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以看出妄想的由來,乃是當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接觸到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時産生感受,引發內心的思量而有。
了解了妄想産生的原因,也就有方法來對治了,那就是要約束五根不去攀緣五境。《佛遺教經》說:「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崖畔不可製也,亦如惡馬,不以辔製,將當牽人墜于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爲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製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①
因爲五境能令人産生欲樂,所以又叫做五欲。譬如:男女色、音樂妙聲、花香體香、飲食美味、柔軟撫觸等等,總是讓人喜愛的,難怪五根會去攀緣不停,使得心狂意亂,妄念想思不息。所以,要使五根不去攀緣五欲,就必須先了解五欲的過患,了解五欲的過患,自然會诃責自己,不去親近愛著。因此,《大智度論·釋禅波羅密篇》有〈呵五欲篇〉②,智者大師的《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也有〈诃欲篇〉③,應該參看。
二、有爲法皆無常
另外,要了解到:五欲是有爲法,凡有爲法,皆是無常,《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④無常的便難免于敗壞。
君不見,蘇東坡的〈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曆史上有名的叁國時代,一些創業江山的英雄,像劉備、關公、張飛、孔明、孫權、曹操……如今都在那裏了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⑤只成了小說家筆下的人物;「遙想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⑥和詞人吟詠的對象,而他們的豐功偉業,早已煙消雲散;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詩:「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⑦有名的西施美人,如今又安在
無情的時間,敗壞了一切人與事,使得人中至聖的孔子,也不禁要望著江中流水而感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⑧廣大的空間,又空盡了一切恩恩怨怨,古來多少的人生舞臺,都付諸白雲蒼狗,不留下一些些痕迹,徒讓世世代代的有情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⑨抹不去心底的哀傷,卻又如何……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兩千五百多年前
釋迦牟尼佛喊出了作爲佛教標志的叁法印。由于世間一切皆無常、無我,便免不了敗壞之苦,五欲就算有樂,也只是短暫的、有代價的、不真實的,如夢、幻、泡、影,最後,唯有感受惆怅!「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⑩誰都會怆然而欲淚!怎還有心去貪享夢幻不實的五欲呢
因此,要好好的約束五根,不去攀緣五欲境,使得內心寂靜,證入涅槃——不生不滅。能夠解脫生死,獲得自在無礙,不是比享受短暫、不實的五欲,而卻去長夜流轉生死,受苦不息還好嗎
叁、向內反照自省
能夠約束五根不去攀緣五欲境之後,妄想就會減少。但是,人因爲生有五根,五根的功用是在于感受身心之外的世界。它的性能是向外的,人心受到五根的影響,便只知隨著五根去攀緣五境,從不知內省反照自己,就算偶爾能回光返照,停留的時間也短得可憐,只及向外的十分之一二。
因此,對于心中不時浮起的妄念,往往來不及覺知,待有感覺時,最初的一念,早已二、叁、四去,化成爲似外境的人、事、物,成爲意識所緣的法塵。于是,便有作意、想思,生起行蘊的各種感情,或愛、或恨,喜悅、怨惱等樂受、苦受,紛擾擾的都來了。
所以,修行除了要約束五根,不去攀緣五欲境之外,還必須向內反照自省。只是在最初反照自省的時候,往往會覺知太遲,妄念仍然會二、叁、四去,化爲我們所喜愛或憎恨的外境,依之而妄想不停。這時候,就要運用智慧了;那些外境有什麼值得我愛樂執著的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沒有一種東西是永恒、固定不變的,目前對我很好的人,可能不久就不理我了,何必太想念他
反之,我所憎恨的某人,可能正是我未來的大恩人,我的一生中,將會受他很多次的救助,我怎能憎恨他
以此類推及其他,去除對外境的貪愛染著。
同時,對于心中屢次現起的人事影像,如實的了知,它不過是似外境,其實是外境之影,並非真實的外境。它是由自己的心識所變現、幻化出來——是虛假的,怎麼可以被它所欺诳,執著而生貪愛或怨惱
既然是從自己的心識變現出來的,便是受到我見的左右,由我所表演出來的了。如此,自己就是演員,有時候演出可愛的人事來,有時候演出可憎恨的人事來,心裏便隨著可愛的人事登臺而喜悅愛戀:又隨著可憎恨的人事登臺而怨恨苦惱,自己又是觀衆了,這豈不可憐、可歎、可笑、可悲嗎
在自心的舞臺上就是這樣,自己是演員,自己又是觀衆,隨著所演的人事影像而喜怒哀樂,一般人從不了解那是假的,且是由自己所演出。
如今,我們已經了解了,就不可再被它欺诳,要如實的觀之爲自心所變現,不是真實的外在境相。既然是心識所變現,則能變的心才是真實,其他境相皆是虛假、幻化的,不可認爲真實而生執著,更不可對它生起「遍計所執」,作種種的分別計度,如:這是善的,那是惡的;這是福,那是罪……。
四、叁性乃叁無性
在此,如果對唯識學所說的「叁性叁無性」當中的遍計所執「相無性」,和依他起「生無性」的道理有所了解,當能有助于用功。因此,將這些道理略微解釋于後:
什麼是「遍計所執」呢
