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九(劉道開)▪P3

  ..續本文上一頁得矣。若在前舍心。舍厭成就者。覺有身爲質礙。而不自在。即修空觀。而滅身歸無。是謂銷礙入空。蓋厭色身如牢獄而必欲出離。以其厭色依空。故報生空處。名空處定焉。夫不悟性色真空。而勤劬于銷礙。豈知舍有而歸無。何異逃峰而赴壑乎。

  ○長水曰。舍心有二。若于有頂。用無漏道。斷惑入空。即樂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廣果。用有漏道。伏惑入空。即凡夫外道也。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惟留阿賴耶識全于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爲識處。

  此無色界第二天也。前天諸礙既銷而無。則不依于色。此天無礙之無亦滅。則不依于空。其中惟留第八阿賴耶識全分俱在。及第七末那識半分微細。良以色空若在。全分末那俱在。今色空既盡。故惟半分末那入微細也。以其厭空依識。故報生識處。名識處定焉。在彼固自以爲離色離空。即性真也。而豈知迷實同于無想乎。

  ○問。末那賴耶。羅漢未了。凡外那含。何以知之。答。此自佛眼了見。與之作名。非許彼知也。法華雲。衆生住于種種諸地。惟有如來如實知之是也。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此無色第叁天也。前天空色既亡。惟留識在。此天厭患于識。憑深定力。二識現行。俱伏不行。識心都滅。但見十方世界。寂然迥無。不複前進。所謂杳杳冥冥之處。昏昏默默之鄉。外道執爲冥谛。老莊呼爲混成。皆在于此。以其厭識歸無。故報生無所有處。名無所有處定焉。只是前天更進深定。能所緣息。暫名都滅。豈同羅漢現行種子俱斷之謂乎。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于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爲非想非非想處。

  此無色第四天也。前天方亡識心現行。未亡識性種子。故識性堅確。不曾動搖。此天強憑滅定之力。窮之欲盡。研之欲透。然而決不可盡也。于無盡中。強以發宣。必欲盡其識性而後已。于是二識如殘燈然。半滅半明。良以滅定所逼。故如存不存。似燈半滅也。種體莫動。故若盡非盡。似燈半明也。由其如存不存也。則非有想矣。由其若盡非盡也。則非無想矣。如是一類。報生非想非非想處。名爲非想。非非想處定焉。行人至此。可謂極矣。豈知依然未出叁界乎。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此總明聖凡出墜之地也。此等天人。初天窮色而歸空。次天窮空而歸識。叁天窮識心以歸無。四天窮識性以歸盡。前二窮境。後二窮心。欲令心境皆空。故總名窮空。如此窮空。豈惟不達圓頓性色真空之旨。即人法二空之理皆所不了。而妄欲起心銷之。空之。滅之。盡之。豈知終不能銷空滅盡也。故自五不還天。窮空而入此天者。其根本尚正。名不回心鈍根阿羅漢。與前回心大阿羅漢相反。俟其八萬劫滿。斷盡思惑。而亦出叁界矣。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而入此天者。其根本原邪。以彼迷有漏天。作無爲解。故八萬劫後。受報已滿。無所歸托。仍入輪轉矣。可不畏哉。

  ○問。前于色頂。已判思惑斷盡。不審斯人在四空中。何所修斷。答。前約利根。鈍豈能同。鈍根在五天時。前四斷惑。同于利根。至第五天。不回欣厭之心。但加功銷礙。求生四空。後半之惑。期于彼天斷之。四空四地。每地九品。故至非想。劫滿方盡也。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此段經文。錯簡在後。今正而前之)。

  此總結無色也。阿難。是四空天。前二天全無身境。是身滅盡。後二天伏識現行。是心滅盡。身心俱滅。故定性現前。在定時。有定果色。隨化依正。自在受用。非若欲色二界。業報所感根身器界。皆業果色也。始從空處。終至非想。統名無色界焉。而叁界備矣。

  ○結名無色者。但憑定力。二十萬劫。暫無依正。非真蘊空。永絕業果也。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叁摩地。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此段錯簡在前。今正而後之)。

