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無我的修習
第一章無我才能解脫
到此爲止,所論述的,都是有關「無我」方面的道理,包括身體(色)無我,精神(受、想、行、識、意、心)亦非我,也非我所有的。
爲什麼要談論這些呢
因爲,人們自從出生懂事以來,就一直以爲人有我,執著身心是我,爲此假我受了多少煩惱,造了多少惡業,不但今生受苦,死後還要去受輪回報應。所以,要獲得解脫,必須達到無我;知道人無我,身心非我所有,就不會爲此身心人我去造業。無業也就無因緣,如此,現世的煩惱痛苦,來世的輪回報應也就可以止息了。
因此,無我才能解脫,《雜阿含經》說:「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①又說:「多聞聖弟子于此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察已,于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覺湟盤: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②《中論·觀法品》也說:「滅我我所故,名得無我智,得無我智者,是則名實觀;得無我智者,是人爲希有。內外我我所,盡滅無有故,諸受即爲滅,受滅即身滅;業煩惱滅故,名之爲解脫」。③
但是,無我只在理上了解是不夠的,必須事上也能達到無我的境界,人生才能夠解脫;理上了解無我了,事上未必就能無我。不信的話,自己可以反省看看,從前篇的論述中,我們已經知道人身心都無我了,然而,在我們的意識中,對身心仍有執著,多少還會認爲身心是我。如此,又怎能說已無我呢
所以,必須經過一番修行,才能達到真正的無我。
所以,現在就來述說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事上要如何達到無我,來和理上的無我相應,以得到解脫。
①見《大正藏》二冊七一頁上。
②見《大正藏》二冊十九頁下。
③見《大正藏》叁十冊廿叁頁下。
第二章 我與無我的關鍵
本來,事和理是不二的,它們就如人的身心,肚子餓了,心裏就會想吃東西,于是,身體便馬上配合,去作飯、吃飯來喂飽肚子。事如人身,理如人心,人們身心都是合一的,因此,理事也必一如,理到事必到,事行亦必合于理,知行合一,才是正常的現象。如果理上了解——知道無我了,而事上卻做不到,這便有問題了,就如肚子餓了,心裏要身體——嘴去吃飯,可是,身體偏不聽令,不去吃飯,這還得了
我們目前似乎正是如此,理上了解身心皆無我,事上竟不能無我。
爲什麼會這樣呢
正是必須深入加以觀察和參究的。首先,我們不了解無我,認五蘊爲我太久了,不但事上如此,理上也如此,因此,形成了很嚴重的理上「我見」,和事上的「我執」。如今,靠著逐步的分析,顯出五蘊的究竟無我,理上只是初步的接受無我,而長久以來便存在的我見習氣,並未斷除,所以理上也還不能完全無我,這也就難怪事上的我執尚在了。因爲事上的我執,便是緣于理上的我見而來。我執必從我見——見有我而成,否則,我既不有,還能執著什麼
執著必須有對象,有個所執物的存在,不然,就執著不成。
從此,又可以證明理事不二的道理了。原來,事上未能無我,乃是理上亦未能達到無我。雖然理上了解了五蘊無我,但我見習氣尚在,便是還有我,事上也就還有所執著。
因此,要達到無我,並非了解五蘊非我就可以。了解之後,還必須破除心中的我見和我執,唯有我見、我執都消除了,才能達到真正的無我。
第叁章 我見、我執如何消除
那麼,我見、我執又將如何消除呢
必須先了解我見、我執是什麼,然後才能找出方法來消除。
所謂的「我見」是什麼呢
《成唯識論》說:「我見著,謂我執,于非我法妄計爲我。」①也就是說:心中妄認某些東西是我,執著這些東西是我。譬如:認爲身心是我,因爲,人就是身心等五蘊,人能夠有一切活動,都是依靠著身心才有的,如果身心不是我,什麼才是我呢
由于理上的認爲身心是我,隨之就産生了事上的執著。所以,我見和我執往往是分不開的,而站在理事不二的立場來說,我見也就是我執了。
總之,我見就是見有我而成,所見的我便是人的身心。于是,我見又叫做身見,《大乘義章》說:「言身見者,亦名我見,五陰名身,身中見我,取執分別,從其所迷故,名身見;以見我故,從其所立,亦名我見。」
由于有我見,便産生我執;有我執的存在,人們便會有煩惱,因而驅使自己去造業,有業便有業報。這就是「惑業苦」的由來,《俱舍論》說:「由我執力,諸煩惱生,叁有輪回,無容解脫。」③所以,我見、我執消除了,人們才有解脫的可能。
我見我執既然是妄認和執取身心等五蘊爲我才有的,如此,要消除我見我執,也就在于不妄認和不執取身心等五蘊。這必須依靠意識的研究、分析,時常觀想五蘊非我,心中就不會再妄認五蘊是我;同時,了解五蘊的不美好,就不會再執取五蘊。
所以,原始佛教聖典《雜阿含經》開頭便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④「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聖弟子如是觀者,于色解脫,于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⑤「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⑥
