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八(刘道开)▪P4

  ..续本文上一页清净无漏。则纯洁矣。一真无为。则精真矣。十方备成。则界内不为诸有留患。界外不为滞空留患。而双超世出世间矣。以此出而度生。正当度生之时。不见生之可度。而灭除度相焉。夫既度尽众生。不取度相。则回有为行。入无为心。是回入真因也。背生死途。向涅槃路。是趋向真果也。菩萨如是回向之时。度脱众生。常无休息。不住法相。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也。

  ○度生而存度相。即著我人。是添枷带锁。非回向法。如南岳大师云。三世诸佛。一口吞尽。何处更有众生可度。是真回向也。

  ○此下四位。与空如来藏相应。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此第二不坏回向亦回向众生也。由前灭除度相。灭者坏也。因其可坏而坏之。故曰可坏。由前离众生相。则于众生之四相五蕴皆离。故曰诸离。今此菩萨。坏其可坏。并灭除度相亦不存。远离诸离。并离众生相亦不有。既坏其可坏。则有不坏者存。依然度生事业也。盖上位虽度生而不著生相。是谓我空。此位虽不著相。而不妨度生。是谓法空。此正悲智双运。自他二利之中道也。有生可度。不坏度生之悲。故名不坏回向焉。

  ○钟云。前文谓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不闻烂坏虚空。故曰不坏回向。前位无众生可度。此位无佛道可求。旧注指众生说。大牵强。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此下四位皆回向佛道而此位先明智同佛智也。在我为本觉智。在佛为究竟觉智。此菩萨心佛显现。觉海澄亭。与一切如来。心精通同吻合。法身平等。无二圆满。诸佛如是回向。我亦如是回向。名等一切佛回向焉。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此第四至处回向境同佛境也。由前本觉精真之体。发挥妙用。自己因地心中。所含无边境界。全同诸佛果地所现无量刹土。尽佛境界。愿此善根功德之力。无所不至。名至一切处回向焉。

  ○贺云。一月普现一切水。故曰至一切处。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此第五无尽回向蹑前二位而成互融也。由前所至之处。即世界也。所等之佛。即如来也。然曰自觉佛觉。自地佛地。犹分自他。今则融一不分。但言世界如来。而自他浑具矣。于是以世界涉如来。则一毛孔中。有无量宝刹。庄严微妙。以如来涉世界。则一一微尘内。有无量如来。转大*轮。世界正涉如来时。不碍如来。即入世界。如来正涉世界时。不碍世界。即入如来。如是。则佛身佛界。各具无量庄严。备表无尽功德。菩萨住此回向。得十种无尽藏。所谓得见佛无尽藏。见法无尽藏。此皆以普贤大行愿为根本。华藏世界庄严所显功德。名无尽藏功德回向焉。

  ○此下三位。与不空如来藏相应。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此第六平等回向亦回向佛道也。菩萨既身土互融。则同于佛地。此无尽藏中。各各出生无尽清净因。复依此清净因。而证清净果。所谓物物灯明智体。头头普贤行门。如金作器。器器皆金。善根平等。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焉。

  ○大经云。此菩萨或为帝王。临御大国。威德广被。名震天下。执持一盖。溥荫万方。以四摄法。摄诸众生。此则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也。

  ○钟云。地即二住治地之地。但彼方耕治。此则成良田矣。生清净因。如良田中。生出嘉禾也。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此第七等观回向文似回向众生而实亦回向佛道也。前位平等善根。即真根也。真根既成。此根全修即性。而此性摄尽众生。故十方众生。皆我本性。然我根既成。众生齐成。故性圆成就。然菩萨虽见。自他圆成。不妨仍度苦恼众生。依旧广行二施。愿一切众生。皆得成就大功德藏。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焉。前位乃顺自心与佛心平等。此位顺自心与生心平等。合前。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彰矣。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此下三位皆回向真如也。前之度生成佛。摄尽万法。即一切法也。离众生相。同本来佛。离一切相也。此菩萨惟即与离。二俱无著。不著即者。超乎有也。不著离者。超乎空也。双超空有。则中道矣。惟真如以无著为相。故名真如相回向焉。足见入理转深矣。

