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有为功用。习气不除。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此结答问词而戒勖真修也。阿难。汝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乎。自我言之。造业则私造也。受报则同分也。既曰同分。非无定处矣。然此定处从何所来。元是自妄之所招感。既所生是妄。实无有因。故不可究其起处也。然则汝今勉而修行。欲得菩提者。当遵何道乎。夫三恶三善。总皆是业。而由不达此三为系缚之本。障智之端。故又名三惑。汝之修行。须要除此三惑。不但只除有三。而无三亦除之。何以故。以三惑不可不尽也。若但除世恶。而不除世善。则对待不尽。纵得神通。如天仙之类。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伏现行而不除种子。习气不灭。遇缘复起。而终落魔道矣。既落魔道。虽有明眼人。欲其除妄。彼且自谓得无上道。而倍加虚伪。乘通造业。违远圆通。背涅槃城。枉费功力。翻成恶因。如来说为可怜悯者。且汝初问佛体真实。云何复有诸趣。得非以诸趣之有。归咎菩提乎。今而知种种诸妄。皆汝自造。则非菩提之咎也明矣。菩提无咎。佛体安咎哉。信乎。三业之不可不断。三惑之不可不除也。若使末世。劝人离此三种者。此人即为佛说。若赞此三种以为无碍者。即魔王说。其尚著眼辨识。无使群言乱圣。鱼目混珠可也。呜呼。三摩之妙如此。而不肯勉力。七趣之苦如彼。而不思厌离。众生。众生。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劝离七趣竟。
第二大科无始生死流转根本竟。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无学四阴已破。但余第五识阴。其天魔鬼神等粗外魔境皆已不至。故此全谈五阴魔曲为有学。是以特举也)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此下详辨魔境也。当机但知请定。而定中所发微细魔境。非其智力所及。故无问。佛既开导大定。而魔军胜败。实大定成坏所关。利害非细。故动深慈。将罢复留。不待问而自说也。即时如来说法已毕。将罢法座矣。犹有不尽真慈。故揽几于床。回山再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向大。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指示反闻一门矣。然汝犹未识修奢摩等性修二定者。中有许多微细魔事。此等魔境。不知不觉。忽尔现前。皆能契合人心。使汝不能识其为邪为正。若汝胸中。有一毫邪心。未曾洗尽。彼则乘此一毫之隙。便能勾汝落于邪见矣。何谓诸魔。或汝阴魔。如色阴中十种。方是初心自现。尚无外魔。受阴中十种。虽已召外魔。犹且潜入身中。而魔未现身也。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则想阴中十种也。正当魔现之时。全要办得一副辨龙蛇眼。方不为彼所惑。若道眼不明。为彼身转。则认贼为子。立使家宝尽劫矣。或自认为圣。或认魔为圣。皆认贼为子也。又有行阴所发十种心魔。识阴所发十种见魔。皆无外境。但是自心邪见。得少为为足。试举一以例之。如第四禅无闻比丘。但修无想为极则事。自谓成无上道。及天报已毕。衰相现前。想心复生。不知自己本非证圣。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而佛言不受后有者为妄。以谤法故。遂堕地狱。其毒如此。可不畏哉。汝等回心趣大菩提。岂可不知其利害耶。故我为汝仔细分别。非草草也。于是阿难起立恭敬。并其会中。有学诸人。欢喜顶礼。而复听如来之慈诲焉。
○世尊一往指示真修行路。而阿难等尚未亲历。不知途中艰阻。世尊是过来人。险阻艰虞。历历自试。故将罢座。而回身复留。一一指明途中所遇。令其自识。预备不虞。如爱子远行。慈母于临行时。嘱付途中利害。教其万分保重。如来不尽之慈意。亦如是也。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世界。悉皆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此言动魔之由也。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知魔之所由来而恼汝乎。汝等当知。世界众生本觉心体妙明圆者。原与诸佛无二无别。谓众生即佛可也。谓佛即众生可也。良由妄想一动。遂迷此觉圆之理。而成过咎。于是业相为痴。转相为爱。二种无明。瞥尔发生。既一生已。则觉体遍迷。迷成空性。所谓晦昧为空也。既将全法界俱迷为顽空。于是化迷不息。遂生世界。所谓依空立世界也。是则十方有漏微尘国土。皆是迷顽妄想之所安立。妄想。总体也。即根本无明也。迷则能生有情见分。顽则能生无情相分。故皆彼立也。当知虚空之生汝心内也。不过如片云之点太清耳。况诸世界之在虚空者耶。可见其虚幻微茫。易以销殒矣。且举世之人。尽皆发妄不息。循声逐色。未有一人发真者。若汝等众中。有一人焉。住大定。入圆通。真显妄破。而发真归元乎。将见此十方虚空。应时粉碎。皆悉销殒。何况虚空中所有之国土。而不振荡分裂者耶。盖内动外感。凡事皆然。又何疑于大定也。