同時,經中告訴我們,只要思惟觀察五蘊「爲病、爲癬、爲刺、爲殺;無常、苦、空、非我」就可以證得初果須陀洹,乃至二果斯陀洹、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⑦,因爲知道五蘊是無常、苦、空、非我的——「如實知故,不樂著色,不贊歎色;不樂著、贊歎色故,愛樂滅;愛樂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⑧這就是由于觀察,而正確的知道了五蘊是不美好的,于是,對五蘊生起了厭離心,自然就不會再認五蘊是我、執著五蘊是我了;「我執」拔除,貪、瞋、癡等欲想煩惱滅,當下無我,獲得了解脫。佛陀在世時,很多佛弟子都是由此觀察而證得解脫的。
因此,要去除我的觀念和對我的執著,必須時常觀想五蘊的無常、苦、空、非我。
①見《大正藏》叁十一冊二十二頁上。
②見《大正藏》四十四冊五八二頁上。
③見《大正藏》廿九冊一五二頁中。
④見《大正藏》二冊一頁上。
⑤見《大正藏》二冊二頁上。
⑥見《大正藏》二冊六九頁上。
⑦見《大正藏》二冊六五頁中,見二五九篇經。
⑧見《大正藏》二冊十七頁下,見六七篇經。
第四章 坐禅的用功方法
「無我」是一種境界,並非只是一種概念;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內心沒有我的觀念和對我的執著。而我的觀念乃是依靠內心不時浮出的妄念而存在,只要內心有妄念,我見我執就沒有辦法消除;只要還有妄念,內心就不空,也就不是無我。因爲,無我就是空①。所以,如何消除妄念,便成了達到無我的必經之路。
要消除妄念,達到心裏無念,一般公認,以坐禅最容易達到,所以,必須了解坐禅方法,從事坐禅。天臺宗智者大師所著的《修習止觀坐禅法要》②是各種教授坐禅書籍中,很好的一本,有志于坐禅的人,應該加以研讀。書中談到坐禅必須具足五緣:一、持戒清淨,二、衣食具足,叁、閑居靜處,四、息諸緣務,五、親近善知識;同時,要诃除五欲:美色、音樂、好香、食味、身觸,並棄除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懷疑,又要善調五事:飲食、睡眠、身體、呼吸、心理③,這些都是坐禅所應該注意的,它們關系到坐禅的成敗。
坐禅只是一種方法,必須有個目標,爲達到這目標而坐禅。目標不同,坐禅中用功的方法也就不能一樣。
那麼,我們坐禅是以消除妄念爲目標的,應該如何用功呢
同樣的,必須先了解妄念的由來。
妄念有兩個來處:一是當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觸到五境——色、聲、香、味、觸時産生感受,引起內心的思量而有的;二是從空無的心底不時浮出的。然而,無論是從五根接觸到五境、或從心底浮出的妄念,它們本身都如行雲流水,才生即滅,不會産生任何作用的。但因爲人們心中都有一種俱生的執著,也就是唯識學所說的「俱生我執」——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爲我,由于有此俱生我執,才進而執著五蘊爲我。
既然有我,那麼,凡闖入了我範圍內的東西,自然都必須加以「注意」(注意,在唯識學上叫作「作意」,屬于心所法當中,五遍行法之一),是否會傷害到我
這以我爲主所産生的注意,便是初步的執著了。注意的目的,是要使我範圍內的東西,不傷害到我,並使之對我有益,爲我的利益打算,人們的妄想,就是由此産生④。所以,妄念一碰上我的注意——執著,就更加強了我見,由有我見作主,心中又更加的注意,執著便重了。于是,爲我的利益而思量不停,妄念也就更多了。
由此可知,要消除妄念,必須先消除內心的我執。我見和我執是不可分的,所以,我執去除,我見也就消失了;我執去除後,妄念也就有辦法消除了。
①見《增一阿含》第叁十卷第十篇「無我者,即是空也。」《大正藏》二冊七一五頁中、下。
②《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見《大正藏》四六冊四六二頁。編案:另,圓明出版社出版有實靜法師講,該社語譯的單行本《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講述》。
③詳細內容請看該書。
④《大乘廣五蘊論》見《大正藏》叁一冊八五0頁下:談到心所法的産生,必先經「觸、作意、受、想、思」,可供參考。
第一節 我執的對治
一、放松
我執的消除,必須在坐禅當中采用對治方法。我執的現象,就是內心的「注意」,因注意而産生集中和緊張的狀態,結果就如手掌握著一件東西,…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中篇 無我的修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