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道。微塵也。二無所目。鄰虛塵也。過此位。便出世間。如析鄰虛。便是虛空矣。
○此下明十地也。地有二義。一者成實。蓋地以堅實爲體故也。二者發生。蓋地以發生爲因故也。良以非住不能成德。非積德不能自利。非自利不能利他。故衆德既成。神通已就。大願已滿之後。複立四種妙圓加行。以淘汰情量。必使心佛兩忘。纖毫不立。中道不存。然後登地。謂蘊積前法。至于成實。一切佛法。依此發生也。據前文以果地覺爲因地心。則自發心住以至等覺。皆屬因地。究竟妙覺。方爲果地矣。問。既圓教初住以至等覺。皆是分斷無明。分證真理。何故至此。複用四種加行。而後入地耶。答。若以頓悟言。則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何分階級。若以修證言。十地既稱真修。顯地前皆是似修。佛位既是真證。顯十地亦是似證。是則初心究竟。理雖頓同。而曆位淺深。序而不亂。圓融行布。兩不相礙矣。又按聖位。本文二住。即名治地。而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又回向第四雲。精真發明。地如佛地。至四加行。位位真地。此皆因地也。蓋地亦訓階。良以十地方是真因。而地前說地。乃此真因之階地也。今此十地。應亦果地攝矣。然佛地方是真果。則此十地。乃進證真果之階地也。
阿難。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阿難。是善男子。由前四種妙圓加行。則心佛兩忘。中道不立。方得超出世間。入佛真境。于無上菩提。叁有衆生。出世二乘。以所知心。不能測度者。不惟通達。而且善得通達之。蓋實證親見。而非同文字比知矣。何謂通達。即自心本覺。與佛心妙覺圓融無二。而覺通如來。由一佛。以至百千萬億恒河沙佛。盡其境界。皆此覺所通焉。于是大喜遍身名歡喜地。以念諸佛。故歡喜。念諸佛法。故歡喜。乃至入一切菩薩平等性。故歡喜也。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此明第二地也。由前覺通如來。則是斷九界異性(十法界除了佛界自菩薩以下尚有九界也)而入平等佛性。名異性入同。若但證此平等佛性。而尚未能忘。則佛境當情。亦是清淨覺心中。一點微垢。故將此同性。亦複滅除。方得離垢清淨。蓋異性是濁邊垢。同性是淨邊垢。故須雙離。而後名爲離垢地也。良以四加中。非心非佛。數量銷滅。方是異性入同。此複將此同性亦滅。進證離垢。亦見增勝。而成二地聖位矣。
○按華嚴金光。皆表離諸破戒之垢。旨似頗異。不必強同也。
○鍾雲。唯識此地。證最勝真如。斷邪行障。至此。戒圓滿矣。金剛心。然後定圓滿。妙覺位。然後慧圓滿。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此明第叁地也。前位方以離垢。未至離離。今複將離垢之離。亦複遠離。是爲淨極。淨至于極。則真覺顯露。是爲明生。譬如古鏡。離垢之後。更加拂拭。則愈見光明自然之理也。今生佛異同。情垢細障。既淨無余。則本有照用。自顯泄而不容遏秘。所謂淨極光通達也。由此明生。故名發光地焉。此即內瑩發光也。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此明第四地也。前位明生。如火始然。未至明滿。今則如火熾然。成大猛聚。微細惑障。皆所爍絕。以稱性而覺。故曰覺滿。而名焰慧地焉。不曰慧。而曰焰慧者。表如焰之慧。有爍絕之勝用也。此所謂明極即如來也。
○鍾雲。前暖地。譬如鑽火。欲然其木。至叁地則火出。此地則木然矣。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此明第五地也。夫地前智名異。地上智名同。若有異可及。則凡情可勝。有同可及。則聖解可勝。今由淨而明。由明而滿。則凡情聖解。皆已爍絕。一切異同。遠離之久。杳不相及。故不能至。至且不能孰能勝哉。名難勝地。
○賀雲。二地同異雙離。止約衆生與佛菩薩叁平等性。此則總該一切法也。約體。如空有。約相。如垢淨。約谛。如真俗。約道。如中邊。約位。如權實。約教。如世間。但是一切同異緣影悉皆爍絕。迥不相幹。所謂生滅既滅也。向後寂滅現前。總從此始。誰能勝之。
無爲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此明第六地也。夫自地前加功用行。由賢希聖。乃至入地。銷異滅同。明生覺滿。由是迥超同異。而有爲功用。最勝最極。無能勝者。至于極盡有爲。則無爲真如。性方顯現。故以現前名地焉。
○圓頓人。發心即頓悟真如妙性。然五住未破。心垢未除。其于真如。尚屬比知。豈即親證。今由似修而曆真修。極盡有爲功用。將至無功用行。故于斯地。無爲真如。方始顯現。然而真如全體大用。尚在第八九地。此地方到無爲。始顯真如而已。
○賀雲。此位正是寂滅現前。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此明第七地也。前位真如方得顯現。尚未全彰。況能行盡此則盡其邊際。尋常望之而不見其涯。窮之而不測其量者。今則遍界遍空。無不呈露。不但現前而已。夫真如現前。分證則局。盡際乃遠迥超極造。故以遠行名地焉。蓋盡際之際。乃無際之際。理既無際。行豈近乎。
