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圆。蓥彻十方世界。由前佛理全现。则佛慧在我矣。至此。则成就慧身。干有其慧。名干慧地焉。何以谓之干慧也。彼如来法流之水。源泉混混。时出不穷。今现业初违。欲爱最细习气。初得干枯。而根本无明全在。未与如来法流之水相接。无水以润之。故曰干有其慧。若一入初住。分断无明。分证真理。前与如来法流水接矣。所谓干慧者如此。
○钟云。慧性圆明中。已具金刚之体。如极坚极利之舟。载物济物。无所不可。但流浅岸束。不能如意自在。发真如体相之用。故曰干有其慧。然用虽有待。而体已无亏。入信以后。水生舟动。渐入渐活。渐活渐广。渐广渐深。渐深渐忘。渐忘渐近。渐近渐到。故有入流之舟。有中流之舟。有到岸之舟。有倒驾之舟。虽因果相应。始终不离干慧。至圆满菩提。入庄严海。则干慧不足以名之矣。
○此下十信位也。孤山以为初住开出十心。盖为圆家住前不取证。故不立位。而以前三渐次。总摄十信。正脉从之。似矣。然经文于四加行前。既曰。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于后总结。又曰。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若十信果在三渐次中。如来不应明列其位。备详其数矣。若谓圆家住前不取证。即住后亦何尝取证乎。今准经文。并准璎珞经。依旧开列十位。特圆家信位。虽与诸经十信名同。而义实迥别耳。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此明初信即信根也。行人既有此干慧心矣。即以此心。中于法流之中。不受枝岐。无诸委曲。而一顺流入焉。向后与如来逆流相际。从此始也。既中中流入。于是六根互用之圆。情器双超之妙。开舒敷畅。如华始开矣。此之妙圆。非同前位似妙似圆。乃真妙真圆也。乘此心开。益加增进。使真妙者。益进于妙。真圆者。益进于圆。是谓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如华正开矣。由是妙信常住。亲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非同比量之信也。但觉圣凡见息。因果情忘。凡我想。法想。及非法想。俱时荡尽。而一切妄想。灭尽无余。惟一圆通中道。是纯是真。余者皆杂皆妄。确然信得及。名信心住焉。
○此位准解结。当先得人空。除第六第五结。准圆通。当动静不生。准四果。当须陀洹果。断于我执分别。即界内见惑也。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此明二信即念根也。行人至于信位。前真信而非似信。明了而由亲见。根根尘尘。无不交彻。而一切圆通。由一切圆通。故阴不能覆。处不能局。界不能隔。三俱无碍。因此遂能远忆过去无数劫舍身。与未来无数劫受身。乃至业力所薰。随眠习气。如毕陵之慢。身子之嗔等类。微细习彰。皆现在前。是人皆能冥记。毫无遗失。惟念无遗。故名念心住焉。
○按别教二信。圆通尚远。今斯位即云一切圆通。故知齐于彼之二住也。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此明三信即进根也。行人既得信心住。则妙圆者。纯是一真。真久而精。精极发化。盖由精故化。至化益精也。行人既得念心住。而忆念无始习气。则无始习气。镕尽无余。皆成智慧。而通一精明。由是本此真精真明。而进趣于真净之地。精明即菩提体。如如智也。真净即涅槃体。如如理也。以如如智。契如如理。不谓之精进心而何。
○此位受阴尽。而齐于小之二果也。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此明四信即慧根也。前干慧地。曰执心虚明。犹有执在。至此心精现前。则其执浑融成化矣。又曰纯是智慧。犹带是在。至此纯以智慧。则日用在在皆慧。并忘其是矣。以。用也。谓识其宝而能用之也。识其宝而能用。不谓之慧心住而何。
○前干慧云纯是智慧。盖断惑之慧。如夜向晓。此云纯以智慧。盖证真之慧。如晓出日。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此明五信即定根也前位以见心朗彻。故智慧纯明。而此智明。若无定力以执持之。则妄念起。而偏局不遍。正念失。而间断不常。所谓无寂之照。如风中灯也。今焉执持智明。则寂湛者周遍。寂妙者常凝。皆大定之相。不谓之定心住而何。
○此位想阴尽。而欲界九品思惑已断。齐于小之三果也。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此明六信即进力也。上属五根。自此以下。属五力。如果木结根既久。有不可拔之力用也。行人既得定心住已。于是从定发慧。而定光发明。又不住于明。而明性深入。若磨镜者。愈磨愈明。而明明不已。有进无退。盖定慧偏枯。多遭退失。今定以发慧。心不动而理毕现。慧以入定。鉴既彻而心常凝。定慧互资。交发无尽。不谓之不退心而何。
