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八(劉道開)▪P3

  ..續本文上一頁如中陰攬父母赤白二渧。而結凝滑等。故曰親奉覺胤也。斯則具足一切方便善巧。度脫衆生。克肖于佛。無所之少。如中陰六根成就。人相不缺。克肖父母。是名方便具足住焉。

  ○入胎而言遊者。如永嘉雲。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正此遊也。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曰具足方便。則容貌如佛矣。不特外貌同佛。而內心亦同。是名正心住焉。

  ○大經雲。此菩薩聞十種法。心定不動。所謂聞贊佛毀佛。心定不動。贊法毀法。心定不動。贊菩薩毀菩薩。心定不動。贊菩薩所行。毀菩薩所行。心定不動。說衆生有量無量。易度難度。心定不動。說法有量無量。有成有壞。若有若無。心定不動。唯其一無所動。名正心住。才有一毫心動。則不得其正矣。故寶積贊佛偈雲。毀譽不動如須彌。于善不善等以慈。

  ○賀雲。心相。謂佛心不動之相也。心定則不動。正心即定心也。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心同貌合。表裏如一。則身心合成佛身佛心矣。由是亭毒涵養。漸漸增長。名不退住焉。

  ○前之不退心。謂定慧不退。此則性相不退也。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外身內心。一齊增長。至此。則菩提身。願身。化身。力身。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佛身。法身。智身。一時具足。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具體而微。其力未充。名童真住焉。

  形成出胎。親爲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身具足。則形成矣。至此赫奕熾盛。則出胎矣。堪紹如來家業。具有如來寶藏之分。所謂從佛口生。從法化生。親爲佛子。非法王子住而何。

  ○故知凡稱法王子者。皆九住以往也。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國諸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出胎爲子。則漸漸長成。而表以成人。堪行佛事矣。既有成人之德。可當大任。故分之以政。使之化導十方。如國王以國事分委太子焉。太子。即世子也。彼諸佛以智水灌菩薩頂。即如刹利王。陳列象寶金座。取四大海水。灌世子頂。而紹隆佛法。與承繼國統。又何異焉。是則名爲灌頂一位。而十住以圓矣。

  ○第十法雲地。名灌頂菩薩。今此十住。亦分得也。若論圓教分真。一位中。具足諸位功德。十住既爾。下去皆然。又此對權教。已齊彼十地。而彼之妙覺。僅齊此二行。彼妙覺位。始雲諸佛智光。悉灌其頂。今此位鄰近。而加以圓人智強。故即灌頂矣。

  ○自發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長養聖胎。至王子住。名出胎。至此。乃名灌頂王子也。

  ○以上。十信爲積德之基。十住爲積德之漸。至此位。則道成德備。若不度生行事。是自了漢。故廣行六度。大作佛事。而次之十行。所謂恃源而往也。

  ○再通上喻之。十信前六心。如人回心初造善業。後四心。如人加以念佛。造往生淨業。初住。如以一生十種善淨之業。圓成報終往生之中陰。二叁住。如往生中陰。無系無縛。四住。如中陰求佛。接引入蓮胎。五住至八住。如華中長養。九住。如華開見佛。十住。如親蒙授記也。

  ○十住竟。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此第一行施度也。阿難是善男子。出胎爲子。位灌頂住。則既成佛子矣。成佛子已。則具足無量如來妙德。浃洽于中。故睟面盎背。大喜遍身。複廣行布施或財施。或法施。隨順十方願欲。無求不與。令一切衆生。歡喜愛樂。而無我想衆生想。不見施者。不見受者。則近者慕其德。遠者懷其惠。名歡喜行。不亦宜乎。

  善能利益一切衆生。名饒益行。

  此第二行戒度也。夫隨順歡喜。則能利益衆生矣。然內無德本。何以利人。此菩薩護持淨戒。于色聲香味觸。心無所著。乃至不生一念欲想。亦爲衆生。如是宣說。令其鹹住無上淨戒。乃至自得度。令他得度。自快樂。令他快樂。是謂善能利益一切衆生。名饒益行。不亦宜乎。

  ○鍾雲。戒有叁種。以饒益有情戒爲勝。九信獲佛戒心。至此。以佛戒爲行矣。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此第叁行忍度也。歡喜饒益。則人皆親愛矣。然能保無橫逆之妄人乎。此菩薩常修忍法。已能忍。是自覺也。教人能忍。是覺他也。于一切罵辱打辱。皆歡喜忍受。而無所違拒。不但無所違拒。亦無一毫嗔恨之心。故名無嗔恨行焉。

