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中阴揽父母赤白二渧。而结凝滑等。故曰亲奉觉胤也。斯则具足一切方便善巧。度脱众生。克肖于佛。无所之少。如中阴六根成就。人相不缺。克肖父母。是名方便具足住焉。
○入胎而言游者。如永嘉云。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正此游也。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曰具足方便。则容貌如佛矣。不特外貌同佛。而内心亦同。是名正心住焉。
○大经云。此菩萨闻十种法。心定不动。所谓闻赞佛毁佛。心定不动。赞法毁法。心定不动。赞菩萨毁菩萨。心定不动。赞菩萨所行。毁菩萨所行。心定不动。说众生有量无量。易度难度。心定不动。说法有量无量。有成有坏。若有若无。心定不动。唯其一无所动。名正心住。才有一毫心动。则不得其正矣。故宝积赞佛偈云。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
○贺云。心相。谓佛心不动之相也。心定则不动。正心即定心也。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心同貌合。表里如一。则身心合成佛身佛心矣。由是亭毒涵养。渐渐增长。名不退住焉。
○前之不退心。谓定慧不退。此则性相不退也。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外身内心。一齐增长。至此。则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佛身。法身。智身。一时具足。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具体而微。其力未充。名童真住焉。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身具足。则形成矣。至此赫奕炽盛。则出胎矣。堪绍如来家业。具有如来宝藏之分。所谓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亲为佛子。非法王子住而何。
○故知凡称法王子者。皆九住以往也。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国诸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出胎为子。则渐渐长成。而表以成人。堪行佛事矣。既有成人之德。可当大任。故分之以政。使之化导十方。如国王以国事分委太子焉。太子。即世子也。彼诸佛以智水灌菩萨顶。即如刹利王。陈列象宝金座。取四大海水。灌世子顶。而绍隆佛法。与承继国统。又何异焉。是则名为灌顶一位。而十住以圆矣。
○第十法云地。名灌顶菩萨。今此十住。亦分得也。若论圆教分真。一位中。具足诸位功德。十住既尔。下去皆然。又此对权教。已齐彼十地。而彼之妙觉。仅齐此二行。彼妙觉位。始云诸佛智光。悉灌其顶。今此位邻近。而加以圆人智强。故即灌顶矣。
○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王子住。名出胎。至此。乃名灌顶王子也。
○以上。十信为积德之基。十住为积德之渐。至此位。则道成德备。若不度生行事。是自了汉。故广行六度。大作佛事。而次之十行。所谓恃源而往也。
○再通上喻之。十信前六心。如人回心初造善业。后四心。如人加以念佛。造往生净业。初住。如以一生十种善净之业。圆成报终往生之中阴。二三住。如往生中阴。无系无缚。四住。如中阴求佛。接引入莲胎。五住至八住。如华中长养。九住。如华开见佛。十住。如亲蒙授记也。
○十住竟。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此第一行施度也。阿难是善男子。出胎为子。位灌顶住。则既成佛子矣。成佛子已。则具足无量如来妙德。浃洽于中。故睟面盎背。大喜遍身。复广行布施或财施。或法施。随顺十方愿欲。无求不与。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而无我想众生想。不见施者。不见受者。则近者慕其德。远者怀其惠。名欢喜行。不亦宜乎。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此第二行戒度也。夫随顺欢喜。则能利益众生矣。然内无德本。何以利人。此菩萨护持净戒。于色声香味触。心无所着。乃至不生一念欲想。亦为众生。如是宣说。令其咸住无上净戒。乃至自得度。令他得度。自快乐。令他快乐。是谓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不亦宜乎。
○钟云。戒有三种。以饶益有情戒为胜。九信获佛戒心。至此。以佛戒为行矣。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此第三行忍度也。欢喜饶益。则人皆亲爱矣。然能保无横逆之妄人乎。此菩萨常修忍法。已能忍。是自觉也。教人能忍。是觉他也。于一切骂辱打辱。皆欢喜忍受。而无所违拒。不但无所违拒。亦无一毫嗔恨之心。故名无嗔恨行焉。
○钟云。此中六度。不比常途。有一人不受法乐。便是悭施。有一念不护众生。便是破戒。有一念分别众生。便是嗔恨。所以谓之圆也。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此第四行进度也。自他并利。顺逆一如。菩萨修此。当日进无疆矣。乃菩萨又修诸精进。自第一精进。乃至普遍精进。共十种精进。守此精进。直至阿鼻种类。尽出生而成佛。穷尽未来劫数边际。终无一念退恨。所以然者。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进也。为达十方。知一切法界。而行精进也。夫种类出生。即第一心。尽未来际。即常心。三世平等。即不颠倒心。十方通达。即广大心。四皆无尽。故名无尽行焉。
