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九(刘道开)▪P3

  ..续本文上一页得矣。若在前舍心。舍厌成就者。觉有身为质碍。而不自在。即修空观。而灭身归无。是谓销碍入空。盖厌色身如牢狱而必欲出离。以其厌色依空。故报生空处。名空处定焉。夫不悟性色真空。而勤劬于销碍。岂知舍有而归无。何异逃峰而赴壑乎。

  ○长水曰。舍心有二。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惑入空。即乐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广果。用有漏道。伏惑入空。即凡夫外道也。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此无色界第二天也。前天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此天无碍之无亦灭。则不依于空。其中惟留第八阿赖耶识全分俱在。及第七末那识半分微细。良以色空若在。全分末那俱在。今色空既尽。故惟半分末那入微细也。以其厌空依识。故报生识处。名识处定焉。在彼固自以为离色离空。即性真也。而岂知迷实同于无想乎。

  ○问。末那赖耶。罗汉未了。凡外那含。何以知之。答。此自佛眼了见。与之作名。非许彼知也。法华云。众生住于种种诸地。惟有如来如实知之是也。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此无色第三天也。前天空色既亡。惟留识在。此天厌患于识。凭深定力。二识现行。俱伏不行。识心都灭。但见十方世界。寂然迥无。不复前进。所谓杳杳冥冥之处。昏昏默默之乡。外道执为冥谛。老庄呼为混成。皆在于此。以其厌识归无。故报生无所有处。名无所有处定焉。只是前天更进深定。能所缘息。暂名都灭。岂同罗汉现行种子俱断之谓乎。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此无色第四天也。前天方亡识心现行。未亡识性种子。故识性坚确。不曾动摇。此天强凭灭定之力。穷之欲尽。研之欲透。然而决不可尽也。于无尽中。强以发宣。必欲尽其识性而后已。于是二识如残灯然。半灭半明。良以灭定所逼。故如存不存。似灯半灭也。种体莫动。故若尽非尽。似灯半明也。由其如存不存也。则非有想矣。由其若尽非尽也。则非无想矣。如是一类。报生非想非非想处。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焉。行人至此。可谓极矣。岂知依然未出三界乎。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总明圣凡出坠之地也。此等天人。初天穷色而归空。次天穷空而归识。三天穷识心以归无。四天穷识性以归尽。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皆空。故总名穷空。如此穷空。岂惟不达圆顿性色真空之旨。即人法二空之理皆所不了。而妄欲起心销之。空之。灭之。尽之。岂知终不能销空灭尽也。故自五不还天。穷空而入此天者。其根本尚正。名不回心钝根阿罗汉。与前回心大阿罗汉相反。俟其八万劫满。断尽思惑。而亦出三界矣。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而入此天者。其根本原邪。以彼迷有漏天。作无为解。故八万劫后。受报已满。无所归托。仍入轮转矣。可不畏哉。

  ○问。前于色顶。已判思惑断尽。不审斯人在四空中。何所修断。答。前约利根。钝岂能同。钝根在五天时。前四断惑。同于利根。至第五天。不回欣厌之心。但加功销碍。求生四空。后半之惑。期于彼天断之。四空四地。每地九品。故至非想。劫满方尽也。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此段经文。错简在后。今正而前之)。

  此总结无色也。阿难。是四空天。前二天全无身境。是身灭尽。后二天伏识现行。是心灭尽。身心俱灭。故定性现前。在定时。有定果色。随化依正。自在受用。非若欲色二界。业报所感根身器界。皆业果色也。始从空处。终至非想。统名无色界焉。而三界备矣。

  ○结名无色者。但凭定力。二十万劫。暂无依正。非真蕴空。永绝业果也。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此段错简在前。今正而后之)。

  此通结三界天人天主凡圣各别也。阿难。从四王天。以逮非想。是诸天上。有臣有民。则天人也。有君有主。则天王也。是各各天人。都是凡夫。因中修十善八定。而以六欲四禅酬之。酬答既尽。又入轮回。所谓势力尽而箭还坠也。若彼诸天之天王。则是菩萨寄位进修。不落轮回。如华严初地为阎浮王。二地为轮王。三地为忉利天王。四地为夜摩天王。乃至十地。为摩醯首罗天王是也。

  ○问。上界无恶。何亦有直堕三涂者。答。藏识杂种。远劫不忘。次第而熟。不能逾越。故天福报终。随彼熟种。任运而堕。此如来所以苦劝念佛。而求横出也。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迦罗。各从其类(补特迦罗。此云数取趣。即中有身也)。

