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无我的修习
第一章无我才能解脱
到此为止,所论述的,都是有关「无我」方面的道理,包括身体(色)无我,精神(受、想、行、识、意、心)亦非我,也非我所有的。
为什么要谈论这些呢
因为,人们自从出生懂事以来,就一直以为人有我,执着身心是我,为此假我受了多少烦恼,造了多少恶业,不但今生受苦,死后还要去受轮回报应。所以,要获得解脱,必须达到无我;知道人无我,身心非我所有,就不会为此身心人我去造业。无业也就无因缘,如此,现世的烦恼痛苦,来世的轮回报应也就可以止息了。
因此,无我才能解脱,《杂阿含经》说:「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①又说:「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察已,于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者,则无所着;无所着者,自觉湟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②《中论·观法品》也说:「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希有。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即身灭;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③
但是,无我只在理上了解是不够的,必须事上也能达到无我的境界,人生才能够解脱;理上了解无我了,事上未必就能无我。不信的话,自己可以反省看看,从前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人身心都无我了,然而,在我们的意识中,对身心仍有执着,多少还会认为身心是我。如此,又怎能说已无我呢
所以,必须经过一番修行,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我。
所以,现在就来述说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事上要如何达到无我,来和理上的无我相应,以得到解脱。
①见《大正藏》二册七一页上。
②见《大正藏》二册十九页下。
③见《大正藏》三十册廿三页下。
第二章 我与无我的关键
本来,事和理是不二的,它们就如人的身心,肚子饿了,心里就会想吃东西,于是,身体便马上配合,去作饭、吃饭来喂饱肚子。事如人身,理如人心,人们身心都是合一的,因此,理事也必一如,理到事必到,事行亦必合于理,知行合一,才是正常的现象。如果理上了解——知道无我了,而事上却做不到,这便有问题了,就如肚子饿了,心里要身体——嘴去吃饭,可是,身体偏不听令,不去吃饭,这还得了
我们目前似乎正是如此,理上了解身心皆无我,事上竟不能无我。
为什么会这样呢
正是必须深入加以观察和参究的。首先,我们不了解无我,认五蕴为我太久了,不但事上如此,理上也如此,因此,形成了很严重的理上「我见」,和事上的「我执」。如今,靠着逐步的分析,显出五蕴的究竟无我,理上只是初步的接受无我,而长久以来便存在的我见习气,并未断除,所以理上也还不能完全无我,这也就难怪事上的我执尚在了。因为事上的我执,便是缘于理上的我见而来。我执必从我见——见有我而成,否则,我既不有,还能执着什么
执着必须有对象,有个所执物的存在,不然,就执着不成。
从此,又可以证明理事不二的道理了。原来,事上未能无我,乃是理上亦未能达到无我。虽然理上了解了五蕴无我,但我见习气尚在,便是还有我,事上也就还有所执着。
因此,要达到无我,并非了解五蕴非我就可以。了解之后,还必须破除心中的我见和我执,唯有我见、我执都消除了,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我。
第三章 我见、我执如何消除
那么,我见、我执又将如何消除呢
必须先了解我见、我执是什么,然后才能找出方法来消除。
所谓的「我见」是什么呢
《成唯识论》说:「我见着,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①也就是说:心中妄认某些东西是我,执着这些东西是我。譬如:认为身心是我,因为,人就是身心等五蕴,人能够有一切活动,都是依靠着身心才有的,如果身心不是我,什么才是我呢
由于理上的认为身心是我,随之就产生了事上的执着。所以,我见和我执往往是分不开的,而站在理事不二的立场来说,我见也就是我执了。
总之,我见就是见有我而成,所见的我便是人的身心。于是,我见又叫做身见,《大乘义章》说:「言身见者,亦名我见,五阴名身,身中见我,取执分别,从其所迷故,名身见;以见我故,从其所立,亦名我见。」
由于有我见,便产生我执;有我执的存在,人们便会有烦恼,因而驱使自己去造业,有业便有业报。这就是「惑业苦」的由来,《俱舍论》说:「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③所以,我见、我执消除了,人们才有解脱的可能。
我见我执既然是妄认和执取身心等五蕴为我才有的,如此,要消除我见我执,也就在于不妄认和不执取身心等五蕴。这必须依靠意识的研究、分析,时常观想五蕴非我,心中就不会再妄认五蕴是我;同时,了解五蕴的不美好,就不会再执取五蕴。
