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上篇 無我的研究▪P2

  ..續本文上一頁成,色、受、想、行皆不能離識而存在,如果沒有識,色、受、想、行這四蘊根本不能存在,佛法中亦以識爲人的主持者。因此,有時候,識便被稱爲「心」,或者加上「意」,稱爲意識⑦,全稱則是心意識⑧。

  其實,心、意、識各有它不同的地方,都各有所司、各負責著不同的工作。而識本身又分爲六個部份: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的工作又各有不同:眼識是以眼根爲所依而産生的,主要的功能是當眼睛看到色境時,加以了別色的形狀和顔色,以及好壞等等,《叁藏法數》說:「眼根由對色塵,即生其識,此識生時,但能見色,是名眼識。」⑨耳識則是當耳根接觸聲境時,生起以了別各種聲音,鼻識了別香境,舌識了別味境,身識了別觸境,意識了別法境。這是六識所司的各別不同的工作,其中相同的是:六識都不離六根,《成唯識論》說:「眼識乃至意識,隨根立名。」⑩同時,其性質也都是一樣的,都以「了境爲自性。」⑾

  在六識當中,又以意識爲主,前五識必須經過意識的作意,才能發生作用。舉個例子來說:前五識如樹的枝葉,第六識則是樹身,沒有樹身,就不可能有枝葉,可見第六意識在五識當中的重要性。意識也就是意根接觸到法塵時所産生的識。那麼,「意」是什麼呢

  是衆生心的功用之一,《俱舍論》說:「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心、意、識叁名,所诠義雖異,而體是一如。」⑿這表示心意識都是同體的,因爲一體而有叁個不同的功用,才將之區分爲叁。

  意的功用便是「思量」,也就是對六識所了別的法,産生念慮,而判定法的優劣、善惡,或對我有益、無益等等,從而生出見解,主張某些法該排斥,某些法該接受,進而指使本身——意和身口造作出善的行爲或惡的行爲,並因此導致自己感受快樂、高興或煩惱、痛苦。總之,意具有思考、辨別、判斷、分析、指揮等作用;識雖能了解一切,但只限于了解明白,了解明白之後,要如何,便不是它的職責,這工作就落在「意」了。意恰如指揮官,人的身心一切都是在它指揮之下而活動,沒有意,人雖然仍能活動,但將會漫無秩序,不能有所作爲。

  在此,識不是我,已經很清楚了。因爲,識共有六部份,我是常住獨一的,怎麼有可能被分爲六部份呢

  而且,六識皆各有所生:眼識是眼根接觸到色境時所生,耳識是耳根接觸聲境時所生,鼻識是鼻根接觸香境時所生,舌識是舌根接觸味境時所生,身識是身根接觸觸境時所生,意識是意根接觸法境時所生,《大乘義章》說:「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故名爲根。」⒀

  可見識也是和行、想、受、色一樣,同是根、境、觸叁事和合所産生的,如果根境觸不和合,識根本就不存在。如此,識怎麼有可能是我呢

  

  第六節 意不是我

  那麼,「意」應該是我了

  我們來研究看看,意能不能是我

  

  意的特性便是思量,「思量故名意」⒁,也就是說:思量者本身便是意,離開了思量,也就沒有意的存在。

  爲什麼會有思量呢

  仔細的觀察起來,就會發現,思量的産生,必須有個對象,不然,要思量什麼呢

  思量的産生,乃是當有個東西闖入了我們心中,而我們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心中才念想著那物,對之思考、辨別、判斷。闖入我們心中的東西,也就是六境之影,當它們經過六根門頭時,因爲六根猶如全天候開放的自動攝影機,所以六境便攝入了心中,經六識的了別成爲法塵(又稱落謝影子)。因爲識只是在于了解和分別法,卻不知那法對我的身心是有害或有益,而凡人都是有我執的,不是執著身心是我,也會認爲身心是我的。身心是我或我的,自然要加以好好保護了,所以對闖入了我們心中的東西,就要加以思量,如果是對我有益的,就接受它;對我無益有害的,就要驅除它,這就是思量——意産生的緣由。

  如此,意豈不是也和識、行、想、受、色一樣,也是因緣和合才産生的

  如果沒有六境、六根、六識,也就沒有法塵,沒有法塵在心中,作爲思量的對象,意不就沒有了嗎

  

  所以,意根本上是不存在的,隨因緣而生,隨因緣而滅的意,自然不可能是具有常一之體的我了。

  第七節 心不是我

  看來,似乎只有「心」才是我了。心,是不是我呢

  我們再來研究看看。

  我們爲什麼知道有心的存在

  不可否認的,乃是靠著我們的感覺(受)、思想(想)、內在的行動(行)、了知(識)和思量的作用(意),才知道我們有個心。無疑的,這只是一種假定,實際上,我們是否有個心呢

  還是大有問題的。

  就一般人來說,你如果問他:心在那裏

  什麼是心

  他會指著心髒說:心髒是心。不然,就是以頭腦爲心,再不然,便是以他的能感受、能思想、有感情、能知道一切、能思考一切的是心。但是,在我們的學佛的人或研究過佛法的人,就知道那不過只是五蘊,而五蘊都是隨因緣和合才有的,因緣離散便消失了,怎麼有可能是心呢

