有衆生的善惡報應。也因爲第八識的能藏,才使人人所作的善惡業,在未受報應前,永不消失,由此,叁世因果才能成立;同時,第八識也就隨著子果(種子引生的果報)去受輪回了。因此,第八識又是所藏。

  所藏也就是第八識受到前七識的覆藏,被前七識的業行所影響左右,不能自主。因爲第八識是無明,不能造善惡,只有無記性,猶如白癡,必須受人呼喚支使才活動,而前七識的功能就強得多了,尤其是第六識,能夠廣造善惡業,因而以業力迫使第八識往來叁界、六道中,輪回不休。

  其實,第八識本來並不是白癡老板,第八識中原有相分和見分;見分便是能見的功能,是一種智慧觀照,只是這見分卻被第七識拿去了。第七識緣此見分執爲我,便成「我見」,專門向外在作主張,從不知要回顧照管這第八識的娘家,使第八識只剩下相分。相分沒有見分,就如人的身體沒有精神。如此,怎能不變成白癡呢

  由于第八識的見分被第七識所執,第八識也就因此成了執藏,常常被執著的了。

  第八識所以是藏識,就因爲它有能藏、所藏、執藏的功能,如果消除了這叁藏,第八識也就不再是藏識了。轉八識成智的要點,就在這裏。

  第六節 八識中叁藏的消除

  那麼,怎樣才能去除八識的能所執叁藏呢

  先來了解叁藏的內容,和它所以藏的原因,就知道要怎樣去除。

  首先是「能藏」,它的內容是什麼呢

  便是善惡業的業影——法塵,和由善惡業所影響、所形成的人心活動的習慣性——習氣。法塵和習氣本非實有,都是虛妄的,第八識爲什麼會將它們含藏起來呢

  乃因爲它是無明,不知道那是虛假的。

  其次,第八識爲什麼又被前七識所覆藏,受它們的影響和左右呢

  還是因爲無明白癡,不知道善惡業和習氣本來是空,才被它們所欺诳。白癡或者低能的人,是很容易被騙的。但是,第八識所以無明的原因,就是失去了見分,空有相分所致。因此,要消除第八識的無明,就必須收回見分了。可是,見分卻被第七識執去了,見分本來是屬于第八識的,如今被第七識拿去,也就等于第八識被執去,所以第八識才成爲「執藏」。

  第七識爲什麼要執取見分呢

  說來話長,見分在無始以前,本是靈明妙心,因爲明極而生妄動,起爲「明覺」——明照中生出感覺之念,這就是無明的初因了。其實,「性覺必明」②,自性有本覺,有覺必然是明的,不必再去明覺,如今還要明覺,便是妄了。這一念的明覺己失去靈明妙心的性覺,也就是迷本有的靈明,起爲無明。要知道,自性本覺,絕諸能所,是一個真空妙有,不可能成爲明覺的對象;換一個方式來說,明覺如人的眼光,眼光從眼睛出來,所以眼光不可能反見到眼睛(雖然能以鏡子來照見眼睛,但鏡子中的並非真實的眼睛,只是其影)。因此,當性覺妄爲明覺的時候,所覺照到的並不是靈明自性。但既有覺照,便會有被覺照到的對象,就如人的眼睛只要向外看,縱然眼前什麼都沒有,也會看到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空相。所以《楞嚴經》上說:「因明立所。」③從明照當中有了被照到的對象,這就是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④這個「所」本來是沒有的,由于妄爲明覺,從明覺的妄因,才生妄果——所。既有了妄所,對象必然會引起注意,這原是妄果的所,又成爲因,將自性的明覺轉爲但能見妄所的妄能。這妄所便是第八識的初相分,妄能就是見分了。這見分是依相分才有的,也就受到相分的桎梏。

  從此就可以知道見分被第七識所執的原因了。由于我們有一個身體,又因爲無明而不知身體是四大假合,便認身體爲我或我所有。能認身體是我,便是見分的功用,既然見分妄見身體爲我,見分自然就常常和此我在一起了。

  「我」就是一種執著的顯示,這便是第七識的功用,第七識不但執身體是我、精神是我,凡在這範圍內的,它都可能執爲我或我所。尤其是,它的我——執著,是因見分才有,它就更加不能離開見分了,一旦離開了見分,它就不能存在,所以它和見分是永遠長相左右的。但是,這也不能怪第七識,因爲見分是自願和第七識結合在一起的。不過,這是在無明——未覺知以前的事。如今,我們已經知道這樣是不對的,就必須將見分請回到第八識中了。