  ○鍾雲。此中六度。不比常途。有一人不受法樂。便是悭施。有一念不護衆生。便是破戒。有一念分別衆生。便是嗔恨。所以謂之圓也。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叁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此第四行進度也。自他並利。順逆一如。菩薩修此。當日進無疆矣。乃菩薩又修諸精進。自第一精進。乃至普遍精進。共十種精進。守此精進。直至阿鼻種類。盡出生而成佛。窮盡未來劫數邊際。終無一念退恨。所以然者。爲知叁世平等性故。而行精進也。爲達十方。知一切法界。而行精進也。夫種類出生。即第一心。盡未來際。即常心。叁世平等。即不顛倒心。十方通達。即廣大心。四皆無盡。故名無盡行焉。

  ○賀雲。隨機應感。現種類身。窮未來際。益物無量。豎徹叁世。橫周十方。此進度也。首二句。即衆生無邊誓願度。次二句。即法門無量誓願學。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此第五行禅度也。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則定相將現矣。此菩薩。即以一念定心。持一切法。合同種種法門。知諸叁昧。同一體性。即有種種差別。不能惑亂。一一分明。不爽毫發。夫定心不能持諸法門。是爲癡定。于諸法門。未免差誤。仍是亂心。今也。得無差誤。非離癡亂行而何。

  ○梵語禅那。此雲靜慮。今離癡是慮。離亂是靜。故屬禅度無疑矣。

  則于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此下皆智度也。總一智度。而開之爲五。例如六根本惑。而開見爲五也。開此五種甚深般若。所以融前五度中萬行。皆令成智德矣。今此一行。乃理事無礙智也。菩薩既一切合同種種法門。使同中不能現異。異中不能見同。豈爲融通智哉。夫所謂同者。即出世間平等法也。所謂異者。即世間差別法也。今則同中現異。于平等法中。現差別法。則理不礙事。而真融于俗矣。異相見同。于差別法中。現平等法。則事不礙理。而俗融于真矣。真俗互融。事理雙顯。非善現行而何。

  ○十住獲佛慧心。至此以慧爲行矣。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此第七事事無礙智也。菩薩不但同異互融。擴而充之。則大小相容。一多無礙。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所謂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是也。界入塵而界不小。是小不礙大。塵含界而塵不大。是大不礙小。所謂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此由無著。方能如是。若有一毫執著。安得大小互融耶。故名曰無著行。而智度居二矣。

  ○鍾雲。著即留礙意。無留礙。則無著矣。叁住得無留礙。是境不礙心。此不相留礙。是境不礙境。

  種種現前。鹹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此第八究竟彼岸智也。同中現異。異中現同。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則種種現前矣。夫此種種變現。全屬般若。皆是法界無障礙智融之。所以皆達彼岸。莫非第一波羅蜜多。六度中。唯般若最爲尊重。故名曰尊重行。而智度居叁矣。

  ○前五度。若無般若。皆墮事相。惟招果報。不達涅槃。今五度萬行。皆借智慧。所以行行皆到彼岸。誠不易得。故華嚴名爲難得行也。

  ○先德雲。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正所謂現前鹹是第一波羅蜜多也。

  ○鍾雲。此位攝上七行。前屬世谛。此屬第一義谛。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此第九說法度生智也。如上圓融無礙。德既同于如來。行亦齊于諸佛。是則一言一行。皆合十方諸佛軌則。從其建立究竟利他之教法。隨諸衆生根性。應時說法。皆令歡喜。故名曰善法行。而智度居四矣。

  ○此又攝上八行。前自成。此成就衆生。行坐皆成軌則。依稀天人師矣。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爲。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此第十不違實相智也。總前二種無礙自利利他諸行。又通前五度。合而言之。一一皆是清淨無漏。初非貪染于凡外欲有無明。一一皆是一真無爲。並非劬勞于權小肯綮修證。所以然者。以從性起修。不妨全修即性。性乃本然。不假權漸修成。所以清淨不屬諸漏。一真不墮有爲也。由無漏。則非離妄修。究竟成真因也。故名真行。由無爲。則非所作行。畢竟有實果也。故名實行。至此。則智度圓成。而所說所行。皆是真實矣。

  ○通論智度所開五行。前二是般若之體。以二法界無障礙智。乃甚深般若故也。次二是般若之用。謂波羅蜜乃趨果自利之用。佛軌則乃說法利他之用故也。末一。攝前體用。並前五度萬行。總以銷歸自性。會性歸元也。

  ○此又攝前九行。前方便。此真實也。從叁漸次以來。俱是無漏。至此。始得清淨耳。

  ○十行竟。

  ○此下回向十位也。准華嚴經。回向。即是發願。良以有行無願。行必茫然。有願無行。願唯虛設。故行願兼資。方入如來大涅槃海矣。此回向法。不過叁處。謂回向衆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也。

  ○上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須濟以悲願。處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圓融。智悲不二。是名十回向。亦名十願也。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衆生。滅除度相。回無爲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此第一離相回向與次位皆是回向衆生也。阿難。是已修十行善男子。從初行以至第八。現塵現界。神通已極。無少歉缺。至第九行。成佛軌則。即成佛事已。至第十行。…

《楞嚴說通卷八(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