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浮出,促使第七识生起我见,去见法尘。因此,还不是完全的转智,必须见分完全清除了识藏,并恢复为本来的真智,第七识才能够究竟的转成平等性智。
当第六识成为妙观察智,了达我法虚妄,无我——法空以后,第七识不再执着见分向外去见法,和依我而分别诸法,见分便能够离开了第七识,一反从前的向外,而回光返照,回到第八识中。这个时候,第八识的三藏便已去除了一藏——执藏。同时,第八识有了见分,能见及该识中的一切,第八识就不再是无明白痴了。如此,便已初步的转为智。然后,借着见分,来觉照所藏的业习种子是虚假非有的,就不会再含藏着它们,而会将它们消除掉。所以,没有了能藏和所藏。三藏清除后,第八识就只有空名,已回复到无明之初的纯一相分,这就是八识第二次转智。但是,还不究竟,必须再越过相分,契入本觉自性,第八识才是完全的、究竟的转成了大圆镜智。
第九节 无明本空
现在必须配合前篇(〈妄心与真心〉)所留下的问题,来加以研究了。
前篇所说的根本无明,就是这里——唯识学所说的相分。能够经过了相分,便能到达真心,所以这是个关键处。那么,这相分如何才能越过呢
了解它的由来,就能够找出方法。
这相分乃是从无明之初,不知「性觉必明」,而「妄为明觉」,「觉非所明」,便「因明立所」而有。由此可知,相分的由来,是缘于自性本觉的一念妄动,要明照感觉自己,而自性本觉非有为法,是个真空,绝诸对待,所以不能成为明觉的对象。因此,在「妄为明觉」的时候,就明觉了另一个对象。
但这个时候,还是无明之初,宇宙人生、大地与一切众生,都尚未出现,那里有东西可为对象呢
因此,所谓的对象,只是空,明觉便取空为相,成了与之对待的所。然而,空又那有相呢
这相——所只是妄觉而有罢了,实际上是没有的。因为,明觉是自性本觉的变态,是妄有的。从此妄因自然感生取空为相的妄果——所,也就是初相分。这相分既然是空,就不可能是有。所以有相,乃在于明照的妄觉,这明照的妄觉便是后来的见分了。
由此可以知道,相分——也就是无明,实际上是没有的,我们觉得有,乃是见觉的妄执,只要泯除了见分,相分也就没有了,如此,便能越过根本无明。见分和相分都不存在,就是能所不立,这便是无始以前,本觉自性、妙明真心的境界。因此,能所不立,就可以契入真心中。真心现前,无明便消除,八识就是究竟的转识成智了。
①见六祖《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原句是:「五八六七果因转。」《大正藏》四八册三五六页中。
②见《大正藏》十九册一二O页上。
③同注②。
④同注②。
第四章 明心见性
第一节前言
明心见性,就是证入原始佛教所说的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之中,从此,成为出世间的圣人,解脱了三界束缚,过着无忧无虑,真实自在的人生了。
同时,明心见性也就是证入宇宙人生的本体。本体是空,但空中含有,空有不二。这就是为什么要用「明心见性」四字连在一起,来表达对本体的证悟。本体具空和有两面,空是性体,有是心用;依心而有,依性而空。所以,用心以明有,用性以明空,才成空有不二。否则,单是明心,不知心体空,岂非常见外道?心性本是一体,心体即性,性用即心;本体的灵明妙用是心,本体的虚寂不变是性。
谈到「有」,似乎人人都知道,人是有,众生是有,世界宇宙是有……。然而我们为什么还要再来明白有呢?乃是因为,凡人对有的认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万有是依心生的。如此,凡人对有的了解,也就不正碓、不完全与不究竟,只知有的现象,不知有的本体。如此了解的有,就不是真正的有,我们所要了解的有,是要知道有是依心而有,离去了心,有就不可能存在。
所以,究竟说来,一切有唯是心。心又是什么呢
心就是本性之用,本性是空,那么,从性空中现起的心用——有,必然也是空。了解到有是空,这是我们明白有的目的。如此的有,才是真正的有、完全的有,溶现象予本体的妙有。
众生性空,见性也就是见空了。那么,从何处去见空呢
从有中见空,所以说:明心见性,明白心——有是空,便见得有之性。《维摩诘经·问疾品》说:「问:『空当于何求
』答:『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
』答:『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答:『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①这段经文正可以证明从有中见空的道理。
为什么有是空
如何见有是空呢
从法相唯识学中,我们可以得到很清楚的了解。
第二节 依唯识明心
一、唯识与百法简介
唯识学主要在解说宇宙内的一切法,皆依「识」有,万法都是识所变现,因此说「唯识」。
如何见得呢
唯识学将宇宙内的一切法,浓缩在一百法内,以百法来含摄一切法。这百法又可分为五个单元,即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心法有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个心法又叫「八识」,是凡夫妄心的八个功能。