  

  反過來說,我們所以認爲我們有個心,便是靠著五蘊的作用才知道的,而五蘊所認識的是否可靠呢

  因爲五蘊本身並不是實在的,它們只是一種虛幻、暫時的存在。因果是不異的,如是因必得如是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宇宙間不變的規律;以虛幻的五蘊所認識到的心,有可能是「實在」的嗎

  這就如凡夫以五蘊來認識,而以爲五蘊就是心,但是我們學佛的人,用智慧分析之下,就知道五蘊是虛幻的,不可能是心。

  然而,我們學佛的人,往往又會以爲:離開了五蘊,別有心的存在。其實,這有可能嗎

  以爲五蘊是心的,是我們五蘊的感覺,等到發現五蘊不是心,而以爲五蘊之外,別有心的存在的,還是五蘊的感覺。

  由此可見,心是不離五蘊範圍的,是由五蘊所假定出來的。只是一個假定而已。然而,我們往往不知道「心」只是一個假定的存在,因爲我們還未發覺我們的認識有問題,總以爲自己的認識都是對的。所以,必須經過分析、研究與論證,真相才能顯現出來。

  總之,五蘊——色、受、想、行、識(意)既然都不是心,那麼,離開了五蘊,五蘊之外也就沒有心的存在了。因爲,認爲五蘊之外別有心的存在,只是五蘊認識上的錯覺;如果沒有五蘊的感覺與認識,我們如何知道有心的存在呢

  

  因此,所謂的心,是不離五蘊的。五蘊既然是虛幻不實的,心當然也是虛幻不實的,只是個假名,離開了色、受、行、識、意,便空空無所有——什麼也沒有了,那裏有個心呢

  所以,《正法經》說:「是心如幻,如水月陽焰。」⒂《華手經》說:「心空如幻,念念生滅。」⒃《度世品經》說:「心無所有,而不可見。」⒄可知,根本上就沒有「心」的存在,又如何來說心是我呢

  

  ①見《大正藏》第二冊十九頁下。

  ②見《大正藏》第二冊七頁下。

  ③見《大正藏》二冊七十二頁下。

  ④見《大正藏》二十九冊四頁上。

  ⑤見《大正藏》四十一冊二00頁中。

  ⑥即心所法中十一善法,二十六煩惱法和四不定法,見《大乘百法明門論》,《大正藏》一冊八五五頁中。

  ⑦《增一阿含》二九卷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謂比丘,此名六識身。」見《大正藏》二冊七一0頁中。

  ⑧《雜阿含》叁九卷有:「我已離彼欲,心意識亦滅。」見《大正藏》二冊二八五頁上;《中阿含》卷叁有:「彼心意識,當爲信所熏。」見《大正藏》一冊四四0頁下,其他尚有多種經談及心意識,不例舉了。

  ⑨見該書廿一。

  ⑩見《大正藏》叁十一冊二十六頁上。

  ⑾見《大正藏》叁十一冊二十六頁中:「識以了境爲自性故。」

  ⑿見《大正藏》二十九冊二十一頁下。

  ⒀見《大正藏》四十四冊五五頁中。

  ⒁見《俱舍論》,《大正藏》二十九冊二十一頁下。

  ⒂見《大正藏》十一冊八一叁頁中。

  ⒃見《大正藏》十六冊一四一頁上。

  ⒄見《大正藏》十冊六四一頁上。

  第五章 業力與因緣

  經過了前面幾節的分析,在五蘊:色、受、想、行、意識、心當中,都找不到我的存在,人無我,已經獲得了肯定。

  佛經中雖然也說到我,像每部經開頭,皆冠上「如是我聞」,但那不過是一種方便言說,並非表示人真有我,《大智度論》說:「佛弟子輩雖知無我,隨俗法說,我非實我也。」①因此,佛經中所談到的我,以及五蘊、衆生、心……等等,都是爲了度化衆生,隨順世俗的方便言說,並不是真有其物,《大智度論》叁十八卷說:「佛法中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義谛,爲世谛故說有衆生,爲第一義谛故說衆生無所有。」②

  可是,既然人無我,身心便無主宰者,爲什麼人會活動呢

  仔細觀察起來,原來是「業力」和「因緣」在作用。人雖然無我,但是在因緣會合,業力所推之下,身心卻能夠有一切的活動。

  那麼,因緣與業力是什麼呢

  世間是有條件的,任何一個東西的存在,都必須具足它存在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就是因,次要的就叫做緣了。《止觀輔行》說:「親生爲因,疏助爲緣。」③一件事情的完成,除了要有因之外,還要有多種的緣來助成,所以,「緣」有四緣之說,而「因」也有六因之說④。

  只是,這樣的解釋,似乎還不能了解因緣是什麼,尤其是,因緣爲什麼會和合,使我們身心産生活動

  我們已經知道,世間一切法皆因緣所生,是無自性、虛幻而不實在的;那麼,因緣呢

  同樣也是無自性、虛幻的,《雜阿含經》說:「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⑤由于因和緣都是無常、沒有自性的,才能會合以産生諸法,如果因和緣是有自性、常住不變的,就不可能有所活動,也就不能會合以産生諸法。無自性的便是根本上不存在的;無常的便是表示自己不能作主。

