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中篇 無我的修習▪P2

  ..續本文上一頁越握越緊,形成了執著。對治的方法,先是放松。當盤腿坐下,身體、心理、呼吸調理好了之後,便開始作放松的工夫。

  在此,必須先說明的是:初步坐禅的人,不可急于求成,要了解:「道法自然」、「欲速則不達」,急于求成,不但反而成就會較慢,而且,容易出差錯。因此,在盤腿坐下,身心調整舒適之後,就那樣坐著,當作是在休息。在還有妄想的時候,不要急于閉眼,心裏更不要想:我要靜下來、我要入定、要斷煩惱、要開悟,這些都是妄想,只會障礙坐禅,毫無益處。靜、定或開悟不是求得來的,是正確用功的自然結果。所以,在不違背坐禅原則,自然而不造作之下,覺得怎樣較舒適即怎樣。如此,身心就會慢慢的自動松弛。

  有些人只要如此(自然而不造作)的用功,就能漸漸的深入靜定,從而消除我見執著,到達無我的境界,如果這樣還不能放松的話,就必須運用對治方法了。

  這方法是:緩緩的,從鼻孔吸入空氣,然後,口微開,慢慢的吐出。吐氣時,口中默念「啊——」,觀想這「啊」向整個腦部散開,如此就會感到,整個腦神經系統都松弛了;除了念「啊」之外,也可以默念「哇——」,默念時就如見到了一個可愛的東西,內心充滿喜悅、高興,因而呼出「哇!」這個「哇」字,同樣具有松弛神經的效果。凡是在坐中有了緊張、執著的感覺,而放松不了時,就要默念「啊」或「哇」,可以做個兩叁次,直到輕松爲止。人的中心點是在頭腦,頭腦放松了,自然影響到整個神經系統,和全身肌肉的松弛。不過,爲了更理想起見,也可以在腦部松了後,觀想整個身體,自脖子、雙手、胸腹,以至雙腿,也都逐漸地松了。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執著的是心,爲什麼卻以放松身體來對治呢

  乃是因爲「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①心所以會注意——執著,皆是因身而引起,雖然受、想、行、識亦是執著的對象,但受、想、行、識也是依身産生。所以,放松身體,便是放松心的執著。

  二、放松之後的執著

  那麼,身體放松之後,心就不再執著了嗎

  並不一定,對有些人來說,只是減少了,放松主要是爲去除執著打好基礎而已,人們心中隨時都有妄念浮出,也就有注意的對象存在。如此,心就會去注意、執著;同時,人心是隨時都在遊動和攀緣而不耐寂寞的,長久以來積集而成的執著習氣,很不可能因放松而完全去除。

  然則,放松了之後,仍有執著,又將如何去除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越是明顯、突出,份量越重的對象,執著也越重。譬如:頭痛的時候,心裏便一直執著頭痛而放不下;悲哀痛苦,怨憎他人的時候,也是一樣。所以,要去除執著,首先就要減輕或減少執著的對象,放松的目標正是如此。因神經系統的放松,使身體感到舒適,身體便似若有若無的,並且影響到心理,産生愉悅安詳的感覺。如此,執著自然就減少了,我們也就容易知道,目前心是不是有著

  著于什麼

  發現心有著就要舍離;不斷的發現,不斷的舍離。最後,必能達到離無所離,執著才算是完全的去除。到了離無所離時,此離即須放下。于是,能所雙泯,當能進入無我、空的境界了。

  在此,對于人心常執著的對象,稍作分析,可能有助于用功。

  叁、苦樂皆不可著

  人心常執著的對象,可分爲兩類:

  一是痛苦的感受——從不利于我的事情所引起的思想,和因此産生惡的情緒,比如:瞋恨、惱怒……。

  二是喜樂的感受——從有益于我的事情所引起的思想,和因此産生善的情緒,比如:輕安、高興……。

  前者,雖然知道不好,應該放舍,但正當發作時,業力強旺,像山洪暴流,阻擋不了,唯有隨著業力——執著對象,流轉去了,佛經中說:地獄內的衆生太苦,不能修行,由此就可以了解了。這也是爲什麼坐禅要持戒清淨,以及戒、定、慧叁學,以戒居首。因爲業性雖然是空,但當它發作時,業力卻是很強的,豈可忽視,而去造作惡業呢

  

  後者,卻不是難離了,而是染著太深,不想離或不知離,試想:有誰不要快樂或喜悅

  有誰不會被可欲之事迷亂

  人,一生中辛辛苦苦,流汗流淚,除了生存必須外,便是爲了追求幸福快樂,一般人辛苦的目標就是在此,難怪人爲喜樂深深地染著。佛經中所以說:「天人爲快樂享受所迷,也不能修行。」實在是深具道理的。

  但是,和前者比較起來,後者卻是可以離,也是必須離的了。

  世間法皆是有爲法,有爲者即無常,難免敗壞之苦,不該貪著,這是坐禅的人,所必須注意的。一般坐禅者,常會貪著于輕安舒適的境界,以爲快樂,而執著不放,不知那是無常的,怎能長保不失

