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上篇 無我的研究

  上篇無我的研究

  第一章 引言

  人,究竟有沒有「我」呢

  佛經中是說「無我」的。佛陀不可能妄語,人無我應該是不會錯的。

  可是,擺在眼前的現象,卻不免令人産生懷疑。試問:如果人無我,人怎麼能說話、吃飯,以及有一切的活動

  這是誰——什麼東西在主使

  我,就是主宰者,如果人無我,身心等器官便沒有主使者,人就應該像枯木或石頭才對。但是,事實卻不然,我們是活生生的人,生時如此,死後也不能安息,尚有輪回與報應。如果人無我,那麼,人死應該就如燈滅,一了百了,又會有誰去受輪回報應

  可見,人應該是有我

  

  這是站在凡夫的立場,所觀察到的人生,認爲人是有我的。如此,究竟是凡人所觀察到的正確,還是佛陀所說的正確呢

  現在,我們就來研究:人,是否有「我」

  

  第二章 我的定義

  首先,必須明白「我」的意含——也就是我的定義是什麼

  然後,才能正確的研究出:人是否有我。

  我,是什麼呢

  《成唯識論》說:「我謂主宰。」①主宰含有兩種意義:主是自己能夠作主,具有自由和自在的能力;宰是宰割,表示能夠支配和統治屬于自己的一切。這就是「主宰」兩字的內容。

  如果再進一步推究下去,就會發現:能有主宰作用的東西,它本身必須是常住、永恒不變的,否則,如果本身是無常,隨時都在變化,它又如何作得了主

  作不了主,又如何能有自由和自在呢

  而主宰者本身也必須是獨立的個體。因爲,如果不是獨立的,必然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和牽連,因而受其左右,如此,又怎麼能夠作主

  能夠發揮主宰的作用呢

  

  所以,能夠被稱爲我的,就必須具有「常一之體,主宰之用」②,而這,也就是「我」的定義了。

  ①見《大正藏》叁十一冊一頁上。

  ②見《佛學大辭典》卷下二一五六頁,新文豐公司版。

  第叁章 人是什麼?

  明白了「我」的定義,還要再來了解人是什麼

  也就是說:人,究竟是包括了什麼

  然後,才能探究出,在「人」之中是否有我

  

  人,是什麼

  包括了那些東西呢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每個人都有一個身體,這個身體是由物質所組成,物質在佛學的專用名詞上,就叫做「色」。

  人,除了有物質的身體之外,還有什麼呢

  爲什麼我們會知道有此身體

  因爲身體是有形色的,眼睛能夠看到的緣故。但是,只有眼睛看到,內心沒有感覺,或者說:內心不接受眼睛所看到的,我們也沒有辦法知道有身體呀

  所以,從此又可以推究出:人,除了身體之外,還有感受,這「感受」在佛學上就簡稱之爲「受」。

  雖然,人有感受,才能夠知道有身體,但,感受只是使我們止于知道有身體而已。可是,我們不只知道人有身體,還知道我的身體高、你的身體矮;是胖、是瘦;是黃顔色、白顔色,無不清楚了然,爲什麼會知道的如此清楚呢

  原來,是我們的頭腦會思想呀。當我們眼睛看到身體,內心跟著感受之後,頭腦便開始對所看到、所感受到的加以思考,難怪我們會知道的如此清楚。這「思想」在佛學上簡稱爲「想」。

  那麼,我們爲什麼會想呢

  原來是頭腦(或稱爲心)會産生活動的作用,頭腦本身是物質,表面上看來,是靜止的,但內裏的作用卻是活動的,隨時皆變化不停,所以能思考慮想。這頭腦産生的「活動」作用,佛學上就叫做「行」。

  因爲有行,所以才能想,由想而能知道所感受到的色身。但是,這樣還不可以的,必須還有個「知道」行、想、受、色的東西,否則的話,色受想行有也等于無了,在人的主觀上是不可能存在的。這個「知道」色、受、想、行的東西,一般人就叫作心,在佛教裏被稱爲「識」,和前面的色、受、想、行合起來就是「五蘊」,又叫五陰。

  蘊是積集的意思,乃表示色、受、想、行、識,個個都由各種因素聚集會合在一起才有的;陰則是蔭覆,表示色、受、想、行、識能蔭覆人的本性或真理。所謂人,就是由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組合而成;分開而言,人也就是色、受、想、行、識了。

  第四章 無我——肯定人無我

  從前面的分析中,大概已經可以知道,在「人」之中不可能有我。因爲我是主宰,必須具有常一之體才行;然而,人卻是由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所組成,已不是獨立之體了。五蘊中個個又都是依靠各種因緣和合才有的,因緣和合而有,必然會受到因緣的左右,隨著因緣而生,隨著因緣而滅,五蘊都不可能是常住、永恒不變的。