○问。自古至今。发真不少。何故世界宛然如故。答。世界元是众生共业所感。一人发真。一人之世界销殒。若举世界人发真。则举世界皆销殒矣。然而安得有此。此世界所以宛然如故也。
○道开曰。此方圣人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西方圣人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世界皆悉销殒。乃孔子大圣。何尝位育春秋。释迦成佛。亦未销殒世界。固知存其理者。不必著其事也。
○贺云。众生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一人发真。众复感结。暂虽震动。旋复凝结耳。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即无想天也)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河精海精之类)陆(山林土地之类)飞腾。(大力鬼王飞行夜叉之类)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惟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此言动魔致恼也。夫一人发真。而十方销殒。国土振裂。魔宫其先受之矣。汝辈修禅。于行住坐卧中。严饬三摩。或反闻。或休歇。不昧不断。毫无渗漏。正当发真时。与诸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气味相投。心精通吻。混合为一。故当处湛然。清净不动。汝不动。而魔动矣。于是上自天魔。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而崩裂。大地无故而振坼。于是魔王之在水居陆居。及空居飞腾者。无不惊怖。惟下界凡夫。瞢然不觉。见大地动摇。或讹言阴阳失度。或谬传神鳌动目。而无惊恐耳。夫彼惊慑之魔王等非他。皆得五种神通。而但未证乎漏尽一通者也。五通既具。必知是汝定力所为。况皆恋此尘劳。必获所居之处。如何甘心。令汝摧裂其处乎。既不令汝摧裂。故决定不容。于汝入三昧时。彼众同来恼乱。意欲乱其禅定。彼始得安居也。魔来之故如此。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此言御魔之方悟则无咎迷则受邪也。然虽如此。行人不必惧也。彼诸魔者。虽有大力而发大怒。终是尘劳中物。岂若汝为妙觉中人。湛然空廓。周遍十方乎。纵欲加害于汝。如风吹光。如刀断水。终不能令光水之有动损也。不但不能加害。而汝反能化彼。汝喻如沸汤也。彼喻如坚冰也。沸汤若近坚冰。则暖气逼而冰自销殒矣。吾何畏彼哉。且彼虽恃其五通神力。而实劳扰无停。暂留不住。但为其客耳。所以成就其破乱禅定者。不在于客。悉由汝心中五阴之主人。若使主人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客则乘间而入。为恼为乱。若使主人当处禅那。惺惺了了。不受颟顸。则彼魔事虽强。无由动汝。其奈汝何。譬如贼劫主人。若主人深居不动。贼乃莫测。愈近愈恐。俗云强贼怕弱主是也。若主人自守不定。惊慌出走。鲜不为贼所执矣。夫其无奈汝何者。非汝力能胜彼也。良由明能破暗耳。盖汝住禅定。阴气已销。已入大光明藏。彼则咸受幽气。住于昏沉冥漠之乡。以暗近明。正如枭之入昼。罗刹之向阳。自然销殒丧魄而去。安能久留。扰乱汝之禅定耶。信乎。惟觉悟者为无惑也。反是而若不明悟。则必被阴所迷。于彼虚幻境界。欣怖憎爱。亡失照理。不惟不能化彼。而反堕彼类。汝阿难如是。必为魔子。而成就魔人矣。即如摩登伽。其人殊眇劣也。纵能咒汝。祗破一戒。其害尚小也。且汝心犹清净。未至沦溺也。若此等魔王。岂登伽之比哉。汝为魔子。而成就魔人。彼乃隳汝之宝觉全身。坏尽道果。入无间狱。喻如宰臣之家。忽遭天王籍没。则不但失官罢职。而身且不免于形戮。展转飘零。无可哀救矣。魔害如此。可不警惧而慎察哉。
○此下详分五魔境相也。上科知动魔由于定切。则于…
《楞严说通卷九(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