  ○贺云。前云远离诸离者。离之极也。此则离亦不著矣。七住云无著者。不著于有为也。此则无为亦不著矣。此下三位。与空不空如来藏相应。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此第九解脱回向也。前位离即双离。名真如相。若著真如相。则又为真如相缚矣。此菩萨并忘其如相。名真得所如。既真得所如。则处处皆如。更有何碍。十方法界。安往而不自在哉。以元无有缚。亦无有脱。故名无缚解脱回向焉。盖前位是理无碍。此位即理事事事二无碍也。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此第十无量回向也。由前无著。获性德之全体。无碍。获性德之大用。体用备具。故性德圆成。体无不遍。用无不周。是以一尘一毛。皆等法界。无复限量。量灭。即无量也。盖前虽如是。犹在法界量里。尚未尽销其限量。今则根根尘尘。周遍法界。则限量情忘。不堕诸数。故名法界无量回向焉。准以三德。无著即般若。无碍即解脱。而无量即法身矣。合十向而言之。一悲不碍智也。二智不坏悲也。三本妙合觉也。四因果同地也。五依正互融也。六性修双即也。七自他同根也。八即离双超也。九真俗自在也。十体用圆极也。所以华严说位至此。动地雨华。诸天歌赞。於乎。盛矣。

  ○十回向竟。

  ○此下明四加行。若据别教。前三名资粮位。资谓资具。粮谓粮食。谓所积既多。所适必远。如适千里者。必三月聚粮。故假十住以成其内德。十行以成其利他德。十回向以成其自他互融之德。万德既备。可入圣域。然而犹有微碍于此。故复立加行位。自非世尊洞悉奥密。孰能辨之。故唯识论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真住唯识。言少物者。即微碍也。此中则借别名圆。名虽同。而实不同。以别教之初地。仅与此之初住齐。盖圆教初住。即断一品无明。从二住至十住。各断一品无明。与别教十地齐。次从初行断一品无明。与等觉齐。次入二行。与妙觉齐。从三行以去。别教之人。尚不知其名字。何况伏断。以别教但破十一品无明故也。是知圆凡已超别圣。况四种妙圆加行乎。然唯识四种加行位。各有能发定。所发观。及所观法。今详此经。都无此意。但以心佛二字。对辨成四位而已。故不同也。

  ○问。此经佛判六十圣位。何同唯识复分凡圣耶。答。与夺同别。二俱无碍。若约圆初顿悟本佛。故与其同是圣位。若甄别浅深。则信解之视真修。不妨有凡圣之别。但此圆凡。已超别圣远矣。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此明加行为入地之胜进也。阿难。是修圆通善男子。从干慧一。以至信住行向各十。既尽是清净四十一心矣。然十信似修。而实但满其信心。三贤似修。而实但极其解心。皆非真修也。今信满解极。将入真修。故次第而成四种妙圆加行焉。不徒曰加行。而必曰妙圆者。以小乘通教。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圆。故持标妙圆。以显非寻常加行焉。

  ○前文云欲真已非真真如性。三渐次。是欲真之念初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是欲真之念再起。今四加行。是欲真之念三起。至初地。而欲真之粗念断。至八地而欲真之细念亦断。至妙觉。而欲真最细之念永断矣。

  ○华严以三贤为差别因。地上为平等因。通议依之。谓四加行乃是遣差别因相。极是。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前云觉齐佛觉。但是发愿希求。犹有觉在。未能浑佛觉而为己心。至是将趋圣果。即用佛觉。为己因心。复加功行。以求正证。然佛见未忘。欲浑而未能即浑。故若出未出。喻如钻火。欲然木而犹未然。但有暖相而已。故名暖地。

  ○此位佛即是心也。龙牙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即此谓与。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前云地如佛地。亦是发愿希求。未能即己。心而成佛所履。至是。始以己心。成佛所履。然己见未忘。故若依而不可谓之依。喻如人登高山。身虽入于虚空。而脚根点地。尚有微碍。未能挟日月而游八表。故名顶地。

  ○此位心即是佛也。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总前二位。即心即佛。则心佛二同矣。然曰用。曰成。犹存二相。非中道也。至此。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而不偏于二边。为善得中道。然谓之善得。而尚非真得。如忍事人。既能容忍。非如常人之怀恨。然尚存忍受。亦非如至人之顿忘。其于所忍之事。将忘未忘。比于忍地菩萨。将证未证。故名忍地。

  ○此位即心即佛也。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前云善得中道。虽心佛不分。而有心有佛。因果位别。皆是数量。至此。则心佛两融。而数量始销。如迷中道者。即是未觉位中之因心。觉中道者。即是大觉位中之果智。数量既销。则下不见自心。上不见佛智。而迷觉中道。二无所目。盖有迷有觉。世人尚可指目。不名超出。今数量销。迷觉尽。中道忘。高出乎世人之上。故名世第一地。所谓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矣。若进而登地。方名出世超乎妙觉。又名出世第一也。

  ○此位非心非佛也。南泉云。莫认心认佛。设认得是境。古人唤作所知愚。马大师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皆谓此也。

  ○唯识四加。则空有二相未除。此则心佛二相未尽。故曰借别名圆也。

  ○贺云。世间如尘。出世间如虚空。有迷有觉。粗尘也。…

《楞严说通卷八(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