  同時,人由五蘊所組成,如果硬要說:人有我,那麼,是五蘊中的那一蘊是我

  色是我呢

  受是我呢

  還是想、行、識是我呢

  而色中是否有我

  受、想、行、識當中是否有我呢

  爲了能更加了解五蘊當中無我,現在就將五蘊各別加以分析。

  第一節 色不是我

  爲什麼說:色——人的身體不是我呢

  因爲——

  一、我們都知道,人的身體是由母親所生,出生以後,不斷的長大,從嬰兒、童年、壯年以至老年,身體隨時都在變遷,它是無常的。爲什麼會無常呢

  《雜阿含經》說:「色無我,無我者則無常。」①所以,無常的必然是無我;反之,無我的才能無常,如果有我,應當是恒常不變了。這是從身體的無常變化,推知身體不是我。

  二、每個人的身體,最後都免不了一死。如果身體是我,我是主宰,相信任何人都不想死,那麼,我就可以主使這個身體,要它不生病也不死,永遠的活著;可是,卻做不到,爲什麼做不到呢

  因爲身體不是我,「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于色病苦生,亦不應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②可見身體不可能是我。

  叁、從表面上看來,身體是單一的個體,但在實際上,卻非如此,它是由四種元素:堅固的物質(地)、濕性的物質(水)、熱性的物質(火)、流動的物質(風)所組成,合之爲一身體,分解後便成四種元素。如果身體是我,我是常一的,何必由四種元素來組成呢

  反之,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所組成的身體,也就不可能是常一的我了。

  四、不但可以從內在組合方面,將身體分成四種元素,還可以從外在方面,將身體分成多樣。譬如:把頭砍下來,將兩只手割下,兩條腿也切開,如此,身體便成了一個頭、兩只手、兩條腿和一個胸肚,如果身體是我,試問:頭是我呢

  手是我呢

  或腿、胸肚是我呢

  而我是恒常獨立的,又怎能被如此的分割

  可見身體不是我。

  五、再說:如果身體是我,只要身體完完整整的存在著,應該就能活動自如。可是,爲什麼當人死了,身體仍然完好,和活著時一樣,卻何以不能活動呢

  因此,身體不可能是我。

  六、最後要說的是:身體的存在,只是暫時的,最久百年,人終必死,死後身體便腐爛,化爲塵土了。如此,身體怎麼有可能是恒常不變的我呢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身體絕對不是我。

  從上述六項的分析,身體不是我,應該不會再有懷疑了。

  第二節 受不是我

  那麼,受呢

  受是不是我

  

  只要稍微觀察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感受必須借著媒介和對象才能産生,亦即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爲媒介,六境(色、聲、香、味、觸、法)爲對象,當六根接觸到六境時,生起了六識的了別,在識的了知分別之下,從而産生苦、樂和介于苦樂之間的平庸現象,《雜阿含經》說:「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叁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③

  所以,受是在根、境、識叁事和合接觸時才産生的,如果根、境、識不接觸,又那裏有受呢

  就是在有了受之後,受又能存在多久呢

  一旦根、境、識分開,受也就消失了,隨因緣生的,終必隨因緣而滅,如此短暫的存在的受,怎麼可能是常住、獨一的我呢

  

  所以,受不是我。

  第叁節 想不是我

  思想最容易讓人感覺到我的存在,因此,西洋哲學家笛卡兒有「我思,故我在」之言,以人的能思想來肯定人的存在。

  那麼,思想是不是我呢

  無疑的,思想是隨著感受而有的,「……叁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有感受然後才有思想,如果離開了能感受的六根,和所感受的六境,試問:又如何有想呢

  或者,沒有想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縱有腦筋,又從何想起呢

  就是有可想的對象,如果沒有能想的腦筋,思想也沒有辦法産生。由此可見想也是因緣和合才有的,如果因緣不和合,思想根本不存在,自然也就不必問,思想是不是我了!

  第四節 行不是我

  行,就是指由心(頭腦)所生出來的行爲,也就是心的造作,所以《俱舍論》說:「行名造作。」④佛經中常談到「業」,行便是業的造作者,由行而有業,因此,行也可以說就是業,《俱舍光記》說:「造作名業。」⑤不同的是:業有身業、口業、意業,行則專指意業,同時是正在造作,有流動相可感覺到的。如果造作完了,可以確定爲善惡的,則已屬于業的範圍,不在行之中了。

  那麼,行是不是我呢

  從根本上來看,行是不存在的。行的産生,也是當六根接觸了六境,産生了六識,根境識和合而有感受,再由感受起想,從想而有行。也就是說:依想才産生心的造作,如果沒有想,行就不可能産生。

  總之,行是以六根、六境、六識、感受,思想爲因緣,因緣和合才有行的生起。而不同的因緣,便行(形)成了不同的果實,就像唯識學所說:凡人心中,會生起十一個善的行爲,二十六個煩惱(惡)的行爲,和四個不定善惡的行爲⑥。這些心念行爲都是從不同的因緣而生起的,如果離去了使行産生的因緣,那裏還會有這些行爲呢

  所以,行也和受、想一樣,隨因緣和合而生,隨因緣離散而滅,行不可能是我。

  第五節 識不是我

  經過前面的分析,否定了色、受、想、行是我的可能性,如今,只剩下識了。在「人是什麼」一節中,曾經分析過,人是由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所組…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上篇 無我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