  于是,消失時,內心便覺得惋惜,盼求善妙境界再現前,如果不能再重現,內心就苦惱起來了,卻不知坐禅中,會有百千種的境界隨時出現,但皆是有爲法,無常生滅,逝者難再追回。因此,坐禅的人,應該注意,不可染著于輕安舒適的境界,執著不放。否則,始終在受蘊中打轉,爲受蘊所縛,將無法解脫。

  所以,苦受不可著,樂受同樣也不可著,都要加以舍離。

  有了苦樂都不可著的認識後,再來繼續談:坐中放松了之後,又將如何用功

  

  四、放松之後的用功

  由于人心的好交遊、好攀緣,雖然因爲放松,而使身心舒適,似有若無,已經沒有明顯的目標(對象),可被注意和執著了,但是,識心仍然不敢放下它的職責,隨時在活動,眼觀四方的注意著。坐禅的人,在還沒有入定,身心融化于空時,總還有一些色、受、想、行的存在,被心所注意和執著。

  所以,一時要使心都不著,是不可能的,只要還有些微的對象,心便會去注意——去執著。這時,我們必須做到的是,不要讓心注意太久,成了執著;至于心的遊動,也不要強製它,要它停在一處。用強製的方法,心是停不住的,只要跟著它,不太著意的看著它,讓心緩慢的遊動,心在那裏,便跟到那裏,若見心著了,就將它離開;一方面,將心注意在放松上,務使身心可能都在松適中,某處如果緊了、不適了,就要微微的松開它。放松的目的,是要讓身心進入虛空狀態,唯有在這個狀態中,識心才能完全不著。因爲,「所從能生,能依所立」,「所」若亡時,「能」也就無法立足了,虛空豈能讓心去執著呢

  

  由于心的好遊動,要使它停止下來,實在不是容易的,而只要心不止息(此心或可名之爲能見的作用),心就會去找對象來著。如此,要怎樣使心止息下來,又是一個必須研究的問題了。

  心如何才能停止呢

  心如猿、意如馬,除非用條繩子將它綁起來。因此,原則上,雖然必須心不著,才能漸入無我、空的境界,但一方面又感于心的好遊動,和對象——「所」的難以全無,就不得不采用方便了,亦即以著來離著,以一著離多著。

  五、以著離著的方法

  那麼,要著于什麼呢

  在這裏,有需要再重溫一下前述的修法,才能了解應該方便著于什麼才好。

  第一種修法是放松,入坐之後,務必做到神經系統的松弛,以使身心舒適,達到似有若無,然後;

  第二種修法:由于身心松弛的關系,心的遊動已緩慢了下來。因此,只要跟著它,看著它,便可任心自由的活動(惟必須在心有著時離之),遊倦了,它自然會止息下來。

  第叁種修法:也是現在剛要說的方便著的修法。如果第二種修法修不成,那麼,就將心輕著于松上,利用心盡責的功能,和它好遊動的性質,來達到身心完全松弛。由于人們長久以來,都在有意無意的執著中,結果造成神經上深重的緊張,要一下子完全松開來,是很不容易的,如今就利用此「心眼觀四方」的功能,來注意那個地方不松

  然後作意使之微微放松。在放松時,心就和松合一。不過,要放松的對象,往往是在神經系統,亦即腦部。——因爲松就是要去除執著,執著便是有,如果松去執著了,即是空。心能夠隨著松,完全的松了,心也就空了,這便是離著、泯除了我的時候。這境界隨它,它能多久就多久。由于心已和松合一,當心又現起時,必是某處又緊了,因此就要去松它;當緊松了,心又再空了。這可能是很好的能讓心止息下來的方法。

  第四種修法:坐中放松了之後,即不管、不著于身心的任何現象,而由心裏自造出一個有規律的對象,來被心所緣(著)。這方法便是在心裏默念數字(一、二、叁……),或數息、念佛、持咒等,唯必須配合心的逐漸甯靜,而越念越輕、越細微,才能進入無念。方法因人而異,個別指導才行。

  上面叁種修法(第一種須貫穿于後叁種中,故不列在內),並無優劣之分,適合那一種修法的,就修那一種。如果覺得有需要,也可以在一次坐禅中,轉換叁種修法,總之,以能達到用功的目標爲主。

  不過,有時候,因爲身體或心理的關系,妄念想思會比較活躍。在這種情況下,要直接去控製妄想,使之停息下來,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效果適得其反,弄得心煩意躁。這時候,就必須采用第二種的修法,不去控製它,讓它自由去,只要意中跟著它,看著它,有意無意的帶著它,久久,心必能止息下來;或者,也可以采用第四種的修法。而在妄念微少時,采用第叁種的修法,似乎比較適合。

  ①這是過去七佛中之〈毗舍浮佛的法偈〉,全偈是:「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見《景德傳燈錄》,《大正藏》五十一冊二0五頁上。

  第二節 妄想的對治

  一、約束五根

  俗話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思是說,不可忽視了一個小火點,它一旦燃上了幹物,可以將一片山林都燒掉;同樣的,人們心中的妄想,如果不善于對治,任它去繁殖,那麼,它的危害,實在不下于星星之火。可能驅使我們不由自主的,去造作惡業,在現世則障礙修行,使聖道無成,後世則遭受叁塗苦報;衆生所以流轉六道,輪回不息,都是源于最初的一念不覺,不善對治。

  那麼,妄想又將如何對治呢

  從前面的論述中…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中篇 無我的修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