  如此,本來不存在——沒有的因緣,怎麼會有呢

  有了之後,又是什麼在推動著它呢

  原來,是一種無形的業力。業,就是造作,在造作之下,就會産生一股力量,以推動因緣的産生會合和離散,正如火車頭水蒸氣的蒸發,可以産生力量,能夠拉動一列列的車廂。

  那麼,業力又是怎麼産生的呢

  乃是靠著心中的「意」生起思量,由思起想,便有了行(造作),也就有了意業,然後再由意業發動身口的活動。但是,衆生心中的意,又爲什麼會生起思量呢

  前面曾經談過,思量必須有對象爲所緣,否則思量沒有辦法産生的。思量的對象便是「法」和「念」。法是從五根門頭所攝入的五種外境之影,念則是從但有假名,實際上是空空——無所有的心中浮現出來的;人心雖然是空,卻不時會有念頭從中浮出。因爲,人們五根不時的接觸到五境,五境便不時的被攝入,心中時常有法的存在;同時,也時常有念頭的浮出,人們心中隨時都有法和念,也就有思量的對象。所以,意常起思量,由思起行——造作,而有業力,于是,業力便推動著五蘊。

  因此,人雖然無我,卻會有一切的活動,正如一臺機器,有各種零件、齒輪、馬達,只要插上電源,機器便活動起來,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做著工作。這機器當中並沒有「我」的存在;人也是一樣,由于業力與因緣的關系,而有一切的活動,其中並沒有我的存在。

  或許,有人會說:身心既然不是我,那麼,身心是我的——我所有的,應該不會錯吧

  其實,這也是不對的。因爲,既然已無我,我尚無有,怎能還有我的——我所有的呢

  舉個例子來說:我如燈,我所有的如燈之光,或燈光所照到的東西,沒有我,就是沒有燈了;沒有燈,那裏還有燈光或燈光所照到的東西呢

  所以《雜阿含經》說:「無有吾我,亦複無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

  」⑥《中論·觀法品》也說:「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⑦

  如果一定要問:人的身心是誰的

  只能說是業和因緣的;從業力所生,由因緣形成。

  ①見《大正藏》二十五冊六十四頁上。

  ②見《大正藏》一十五冊叁叁六頁中。

  ③見《大正藏》四十六冊一六叁頁中。

  ④四緣即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六因即: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見《俱舍論》卷六,《大正藏》二十九冊叁十頁上。

  ⑤見《大正藏》二冊十一頁上。

  ⑥見《大正藏》二冊十六頁下。

  ⑦見《大正藏》叁十冊二十叁頁下。

  第六章 誰受輪回與報應

  可是,人的叁世輪回,因果報應,又如何解釋呢

  既然已經證明了人無我,同時,身體和精神也非我所有的,那麼,卻是誰——什麼去受輪回報應

  原來,去受輪回的,只是精神和身體,《那先比丘經》說:「王問那先:『人死後,誰于後世生者

  』那先言:『名與色于後世生。』」①

  爲什麼會如此呢

  乃是因爲凡夫不知無我,執著五蘊爲我,于是爲我而造作了種種善惡業;更以心靈的無明,不知業是虛妄不實的,而把業當作實在,于是執著而堆藏在心裏,當因緣會合之下,業和無明便又推動創造了精神和身體。

  所以,只要有業,人的生命就會繼續下去,一期業報盡了,就是死。但死的是前生的業報所報應來的身體,前生的業或許在此身中已消完,但此身卻又去造作了許多業,所以此身雖死而業卻存在,于是業便又去感生了名與色。業便是十二因緣當中的「識」,識就是由業所形成,所以稱爲「業識」。因此,由業而有名色,由名色而六入、觸、受、愛、取、有——一期的生命就又生出來了。善業造成善良的環境,讓自己生存其中;惡業造成惡劣的環境,自己也生存其中。因爲,由業所造的,也就被業所支配,這就是無我而仍然有輪回的道理。

  有人以爲:無我應該就沒有輪回報應才對。然而,事實剛好相反,正因爲無我,我們才會去受輪回報應。如果有我,我就能主宰自己,不去受輪回報應;而且,我是常住的,《成唯識論》說:「實我既無變易,猶如虛空,如何可能造業受果

  ……實我既無生滅,如何可說生死輪回

  」②雖然無我,「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無斷,造業受果。……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輪回諸趣。」③這業報的道理是很深的,所以,《大智度論》說:「有業亦有果,無作業果者,此第一(義)甚深,是法佛能見。」④《中論》也說:「雖空亦不斷,相續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說。」⑤

  ①見《大正藏》叁十二冊七0頁中。

  ②見《大正藏》叁十一冊十一頁中。

  ③與前同。

  ④見《大正藏》二十五冊六十四頁下。

  ⑤見《大正藏》叁十冊二十二頁下。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上篇 無我的研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