心所法有五十一:触、作意、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瞋、痴、慢、疑、恶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忱、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心所法」是凡夫心理上的各种感情现象,其中,触等五法是遍行一切境界中的;欲等五法则不然,所以叫作「别境法」,就是说有些境界中没有这五法;信等十一法是「善法」,贪等六法是属于恶的「根本烦恼法」,忿等二十法是随着六个根本烦恼而生的次等烦恼法;恶作等四法不一定是善或恶。
色法有十一: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尘。
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十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无为法有六: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
这五位百法中,心法即识,由八个识变生心所法;又由第八识心王生色法,并受心所法的影响而存在;再由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和合以及差别作用,而有不相应行法。至于无为法则是依心、心所、色、不相应行等有为法而显现,没有有为法,又从何处安立无为法
因此,一切法都不能离识而有,所以说万法唯识。 二、识变的说明
识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功用,能够生起宇宙万有,执持万有的存在呢
原来,识就是见分,而见分在无始之前,本是灵明精妙的真心。由于真心性空,但性空当中却有灵明之用,寂而常照,因此说真空妙有。后来,妙有——真心迷于性空,取外空为相,真心便堕入相——无明范围内成为见分了。见分是依相而有的,便只能见及相方面,又由于真空本来就能为妙有,如今,受到无明所覆障,这灵明妙用就不知止息了。
于是,从最初的纯一相分,再妄分为二,成立同异,同异之间,互相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便又自相浑浊,而引生了尘劳烦恼,从此就起为世界(参看《楞严经》第四卷)。由于有了世界,真心妙用,就更加不知止息了,便取界为身,自居于内。这时的相分,已不是最初的细相分,而是粗相分了。最初的相分只是空境,现在的则是色境了;同样的,见分也就分为八种不同的功能,成为八识。
其实,色与空,都是真心妙用迷于真空,变为见分的妄化虚现,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何以见得呢
比方:禅宗行人,在参禅参到明心见性时,便会有「虚空粉碎、大地平沈」的现象产生,色与空都不存在了;再如:依修证而有神通的人,就能变色为空,出入山河大地无碍,又能变空为色,在虚空中行住坐卧,这不就表示色的非实有,和空的可以成为色吗
既然色——万有的非实在,那么,万有的存在也就不是有自性的存在,但由于真空的能为妙有,和空的可为色,也就不妨宇宙万有的存在。同时,真心妙用既然妄为见分,见分又妄为八识,一法也就受这八识的执持而存在了。
三、第八识变生心法和色法
八识如何变现万有,和执持其存在呢
这必须从第八识阿赖耶谈起。
阿赖耶是八个识当中的根本识,前七识都是依它而有,它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是宇宙人生的本体。这本体因为「妄为明觉」,起为无明,成立相分,又依相分转灵明妙心为见分,便成了阿赖耶识。然后,见分又由于无明的关系,再转相分为器界,更取界为身,自居于内,执界身为我,如此,就又变生了第七末那识;依着第七识再变现第六意识,和前五识。从此就可以知道,五位百法中有二位:心法和色法,是第八识所变现的。
依第八识而有第七末那识。末那识的性质是执着,从见分取界为身,自居于内,认身是我,见分和我结合,便成了第七识。第七识有四种主要作用:痴、见、慢、爱,由于这四种作用都是依我而生起的,所以又叫做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四、心所法产生的过程
有了第七识,就一定会有第六意识,因为第七识乃是第六意识的根。第六意识所以变现了一切心所法,主要的,乃是来自于第七识。
由于第七识依见分执身为我,又执着相分——第八识所变现的色法为实有;身体是我,自然就必须善加保护它,注意有没有外来的东西会伤害到身体,侵害到我的主权,如此,就有了(变现)触、作意、受、想、思等五遍行的心理活动(心所法)。
触就是接触的意思,外法必须与我接触才和我有关,不然,便与我毫不相干。这触也就是人身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和合色、声、香、味、触、法,然后,生…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下篇 无我——空、解脱的完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