《成唯識論》說:「周遍計度故名遍計。」⑾就是說:凡夫的妄心,由于無明迷惑的關系,對于一切法,不論是外在的、或內心的,總認爲是實在,因此而對之生起分別——周遍計校、推度,爲它安立我法的種種名字,內心再執著以爲真實。
可是,這是錯誤的。爲什麼錯誤呢
因爲一切法,不論是外在的或內心的,都是「依他」而起——從因緣所生的。比方:人身是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成,加上受、想、行、識,互相依靠,互爲因緣,才能存在,所以身體是沒有自性的,它的存在也就不是真實的。因此,難免于生老病死;而內心的法,更是虛妄了,它不過是從五根所攝入的外境之影,不然便是心識所變現、幻化出的似外境,這都不是實在的,人們卻不知它不實,而執著分別計度,妄認是我是法,所以是錯誤。
總之,宇宙間一切法,如果除去了依他起,便沒有了,只是空,所以說:遍計所執「相無性」。就是說:凡夫所周遍計校而執著的一切法,是沒有自性的,這和《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⑿同一義味。其實,不但所執的法相無性,就是能執的我,也是無性——空的。
「依他起」就是說明遍計所執的一切法,不論外在的、內在的,都是依他——隨因緣所生的。《成唯識論》說:「衆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依他衆緣而得起故。」⒀就是說:衆緣所生的心、心所和其體,以及相分、見分,一切有漏法、無漏法都是依他起的,也就是依靠著衆緣——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才能夠生起的。因緣會合才能夠生起,就不是自主的生起,是靠著因和緣會合才有的,所以說依他起「生無性」。就是說:隨因緣和合才有的生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生也就不是真實的生了。
凡夫所以不能去除對諸法的執著,第一是不知諸法乃因緣和合所生,究竟無實體;第二是不知因緣和合的生是無自性——不是真實的。因此,雖然知道了諸法是從因緣和合才生的,但卻認爲既然有生,也就有諸法,對諸法的執著就不容易消除。如今知道了因緣生的生是無自性的,相信就不會再執著諸法有生,也就更不會再執著諸法是有了。所以,從依他起「生無性」的了解,可以加深我們對遍計所執「相無性」的了解。
了解了諸法的相無性和生無性,必然能夠使我們驚寤過來,痛改從前執法著相的習氣。于是,在厭離了諸法,不再取著諸法之下,意自然就不會再緣法而衍生妄想,不論是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或內心的受、想、行、識、意都對之索然無味,提不起興趣了。如此,則法自法,與我無關,古德說:「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妄念就不會再二、叁、四去,形成妄想,心裏便只剩下微細的妄念了。
①見《大正藏》十二冊一一一一頁上。
②見《大正藏》廿五冊一八一頁。
③見《大正藏》四六冊四六叁頁。
④見《大正藏》八冊七五二頁中。
⑤《叁國演義》開書詞。
⑥見蘇東坡的詞〈赤壁懷古~念奴嬌〉。
⑦見于《唐詩叁百首》內。
⑧見《論語·子罕篇》。
⑨見王國維《人間詞話》。
⑩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⑾見《大正藏》卅一冊四五頁下。
⑿見《大正藏》八冊七四九頁上。
⒀見《大正藏》卅一冊四六頁中。
第叁節 妄念的對治
能夠依照前面所說的道理和方法去用功,而治伏了妄想,坐禅當中,妄念就不會形成影像。這時,如果妄念仍會不時的從心中浮出,又將如何對治呢?
如果從「相無性」的透見中,已能消除了「遍計所執」,不再有妄想,更已經深解了妄念是「依他起」而「生無性」,則生即無生。因緣的聚合假名生,實際上何嘗有生
覺得有生乃是因人心無明迷于假相,依相——妄念的存在而認定,其實呢
相乃是空花。空中何嘗有花
但受到業風所吹,因緣偶合,又在帶有眼病的衆生觀看之下,于是,空中便似有了朵朵虛花。
可不是嗎
試問:妄念從那裏來
豈非從空無的心中蓦然冒出
因果律是宇宙內、世出世間不變的鐵律,如是因必生如是果。從「空」中生的(實際上是無生,順俗方便說爲主,必然也就是空,我們覺得有,那是我們的覺知有病——依無明乃生的見病(即見惑),才妄見有;有是假,空才是真的,《般若心經》說:「色不異空,色即是空。」但在因緣會合、見惑所見之下,空又會現有,因爲空有不二,所以《心經》又說:「空不異色,空即是色。」對此有了了解,也就不會被妄念所欺诳了。因爲,既然空可爲有,則妄念——有亦是空,生即不生,雖然,我們感覺有妄念,但在實際上,卻是無妄念;在有妄念的當中,便是無妄念。
當理上了解到此,事修方面也能做到此的話,便可體會到:心性不但是不生,也是不滅的。在不生不滅中,常自如如,我們所以有妄念、妄想、煩惱、痛苦,皆是被業力所牽。因此,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不可再造惡業;理可以頓悟,事卻必須漸修,依次而進,到了理事圓融,修行才算成就。
對妄念有了「生即不生」的了解後,我們就知道,對妄念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在初步坐禅用功時,心裏總難免會有妄念:雖有妄念,卻不可執著,妄念本空,不可妄認爲有而生煩惱或想思,在不取著下,妄念自會消失;不要和妄念作對,不要斷除,也不要隨它去,只要心中不著,不取不舍,就是最好的對治。
如果妄念想思太多,可以觀之爲假、空、不生;所想的物、能想的我,都是虛假不實的。念想本身更是不實,它是所想的物和能想的我,和合促成,離去物我,又那裏有念想呢
所以,念想的存在是假的,實際上卻是空——只是空。既然是空,便是不生,不生也就不滅。有生才有滅,生滅是現象,離去生滅,便是絕對于生滅現象的本體,對現象說其不生不滅……。
或者,在有妄念生時,也可以直接觀照它是不生的。既然生即不生,便不必理它,心裏也就不受妄念的影響,而妄念也就隨生隨滅,自然漸入于寂靜了。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中篇 無我的修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