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下篇 無我——空、解脫的完成▪P4

  ..續本文上一頁浮出,促使第七識生起我見,去見法塵。因此,還不是完全的轉智,必須見分完全清除了識藏,並恢複爲本來的真智,第七識才能夠究竟的轉成平等性智。

  當第六識成爲妙觀察智,了達我法虛妄,無我——法空以後,第七識不再執著見分向外去見法,和依我而分別諸法,見分便能夠離開了第七識,一反從前的向外,而回光返照,回到第八識中。這個時候,第八識的叁藏便已去除了一藏——執藏。同時,第八識有了見分,能見及該識中的一切,第八識就不再是無明白癡了。如此,便已初步的轉爲智。然後,借著見分,來覺照所藏的業習種子是虛假非有的,就不會再含藏著它們,而會將它們消除掉。所以,沒有了能藏和所藏。叁藏清除後,第八識就只有空名,已回複到無明之初的純一相分,這就是八識第二次轉智。但是,還不究竟,必須再越過相分,契入本覺自性,第八識才是完全的、究竟的轉成了大圓鏡智。

  第九節 無明本空

  現在必須配合前篇(〈妄心與真心〉)所留下的問題,來加以研究了。

  前篇所說的根本無明,就是這裏——唯識學所說的相分。能夠經過了相分,便能到達真心,所以這是個關鍵處。那麼,這相分如何才能越過呢

  了解它的由來,就能夠找出方法。

  這相分乃是從無明之初,不知「性覺必明」,而「妄爲明覺」,「覺非所明」,便「因明立所」而有。由此可知,相分的由來,是緣于自性本覺的一念妄動,要明照感覺自己,而自性本覺非有爲法,是個真空,絕諸對待,所以不能成爲明覺的對象。因此,在「妄爲明覺」的時候,就明覺了另一個對象。

  但這個時候,還是無明之初,宇宙人生、大地與一切衆生,都尚未出現,那裏有東西可爲對象呢

  因此,所謂的對象,只是空,明覺便取空爲相,成了與之對待的所。然而,空又那有相呢

  這相——所只是妄覺而有罷了,實際上是沒有的。因爲,明覺是自性本覺的變態,是妄有的。從此妄因自然感生取空爲相的妄果——所,也就是初相分。這相分既然是空,就不可能是有。所以有相,乃在于明照的妄覺,這明照的妄覺便是後來的見分了。

  由此可以知道,相分——也就是無明,實際上是沒有的,我們覺得有,乃是見覺的妄執,只要泯除了見分,相分也就沒有了,如此,便能越過根本無明。見分和相分都不存在,就是能所不立,這便是無始以前,本覺自性、妙明真心的境界。因此,能所不立,就可以契入真心中。真心現前,無明便消除,八識就是究竟的轉識成智了。

  ①見六祖《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原句是:「五八六七果因轉。」《大正藏》四八冊叁五六頁中。

  ②見《大正藏》十九冊一二O頁上。

  ③同注②。

  ④同注②。

  第四章 明心見性

  第一節前言

  明心見性,就是證入原始佛教所說的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之中,從此,成爲出世間的聖人,解脫了叁界束縛,過著無憂無慮,真實自在的人生了。

  同時,明心見性也就是證入宇宙人生的本體。本體是空,但空中含有,空有不二。這就是爲什麼要用「明心見性」四字連在一起,來表達對本體的證悟。本體具空和有兩面,空是性體,有是心用;依心而有,依性而空。所以,用心以明有,用性以明空,才成空有不二。否則,單是明心,不知心體空,豈非常見外道?心性本是一體,心體即性,性用即心;本體的靈明妙用是心,本體的虛寂不變是性。

  談到「有」,似乎人人都知道,人是有,衆生是有,世界宇宙是有……。然而我們爲什麼還要再來明白有呢?乃是因爲,凡人對有的認識,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萬有是依心生的。如此,凡人對有的了解,也就不正碓、不完全與不究竟,只知有的現象,不知有的本體。如此了解的有,就不是真正的有,我們所要了解的有,是要知道有是依心而有,離去了心,有就不可能存在。

  所以,究竟說來,一切有唯是心。心又是什麼呢

  心就是本性之用,本性是空,那麼,從性空中現起的心用——有,必然也是空。了解到有是空,這是我們明白有的目的。如此的有,才是真正的有、完全的有,溶現象予本體的妙有。

  衆生性空,見性也就是見空了。那麼,從何處去見空呢

  從有中見空,所以說:明心見性,明白心——有是空,便見得有之性。《維摩诘經·問疾品》說:「問:『空當于何求

  』答:『當于六十二見中求。』又問:『六十二見當于何求

  』答:『當于諸佛解脫中求。』又問:『諸佛解脫當于何求

  』答:『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①這段經文正可以證明從有中見空的道理。

  爲什麼有是空

  如何見有是空呢

  從法相唯識學中,我們可以得到很清楚的了解。

  第二節 依唯識明心

  一、唯識與百法簡介

  唯識學主要在解說宇宙內的一切法,皆依「識」有,萬法都是識所變現,因此說「唯識」。

  如何見得呢

  唯識學將宇宙內的一切法,濃縮在一百法內,以百法來含攝一切法。這百法又可分爲五個單元,即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

