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说通卷九
巴县了庵居士刘道开纂述
成都昭觉沙门方 示鉴定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此下明色界四禅十八天而此先明初禅第一天也。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凡迷冥修。各各自谓真正修心。然而不假禅那。无首楞严定。无有智慧。无金刚慧。但以有漏静虑为因心。制彼淫习。而执身不淫。或行或坐。于一切时。想念俱无。爱染不生。夫六欲纵强忘情。不免身犯。此身全远。梵行方成。由彼身心俱洁。下无卜居。故临终时。应念而生梵世。为梵民。如是一类。名梵众天。而较之欲界秽浊。又高出一层矣。
○通后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谓已离欲染也。通号四禅。为已离散动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禅定感生。然特有漏禅观。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欲界道也。问。前天亦间有禅定。而此界方名禅者何故。答。以前结云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以上。绝无女人。心迹俱离。无所交接。兼无食眠。三欲俱忘。稍觉饥倦。即入禅定。出定则饱满精明。是但以禅悦为食为息。而稍离粗重身心也。又此天独显戒德。而未彰定慧。后二天略显定慧。至文自见也。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此明初禅第二天此天戒与定共也。夫前天欲习虽除。心相未至显现。此则离欲清净。心相现发著明。于诸梵行戒品。爱乐而悦豫。随顺而轻安。此即与定共之相也。是人临终。宿习不妄。应念而行梵德。不但清净身心。亦且弘扬德化。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而能匡弼梵王矣。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此明初禅第三天此天戒与慧俱也。夫初天由执身而摄心。次天由心现而行德。此则双摄身心得一如无二之妙。满足分量之圆。于是行住坐卧皆妙圆。而威仪不缺。以此清净禁戒。而又加以明悟。从定戒中。发生智慧。此即与慧俱之相也。由其慧胜前天。堪为梵主。是人临终。应念而生梵天。统摄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为大梵天。其德皆足以长人矣。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此统结三天名初禅也。阿难。此三天者。皆胜欲界诸趣。同名胜流。已离欲界八苦。故苦恼不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去首楞严大定甚远。然彼戒心清净。漏虽未伏。亦自遏抑不动。初得禅定。无有刹那杂念间入。故统而名之曰初禅焉。
○禅有四类。一有漏禅。即今四禅也。二无漏禅。谓九想八背等也。三亦有漏亦无漏禅。谓六妙通明等也。四非有漏非无漏禅。即今经首楞严大定也。以上三天。疑非竖分。夫天民天臣天王。各居一层。何成一统。且臣民若许众多。而天王满天。独居一层。彼此皆王。何所使令。或是以德之优劣相较。堪为民。为辅。为王耳。故列为三者。非一天尽臣民而无王。一天尽王而无臣民也。又初之二天。寻伺皆有。第三天无寻有伺。由内有寻伺。故外感火灾。而火灾坏初禅也。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此二禅初天也。阿难。其次二禅。即此大梵天统摄梵人者。而能圆满梵行。至于澄心不动。则寂湛之极。而生光明。但光明尚劣。未极其量。如是一类。又升梵天一层。名少光天。所谓泰宇定而天光发。但非周遍湛寂之比耳。
○此天疑从彼天中修来。盖蹑前行而但加圆满。则升此天矣。问。此与菩萨寂照何殊。答。人法二执。毫发未动。但以离欲得定。定深生照而已。此其别也。又前有觉观粗动。发生三识。今内净一心。已无觉观。惟缘内尘。不同初禅有三识也。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此二禅第二天也。从前少光。更发多光。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成琉璃色。此虽已极其量。犹未成音。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然非如净琉璃内含宝月之比也。
○按此天虽不能映诸大千。而于本界。亦覆小千。当满一千个四天下十方界也。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此二禅第三天也。夫光光相然。则成圆光矣。由是吸揽保持此圆光。即以光明代其言音。而成就教体。于以阐扬梵教。发清净化。随机开示。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谓其不假言诠而以光为音也。