所以,原始佛教圣典《杂阿含经》开头便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④「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⑤「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⑥
同时,经中告诉我们,只要思惟观察五蕴「为病、为癣、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就可以证得初果须陀洹,乃至二果斯陀洹、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⑦,因为知道五蕴是无常、苦、空、非我的——「如实知故,不乐着色,不赞叹色;不乐着、赞叹色故,爱乐灭;爱乐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⑧这就是由于观察,而正确的知道了五蕴是不美好的,于是,对五蕴生起了厌离心,自然就不会再认五蕴是我、执着五蕴是我了;「我执」拔除,贪、瞋、痴等欲想烦恼灭,当下无我,获得了解脱。佛陀在世时,很多佛弟子都是由此观察而证得解脱的。
因此,要去除我的观念和对我的执着,必须时常观想五蕴的无常、苦、空、非我。
①见《大正藏》三十一册二十二页上。
②见《大正藏》四十四册五八二页上。
③见《大正藏》廿九册一五二页中。
④见《大正藏》二册一页上。
⑤见《大正藏》二册二页上。
⑥见《大正藏》二册六九页上。
⑦见《大正藏》二册六五页中,见二五九篇经。
⑧见《大正藏》二册十七页下,见六七篇经。
第四章 坐禅的用功方法
「无我」是一种境界,并非只是一种概念;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内心没有我的观念和对我的执着。而我的观念乃是依靠内心不时浮出的妄念而存在,只要内心有妄念,我见我执就没有办法消除;只要还有妄念,内心就不空,也就不是无我。因为,无我就是空①。所以,如何消除妄念,便成了达到无我的必经之路。
要消除妄念,达到心里无念,一般公认,以坐禅最容易达到,所以,必须了解坐禅方法,从事坐禅。天台宗智者大师所着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②是各种教授坐禅书籍中,很好的一本,有志于坐禅的人,应该加以研读。书中谈到坐禅必须具足五缘: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五、亲近善知识;同时,要诃除五欲:美色、音乐、好香、食味、身触,并弃除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怀疑,又要善调五事:饮食、睡眠、身体、呼吸、心理③,这些都是坐禅所应该注意的,它们关系到坐禅的成败。
坐禅只是一种方法,必须有个目标,为达到这目标而坐禅。目标不同,坐禅中用功的方法也就不能一样。
那么,我们坐禅是以消除妄念为目标的,应该如何用功呢
同样的,必须先了解妄念的由来。
妄念有两个来处:一是当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触到五境——色、声、香、味、触时产生感受,引起内心的思量而有的;二是从空无的心底不时浮出的。然而,无论是从五根接触到五境、或从心底浮出的妄念,它们本身都如行云流水,才生即灭,不会产生任何作用的。但因为人们心中都有一种俱生的执着,也就是唯识学所说的「俱生我执」——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我,由于有此俱生我执,才进而执着五蕴为我。
既然有我,那么,凡闯入了我范围内的东西,自然都必须加以「注意」(注意,在唯识学上叫作「作意」,属于心所法当中,五遍行法之一),是否会伤害到我
这以我为主所产生的注意,便是初步的执着了。注意的目的,是要使我范围内的东西,不伤害到我,并使之对我有益,为我的利益打算,人们的妄想,就是由此产生④。所以,妄念一碰上我的注意——执着,就更加强了我见,由有我见作主,心中又更加的注意,执着便重了。于是,为我的利益而思量不停,妄念也就更多了。
由此可知,要消除妄念,必须先消除内心的我执。我见和我执是不可分的,所以,我执去除,我见也就消失了;我执去除后,妄念也就有办法消除了。
①见《增一阿含》第三十卷第十篇「无我者,即是空也。」《大正藏》二册七一五页中、下。
②《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见《大正藏》四六册四六二页。编案:另,圆明出版社出版有实静法师讲,该社语译的单行本《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③详细内容请看该书。
④《大乘广五蕴论》见《大正藏》三一册八五0页下:谈到心所法的产生,必先经「触、作意、受、想、思」,可供参考。
第一节 我执的对治
一、放松
我执的消除,必须在坐禅当中采用对治方法。我执的现象,就是内心的「注意」,因注意而产生集中和紧张的状态,结果就如手掌握着一件东西,…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中篇 无我的修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