  心法有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這八個心法又叫「八識」,是凡夫妄心的八個功能。

  心所法有五十一:觸、作意、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貪、瞋、癡、慢、疑、惡見;忿、恨、覆、惱、嫉、悭、诳、谄、憍、害、無慚、無愧、惛忱、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心所法」是凡夫心理上的各種感情現象,其中,觸等五法是遍行一切境界中的;欲等五法則不然,所以叫作「別境法」,就是說有些境界中沒有這五法;信等十一法是「善法」,貪等六法是屬于惡的「根本煩惱法」,忿等二十法是隨著六個根本煩惱而生的次等煩惱法;惡作等四法不一定是善或惡。

  色法有十一: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色、聲、香、味、觸、法塵。

  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命根、衆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十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無爲法有六:虛空無爲、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不動無爲、受想滅無爲、真如無爲。

  這五位百法中,心法即識,由八個識變生心所法;又由第八識心王生色法,並受心所法的影響而存在;再由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和合以及差別作用,而有不相應行法。至于無爲法則是依心、心所、色、不相應行等有爲法而顯現,沒有有爲法,又從何處安立無爲法

  因此,一切法都不能離識而有,所以說萬法唯識。 二、識變的說明

  識爲什麼有那麼大的功用,能夠生起宇宙萬有,執持萬有的存在呢

  

  原來,識就是見分,而見分在無始之前,本是靈明精妙的真心。由于真心性空,但性空當中卻有靈明之用,寂而常照,因此說真空妙有。後來,妙有——真心迷于性空,取外空爲相,真心便墮入相——無明範圍內成爲見分了。見分是依相而有的,便只能見及相方面,又由于真空本來就能爲妙有,如今,受到無明所覆障,這靈明妙用就不知止息了。

  于是,從最初的純一相分,再妄分爲二,成立同異,同異之間,互相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便又自相渾濁,而引生了塵勞煩惱,從此就起爲世界(參看《楞嚴經》第四卷)。由于有了世界,真心妙用,就更加不知止息了,便取界爲身,自居于內。這時的相分,已不是最初的細相分,而是粗相分了。最初的相分只是空境,現在的則是色境了;同樣的,見分也就分爲八種不同的功能,成爲八識。

  其實,色與空,都是真心妙用迷于真空,變爲見分的妄化虛現,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何以見得呢

  比方:禅宗行人,在參禅參到明心見性時,便會有「虛空粉碎、大地平沈」的現象産生,色與空都不存在了;再如:依修證而有神通的人,就能變色爲空,出入山河大地無礙,又能變空爲色,在虛空中行住坐臥,這不就表示色的非實有,和空的可以成爲色嗎

  

  既然色——萬有的非實在,那麼,萬有的存在也就不是有自性的存在,但由于真空的能爲妙有,和空的可爲色,也就不妨宇宙萬有的存在。同時,真心妙用既然妄爲見分,見分又妄爲八識,一法也就受這八識的執持而存在了。

  叁、第八識變生心法和色法

  八識如何變現萬有,和執持其存在呢

  這必須從第八識阿賴耶談起。

  阿賴耶是八個識當中的根本識,前七識都是依它而有,它內變根身,外變器界,是宇宙人生的本體。這本體因爲「妄爲明覺」,起爲無明,成立相分,又依相分轉靈明妙心爲見分,便成了阿賴耶識。然後,見分又由于無明的關系,再轉相分爲器界,更取界爲身,自居于內,執界身爲我,如此,就又變生了第七末那識;依著第七識再變現第六意識,和前五識。從此就可以知道,五位百法中有二位:心法和色法,是第八識所變現的。

  依第八識而有第七末那識。末那識的性質是執著,從見分取界爲身,自居于內,認身是我,見分和我結合,便成了第七識。第七識有四種主要作用:癡、見、慢、愛,由于這四種作用都是依我而生起的,所以又叫做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四、心所法産生的過程

  有了第七識,就一定會有第六意識,因爲第七識乃是第六意識的根。第六意識所以變現了一切心所法,主要的,乃是來自于第七識。

  由于第七識依見分執身爲我,又執著相分——第八識所變現的色法爲實有;身體是我,自然就必須善加保護它,注意有沒有外來的東西會傷害到身體,侵害到我的主權,如此,就有了(變現)觸、作意、受、想、思等五遍行的心理活動(心所法)。

  觸就是接觸的意思,外法必須與我接觸才和我有關,不然,便與我毫不相幹。這觸也就是人身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和合色、聲、香、味、觸、法,然後,生…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下篇 無我——空、解脫的完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