  那麼,在我們覺知見分和第七識結合是不對時,見分就願意——能夠自動的回到第八識嗎

  它是願意的,可是,事情並沒有那麼單純。

  見分願意回去,第七識卻不讓它走,正如一個少年人,年輕無知的時候,加入了黑社會不良幫派的組織。長大後,有一天,他覺醒了,想脫離那個不良組織。組織會同意嗎

  沒有那麼容易!長久以來,生死與共,早就已經成了該組織的一份子,豈能讓他走

  !因此,如果他真要離開那個組織,只有一個辦法,將組織破壞、解散。或者,對組織中的份子,曉以大義,將不良的組織轉爲正當、善良的。但如果是這樣,他也不一定要退出組織了。

  同樣的,見分被執入了第七識中,就如該少年人加入了不良組織。唯一不同的是:七識和六識,乃至前五識等不良組織,都是見分無知(無明)時所創立的。這見分是老大,如今它覺知了以前的不對,想要脫出它自己創立的不良組織,這個組織的部下——七識、六識和前五識不會同意,實在也不能怪它們。見分又怎能放棄了自己所創立的組織呢

  所以,見分唯一能夠做的方法是:不脫離組織(實際上也無法脫離),對這個組織中的份子曉以大義,將不良的組織轉爲正當、善良的,這就是「轉識成智」的要義。

  當識轉過來以後,該組織不但無礙于見分,反而會成爲見分的有力助手。例如:識轉爲智以後,第七識就成爲「平等性智」,第六識成爲「妙觀察智」,前五識變爲「成所作智」,見分要回入八識,破除無始以來的最初冤家——相分,回到無始之前不生不滅的娘家,都有靠第七識轉成的平等性智,和第六識轉成的妙觀察智的幫助呢。

  當見分回到了第八識,叁藏當中便消除了一藏(執藏),第八識有了見分,就不會再那麼無明,而知道業習空幻。于是,不會再藏放著種種的虛妄業習,便又消除了能藏;既然知道業習空妄,不含藏和執爲實有,也就不再受其影響和左右。如此,又將所藏消除了。

  去除了叁藏,八識便只有空名(相分)。但這空原是無始以來,真心在最初妄爲明覺時所立的妄所,根本上是不存在的,只要不著,便能越過它,回複本來的真智中。

  第七節 六、七兩識先轉

  但是,見分要回到第八識以前,必須第七識能夠不執著見分才有可能;第七識要能夠不執著見分,又要知道「無我」。沒有我,就不會依我而起執著;要知道無我,又要靠第六識的觀察、分析,知道身體只是四大,其中無我;精神只是受、想、行、識、意、念等諸法積聚才有,其中也無我。既然身體、心理都無我,卻是爲誰來執著

  又是依誰起執著呢

  因此,能夠使第七識沒有我可執,也就沒有依我而起的我執——執著見分。如此,見分就能夠回到第八識。

  在這其中,使第六識觀察,知道身心無我的,也是見分的作用。

  我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是無我、虛幻不實的,但這見分卻是真實不虛,它的存在似乎是從不變易的,它實在符合「我」的條件,可以稱爲「我」了。無我就是依它而有,沒有這個我,無我就不可能。只是,這我尚未離妄,猶如被纏的如來藏,真妄混雜,還不能說是真我。

  無我,也就是空。我是主者,一切法都是依我所有,我既無,身心等五蘊都空了,依五蘊作用才有的諸法,也就隨著空了。第六識能夠觀察通達我法二空,就不會再産生分別,執著虛妄我法。如此,第六識便能夠轉爲智。

  智是智慧、大知、光明的意思,第六識轉成的智叫做妙觀察智。第六識的功用本來就在于觀察諸法,但在未轉爲智以前,只是知道諸法之相,卻不知相是虛妄的,更不知諸法之體性是空的了,所以不能稱爲妙。等到轉成智以後,性相完全了達,不迷于性空與法相差別,第六識的觀察才能夠稱得上是妙。

  第八節 六、七、八叁識的同轉

  雖然,第六識已經知道我法二空,不再分別和執著我法了。但是,心中的我見仍然會起微細分別,這就是第七識的作用。

  第七識是第六意識的根,因此,必須第七識也轉爲平等性智,不再有我見,第六識才能完全的不生我執和分別。可是,心中仍會不時的浮出妄念,這妄念就是第八識所含藏的業習種子。只要心中還有妄念,第六識也就還會執著妄念,仍然還有法執。所以,又必須第八識清除了所藏,轉成智,第六識才能究竟的成爲妙觀察智。

  隨著第六意識的了達我法二空,第七識的我執我見,也就被降伏。因爲既然我法皆空,還要執著見分去見什麼呢

  能夠不執著見分向外去見我法,見分便能夠開始向內回去。同時,見分離開了第七識的執著,第七識也就呈現無我的狀態,虛妄的我執我見消除了,第七識沒有我見,便一反從前而成爲平等性。

  但是,這個時候,我執的種子——見分仍然存在,所以還是會起我執的。而且,引生了我執的緣,第八識中的業習種子——妄念,仍會不時的…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下篇 無我——空、解脫的完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