○前雲五陰六入等。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乃至七大。一一周遍法界。此真如本際也。唯此菩薩。能盡其量。前地盡佛境界。是通達之盡。此盡真如際。是具足之盡也。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此明第八地也。前位既盡其際。此位全得其體。己心佛心。二俱圓泯。惟一真如本心。即一真如法界。根身器界。一塵一毛。皆是真如本體。自違現業中。所獲無生法忍。至此方得親證。所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故名不動地焉。動即變也。如理精真。一無變異也。
○此與前位之分。在有功用。無功用異耳。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此明第九地也。前位已得真如全體。此位乃發真如大用。前位。一塵一毛。皆同真如。周遍法界。此則一一互攝互入。即遍即包。自幹慧以來。至此方名善慧。以初證得法界無障礙智也。
○華嚴名此菩薩。具四無礙智。作大法師。演說無量阿僧祇句義。故名發真如用。余謂說法固亦可以說爲發用。然亦是大用中一用耳。大用不遺說法。而說法豈盡大用耶。問。七行之塵界互現。五向之依正互涉。與斯何異。答。七行方有是行。五向方有是願。未至親證。故不同也。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此通結前位也。諸之一字。似通指上。位然佛于四加前。總結過四十一心。顯彼是修位前諸方便心矣。此之諸字。但宜從四加。以至九地也。阿難。是四加九地菩薩。從此位以往之前。自四加至六地。修習畢功。自七地至九地。功德圓滿。然總而目之。自此地以前。通名修習位焉。自此而後。則修意少。而證意多矣。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此明第十地也。夫慈心如陰。妙智如雲。是菩薩之因德也。涅槃海。是如來之果德也。菩薩至此。悲如陰而無不庇潤。智如雲而無不充滿。悲智雙圓。切鄰佛果。故直覆涅槃大海。而名法雲地焉。法即雙含悲智也。雲則該攝夫陰也。蓋前位非無智無悲。至此而稱合涅槃。無少歉阙。斯爲勝耳。然不曰稱合佛德。而曰稱合涅槃者。恐其濫于等覺也。
○十地竟。
○按華嚴四八九十地位。皆同斯經住位。吳興據此。遽抑華嚴爲別。豈斯經超越華嚴耶。何十住同彼之十地也。答。華嚴重行布。此經重圓融。圓旨一攝一切。則初住即應攝初行。初向。初地如是乃至十住即應攝十行。十向。十地。若此。則應十十各同。何止住地四位之同耶。
○賀雲。通前諸位。第一漸次。爲淨穢關。第叁漸次。爲真妄關。七信。爲生佛關。初住爲迷覺關。十行初回向。乃有爲無爲關。入地。爲世出世關。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爲等覺。
此明等覺位也。夫由幹慧以至十地。皆菩薩所用以趨果海也。若如來者。已先證入妙覺果海。無複進取。但不舍衆生。倒駕慈航。逆流而出。而此菩薩。進取未竟。方趣果海。順流而入。于是始覺與妙覺兩際之處。分劑正齊。故曰入交。初之幹慧。未與如來法流水接。此之入交。正與如來法流水接矣。譬如入海采寶者。前商已得諸寶。逆流而出。到于海門。後商方以進取。順流而入。亦到海門。二船恰齊。但前商船頭向外。而後商船頭向內耳。以其覺際入交。名爲等覺。謂始覺等于妙覺也。至此。則與佛無間。真所謂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者與。
○璎珞經雲。等覺照寂。妙覺寂照。此二位所由分也。愚按寂照。即誠明也。照寂。即明誠也。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全同此意。但設教有世出世之殊耳。
阿難。從幹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此結顯得慧仍別開一位也。諸家于此或但合入等覺。若但取五十五位。則合之爲是。若取單複十二。及六十聖位。則開之乃宜也。阿難。從前初幹慧心。曆五十四位。至等覺已。是雖等覺位也。仔細詳之。乃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而已。前之幹慧。已用金剛心。斷異相無明。已得一分光明顯露。如初生月。至此。亦用金剛後心。斷生相無明。始得光明圓滿。如望夜月。然前之幹慧。以未與如來法流水接。此之幹慧。以未與如來妙莊嚴海接。故俱名幹慧也。
○以易卦喻之。初幹慧。如複卦一陽初複也。十住。如臨卦。十行如泰卦。十回向如大壯卦。十地如夬卦。至等覺後之幹慧。如乾卦。至此。則陰盡而陽體全矣。
○通議雲。始終幹慧二地。從古解者不一。學者難憑。但未觀佛法源頭耳。以九界衆生。因叁種流。召五住煩惱。感二種生死。五住者。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見一切住地。無明住地。叁種流者。欲流。有流。無明流。前四煩惱。爲欲流有流。感分段生死。此在初信已斷。無明住地。名無明流。感變易生死。至佛果乃斷。以此證之。則前幹慧地。乃用金剛心。先斷欲有二流。出分段生死。故曰欲愛幹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複續生。如澄濁水…
《楞嚴說通卷八(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