○按此天已无寻伺。故无语言。而但用光明作佛事。然亦非尽无语言也。如世间纸墨文字。虽代言教。岂尽废其言语哉。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悬不安也。或作愁字之误)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此总结三天名二禅也。阿难此三胜流。当定生时。与喜俱发。以有定喜。灭世间忧愁。故忧悬不能逼。虽非正修三摩。去楞严大定尚远。然而清净心中。已伏粗漏。较初禅之漏心不动而未能伏者。已进一筹。故统而名之曰二禅焉。
○地持论。目第二禅名喜俱禅。此三天总名定生喜乐地。忧悬与苦恼不同。苦恼乃粗重。切于身心。忧悬轻细。但涉于念虑而已。粗漏已伏者。谓以定力伏前五识。由伏前五。故无寻伺。未伏第六。故有喜乐。内有喜水扰动。故外感水灾。而水灾坏二禅也。前三天以戒胜。此三天以定胜也。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此三禅第一天也。阿难。由前天人。既以圆光而为教体矣。披光即披音也。披音。则妙理自露。然有喜心。分别乱动。能障定乐。此天能依此妙理。发成精行。而通寂灭乐。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恬泊寂静。故名寂灭。由伏第六识。故相似二乘之寂灭。非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之比也。如是一类。名少净天。定乐才通。净空初显。故名少净也。
○能通而已。尚未能成。以犹劣故。名少净焉。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此三禅第二天也。由伏六识。而似得人空。故净空现前。前但得净。此更发空。渐以虚豁。至无边际。且前通寂灭。但乐内心。此则身心内外。皆得轻安。积中发外。廓然广大。则寂灭已成。净空无量。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而升少净一层矣。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此三禅第三天也。前天净乐。止在身心。未名为遍。此则合世界身心。触处无非妙乐。是谓一切圆净。既世界身心圆净。岂非净德成就乎。然虽净德成就。原非可托可归之地。此天人便认此为终身托宿之地。而胜托现前。认此为清净极乐之乡。而归寂灭乐。将谓安身立命。唯此已而。由前未融世界。虽净而不遍。今并融之。故如是一类。名遍净天。又升无量净一层矣。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此总结三天名三禅也。阿难。此三胜流。随顺净乐。至无量周遍。其为随顺也大矣。且初二禅心有喜受。故多散动。不得身亲受乐。今则喜受既除。身心安稳。自在受用。无量妙乐。此虽非正得真三摩地乎。而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夫喜者动心所发也。乐者静心所融也。若在飞动心。纵乐而仍是喜支也。若在安稳心。纵喜而仍是乐支也。今欢喜而出于安稳。是谓离喜之喜。妙乐之乐。离喜妙乐。故统而名之曰三禅焉。
○地持论目第三禅为乐俱禅。此三天总名离喜妙乐地。盖前二禅虽有乐支。为喜支所障。今灭喜纯乐。故得其名也。又此三天已伏意识。虽无喜受。尚有出入息扰乱。故外感风灾。而风灾坏三禅也。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此下明四禅九天而此明第一天也。然天虽有九。而四禅报境。但有三天。第四无想。乃广果别开。是外道报境。此四之上五不还天。乃圣贤别修静虑。与凡夫不同也。阿难。复次三禅天人。初苦禅恼离。二禅忧悬尽。皆能不逼身心。苦因已尽。第三禅则无苦有乐。然而乐亦不当受之也。盖乐非常住。久必坏生。坏即成苦矣。此天既已离苦。亦不受乐。将苦乐二心。一时顿舍。乐既不受。坏亦不生。苦坏双超。故粗重相灭。一切下地灾患已断。而清净福性。油然发生。由舍生福。名福生天焉。可见不能舍乐。则坏生矣。苟能舍乐。则福生矣。舍不舍之间。此天之别于前天也。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此四禅第二天也。前天初专于舍。未免偏空。此既纯熟。渐不碍有。是谓舍心圆融。前以舍乐为清净。此则乐受既空。复不碍有。是谓胜解清净。以胜净生胜福。故福无遮限。有所愿求。无不如意。得妙随顺。直穷于未来际焉。然虽受报无穷。亦非真得常住。如是一类。名福爱天。谓诸天之福。惟此天为最可爱也。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
此明四禅第三天而先别其有二路也。阿难。从是福爱天而升焉。有两条岐路。一直往而趣广果。一迂僻而趣无想。心念行业。各自不同。学者可弗辨耶。
○贺云。二岐路者。一精进。一断灭也。不取苦乐。亦不厌苦乐。但以四无量心。薰修福德。证广大果。名广果天。若以苦乐为可厌。而执著舍心。精研不断。所谓苦乐心灭。厌舍心生。全是生灭之因矣。从此穷极舍道。获受灰心之果。彼自以为不生不灭。岂知生灭之因。必不能发明无生灭之性乎。初生此天。未全无想。经半劫始无。后半劫复生矣…
《楞严说通卷九(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