  此总结三界皆妄也。合而言之。此三界二十八天。皆由不能了达本有妙觉明心。从迷积迷。妄生三界。中间天人。业报既尽。不免又随七趣沉溺。数数受生。取于诸趣。补特迦罗。各从其类。不得休息。若能了妙觉明心。则三界尽空。七趣皆灭。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又安有积妄沉溺之苦哉。

  ○诸天趣竟。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浑标三界。其实但居欲界耳)复有四种阿修罗类。(阿修罗。此云非天。以其多嗔有天福而无天行故。亦云无端正。以夫丑而妇美。故亦云无酒。以嗔无和气酿酒不成故)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鬼道是前因言彼原从鬼趣发心护持经咒禅戒。以此法力。乘神通而入空界。与三夜叉天为邻。卵生飞空因果类鬼。故入鬼摄也)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天中是其前身。彼在天中。或有损德。或天福已尽俱同贬坠。居邻日月。生从胎出。故人趣所摄也)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四种之中。此为最胜。故称王。以别执持世界者。驱役鬼神兴灾作福也。力洞无畏者。力量广大。通贯人天。无所恐怖也。既能司祸福。但其专权不及诸天。故每怒而争之。经称化身十六万八千由旬。手撼须弥。诸天震恐。帝释四天。常与战斗。今言梵王亦争者。或帝释不胜。则梵王以下俱助力也。化生福力。俱等于天。故天趣摄也)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但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须弥入水八万四千由旬。修罗分四级而居。即此类也。以居水底是湿生类。以下劣故。是畜生摄。经云。修罗。衣食自然。冠缨服饰。纯以七宝。鲜洁同天。所餐饮食。随念而生。悉皆百味。惟彼凡所食时。末后一口变为青泥。故不如人也)。

  (○修罗趣竟)。

  (○详明七趣已竟)。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及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此总结虚妄也。阿难。如是地狱等七趣。若精细而研究之。皆是昏沉之惑。发为有为之业。而妄想又惑业之因。故随妄想而受生。亦随妄想而受报。惑业苦三。如恶叉聚。然于业果不缚之妙。空有不堕之圆。惑障不覆之明。不由取舍修证之无作。而同名本心者。在此心中。直如空中之华。全无著落。惟是一概虚妄而已。岂有根蒂头绪之可得哉。

  ○七趣皆病。而此经大定是药。如来所以深明病态者。意在激其速用药也。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须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则又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此因病切药而劝修大定也。上言无根绪矣。而此又指病根者。盖妄虽无体。起固无因。而妄理相应。续非无故。故复指也。阿难。我所谓妙圆明无作本心者。人人皆有。个个不无。无奈此等众生。不识此心。自有而自昧之。如持灯觅吹。衣珠行乞。所以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欲界固不净也。即色界无色界。自谓已净。而尚有随眠。亦非真净也。揆厥所由。岂无其故哉。彼杀盗淫。所谓三恶也。众生随顺三恶。习矣不知。其下坠三涂。无足怪者。及稍有根器之人。反此三种恶道。则又以无杀无盗无淫为贵。而出生三善。庸讵知有之而成三恶。固是鬼伦也。无之而成三善。亦但天趣而已。于是夺有成无。从下升上。夺无成有。从上坠下。倾夺不已。正是轮回之性。而轮回所从起者。岂知不思善。不思恶。乃本来面目。正所谓本心乎。欲识本心。更无别法。惟是克体对机耳根圆通三摩提一门耳。若得妙发此三摩提者。则闻性三德。应时呈现。妙矣。而无七趣系缚也。常矣。而无七趣生灭也。寂矣。而无七趣流转也。盖能反闻。常住此性。则有之三恶。无之三善。二俱远离。曰有无二无。此先得人空。而出三界矣。无是二者之无。亦复销灭。曰无二亦灭。此成法解脱。而越二乘矣。当此之时。尚无不杀不偷不淫。如金屑不留于眼中也。轻病且无。何况重病。而更随杀盗淫事哉。是则欲识本心而免轮回。信非修大定不可矣。

  ○贺云。从上段至此。又归重持戒。作七趣结尾也。上云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已揭出受病元因矣。恐人疑云。天趣持此三戒。何以不免转回。不知此非持戒之过。乃以有漏心持戒之过也。无漏学中。纤尘不立。尚无持戒。何况毁戒。正痛绝三业之语。盖此经始终重戒。岂肯作游移之说也。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

《楞严说通卷九(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