○前精进。犹属有心。如马着鞭。此不退。是无心如顺风张帆。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此明七信即定力也。前虽不退。而勤勇无间。尚涉功夫。至此虽精进而不见有勤劳之相。故曰安然。持心至于安然。则优游坦荡。永保无虞矣。然所保持者何物。即诸佛法身命脉也。由我保持法身命脉而不失。自然得与诸佛气分。相交相接。通同吻合。内护心法。外护佛法。而名护法心焉。
○此位准解结。当除第四结。准圆通。当闻所闻尽。准四果。当阿罗汉果。断于我执俱生。即上二界各九品思惑也。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此明八信即慧力也。由前定力所持觉体。曰觉明保持。至此发为妙力。即以己之妙力。回他佛之慈光。向自己心佛。朗然安住。犹如两镜对照。影中含影。重重相入。传耀无尽。所谓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也。以其回他佛而向心佛。故名回向心焉。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此明九信即信力也。以奉戒依于笃信。故前位心光密回。自心与佛光吻合。即获自性天真。常凝不动之佛体。与无上妙净之大寂灭海。常凝属心。妙净属境。得佛此理。心境一如。从此安住无为。毫发不漏落于有为之境。而得无遗失。以不犯遗失之过。故名戒心住焉。
○此位准解结。当空性圆明。除第三结。准圆通。当觉所觉空。为断法执分别。即界外见惑也。
○常凝。即常住真心。常凝妙净。总是无为之相。诸佛之戒心也。一念有为遗失。即是破戒。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如愿。名愿心住。
此明十信即念力也。前位住戒。尚局不动之体。至此渐发自在之用。无求不达。无适不可。能游十方国土。而随愿往生。名愿心住焉。
○此位准解结。当成法解脱。除第二结。准圆通。当空所空灭。为断法执俱生。即界外思惑也。
○十信位竟。
○钟云。修行之初。必枯绝爱欲。使心性虚明。然后能入妙圆真性。真性明圆。细习乃现。因现遂化。使纯智无习。又持之以定。使寂湛发光。深入明性。护持不失。斯则回佛慈光。护佛净戒。而涉尘不染。所去随愿。十信之序也。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即上十信心也)心精发挥。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孤山因此一句。遂判十信为此位开出。然于五十五位等终说不去。故难从矣)名发心住。
此下明十住也。住有二义。一坚固常住意。一生住佛家意。据后文。专重生住佛家也。阿难。是修圆通善男子。以真方便。发前十种信心。中间不容一毫杂染。其心精矣。既精而心光显现。五根五力。皆悉具足。而一心即十心。十心即一心。涉入重重。本无二体。于是摄十用而圆成一心。由此一心。而结心始解。万行具足。故名发心住焉。
○此位准解结。当解脱法已。俱空不生。除第一结。准圆通。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所谓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者。即入此发心住也。行人入住之后。别无功夫。虽后位历然。如飞鸟上山。但见山之层级分明。而初不劳于登蹑也。
○贺云。妙圆真心。非一非十。约用差别。故有十相。若十相不显。不名发心。十相不融。亦不名发心也。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由前发心住已。心为能发明之智。理为所发明之境。智契于理。如净琉璃。内现精金。即以前十用所成初住之心。为根基之地。始堪践履。从此步步脚踏实地。于一切时。一切处。练治心地。自然生出一切善法。增长大悲。故名治地住焉。
○前位如中阴揽先业而初成阴体。此如中阴乘彼业力。结为境界。妄成依止处也。虽云脚踏实地。然圆家之言。不足执也。
○贺云。观治地二字。则此位与十地相应矣。十地不过圆满此位耳。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由前治地住已。心即智也。即始觉也。地即理也。即本觉也。心与地互相涉知。同一觉体。故俱得明了。见之既明。行之必到。如此而游履十方。任运纵横。得无拘碍。所谓百华林里过。片叶不沾身。故名修行住焉。
○此如中阴见远如在目前。所去疾速。山壁不碍也。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由修行住已。依理起行。行不越理。本始同一正觉。故曰行与佛同。其行如此。则为如来肩所担荷。则为如来衣之所覆。受佛气分。前云气分交接。犹二也。此云受佛气分。则合为一矣。夫权智如父。实智如母。今任运相合。如中阴身。自求父母。不通而通。不入而入。斯则秉佛遗体。初托圣胎。正如太子处胎。贵压群臣。名生贵住焉。
○此当中阴与父母业同。会合一处也。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曰生贵住。则既游道胎矣。揽佛权实二智。而凝结圣胎。…
《楞严说通卷八(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