○贺云。随机应感。现种类身。穷未来际。益物无量。竖彻三世。横周十方。此进度也。首二句。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次二句。即法门无量誓愿学。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此第五行禅度也。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则定相将现矣。此菩萨。即以一念定心。持一切法。合同种种法门。知诸三昧。同一体性。即有种种差别。不能惑乱。一一分明。不爽毫发。夫定心不能持诸法门。是为痴定。于诸法门。未免差误。仍是乱心。今也。得无差误。非离痴乱行而何。
○梵语禅那。此云静虑。今离痴是虑。离乱是静。故属禅度无疑矣。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此下皆智度也。总一智度。而开之为五。例如六根本惑。而开见为五也。开此五种甚深般若。所以融前五度中万行。皆令成智德矣。今此一行。乃理事无碍智也。菩萨既一切合同种种法门。使同中不能现异。异中不能见同。岂为融通智哉。夫所谓同者。即出世间平等法也。所谓异者。即世间差别法也。今则同中现异。于平等法中。现差别法。则理不碍事。而真融于俗矣。异相见同。于差别法中。现平等法。则事不碍理。而俗融于真矣。真俗互融。事理双显。非善现行而何。
○十住获佛慧心。至此以慧为行矣。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此第七事事无碍智也。菩萨不但同异互融。扩而充之。则大小相容。一多无碍。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所谓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是也。界入尘而界不小。是小不碍大。尘含界而尘不大。是大不碍小。所谓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此由无著。方能如是。若有一毫执著。安得大小互融耶。故名曰无著行。而智度居二矣。
○钟云。著即留碍意。无留碍。则无著矣。三住得无留碍。是境不碍心。此不相留碍。是境不碍境。
种种现前。咸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此第八究竟彼岸智也。同中现异。异中现同。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则种种现前矣。夫此种种变现。全属般若。皆是法界无障碍智融之。所以皆达彼岸。莫非第一波罗蜜多。六度中。唯般若最为尊重。故名曰尊重行。而智度居三矣。
○前五度。若无般若。皆堕事相。惟招果报。不达涅槃。今五度万行。皆借智慧。所以行行皆到彼岸。诚不易得。故华严名为难得行也。
○先德云。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正所谓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也。
○钟云。此位摄上七行。前属世谛。此属第一义谛。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此第九说法度生智也。如上圆融无碍。德既同于如来。行亦齐于诸佛。是则一言一行。皆合十方诸佛轨则。从其建立究竟利他之教法。随诸众生根性。应时说法。皆令欢喜。故名曰善法行。而智度居四矣。
○此又摄上八行。前自成。此成就众生。行坐皆成轨则。依稀天人师矣。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此第十不违实相智也。总前二种无碍自利利他诸行。又通前五度。合而言之。一一皆是清净无漏。初非贪染于凡外欲有无明。一一皆是一真无为。并非劬劳于权小肯綮修证。所以然者。以从性起修。不妨全修即性。性乃本然。不假权渐修成。所以清净不属诸漏。一真不堕有为也。由无漏。则非离妄修。究竟成真因也。故名真行。由无为。则非所作行。毕竟有实果也。故名实行。至此。则智度圆成。而所说所行。皆是真实矣。
○通论智度所开五行。前二是般若之体。以二法界无障碍智。乃甚深般若故也。次二是般若之用。谓波罗蜜乃趋果自利之用。佛轨则乃说法利他之用故也。末一。摄前体用。并前五度万行。总以销归自性。会性归元也。
○此又摄前九行。前方便。此真实也。从三渐次以来。俱是无漏。至此。始得清净耳。
○十行竟。
○此下回向十位也。准华严经。回向。即是发愿。良以有行无愿。行必茫然。有愿无行。愿唯虚设。故行愿兼资。方入如来大涅槃海矣。此回向法。不过三处。谓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也。
○上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须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是名十回向。亦名十愿也。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此第一离相回向与次位皆是回向众生也。阿难。是已修十行善男子。从初行以至第八。现尘现界。神通已极。无少歉缺。至第九行。成佛轨则。即成佛事已。至第十行。…
《楞严说通卷八(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