  此通結叁界天人天主凡聖各別也。阿難。從四王天。以逮非想。是諸天上。有臣有民。則天人也。有君有主。則天王也。是各各天人。都是凡夫。因中修十善八定。而以六欲四禅酬之。酬答既盡。又入輪回。所謂勢力盡而箭還墜也。若彼諸天之天王。則是菩薩寄位進修。不落輪回。如華嚴初地爲閻浮王。二地爲輪王。叁地爲忉利天王。四地爲夜摩天王。乃至十地。爲摩醯首羅天王是也。

  ○問。上界無惡。何亦有直墮叁塗者。答。藏識雜種。遠劫不忘。次第而熟。不能逾越。故天福報終。隨彼熟種。任運而墮。此如來所以苦勸念佛。而求橫出也。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叁界中間妄隨七趣沈溺補特迦羅。各從其類(補特迦羅。此雲數取趣。即中有身也)。

  此總結叁界皆妄也。合而言之。此叁界二十八天。皆由不能了達本有妙覺明心。從迷積迷。妄生叁界。中間天人。業報既盡。不免又隨七趣沈溺。數數受生。取于諸趣。補特迦羅。各從其類。不得休息。若能了妙覺明心。則叁界盡空。七趣皆滅。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又安有積妄沈溺之苦哉。

  ○諸天趣竟。

  複次阿難。是叁界中。(渾標叁界。其實但居欲界耳)複有四種阿修羅類。(阿修羅。此雲非天。以其多嗔有天福而無天行故。亦雲無端正。以夫醜而婦美。故亦雲無酒。以嗔無和氣釀酒不成故)若于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鬼道是前因言彼原從鬼趣發心護持經咒禅戒。以此法力。乘神通而入空界。與叁夜叉天爲鄰。卵生飛空因果類鬼。故入鬼攝也)若于天中。降德貶墜。其所蔔居。鄰于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天中是其前身。彼在天中。或有損德。或天福已盡俱同貶墜。居鄰日月。生從胎出。故人趣所攝也)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四種之中。此爲最勝。故稱王。以別執持世界者。驅役鬼神興災作福也。力洞無畏者。力量廣大。通貫人天。無所恐怖也。既能司禍福。但其專權不及諸天。故每怒而爭之。經稱化身十六萬八千由旬。手撼須彌。諸天震恐。帝釋四天。常與戰鬥。今言梵王亦爭者。或帝釋不勝。則梵王以下俱助力也。化生福力。俱等于天。故天趣攝也)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沈水穴口。但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須彌入水八萬四千由旬。修羅分四級而居。即此類也。以居水底是濕生類。以下劣故。是畜生攝。經雲。修羅。衣食自然。冠纓服飾。純以七寶。鮮潔同天。所餐飲食。隨念而生。悉皆百味。惟彼凡所食時。末後一口變爲青泥。故不如人也)。

  (○修羅趣竟)。

  (○詳明七趣已竟)。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及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諸有爲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于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此總結虛妄也。阿難。如是地獄等七趣。若精細而研究之。皆是昏沈之惑。發爲有爲之業。而妄想又惑業之因。故隨妄想而受生。亦隨妄想而受報。惑業苦叁。如惡叉聚。然于業果不縛之妙。空有不墮之圓。惑障不覆之明。不由取舍修證之無作。而同名本心者。在此心中。直如空中之華。全無著落。惟是一概虛妄而已。豈有根蒂頭緒之可得哉。

  ○七趣皆病。而此經大定是藥。如來所以深明病態者。意在激其速用藥也。

  阿難。此等衆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須殺盜淫故。反此叁種。則又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若得妙發叁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雲何更隨殺盜淫事。

  此因病切藥而勸修大定也。上言無根緒矣。而此又指病根者。蓋妄雖無體。起固無因。而妄理相應。續非無故。故複指也。阿難。我所謂妙圓明無作本心者。人人皆有。個個不無。無奈此等衆生。不識此心。自有而自昧之。如持燈覓吹。衣珠行乞。所以受此輪回。經無量劫。不得真淨。欲界固不淨也。即色界無色界。自謂已淨。而尚有隨眠。亦非真淨也。揆厥所由。豈無其故哉。彼殺盜淫。所謂叁惡也。衆生隨順叁惡。習矣不知。其下墜叁塗。無足怪者。及稍有根器之人。反此叁種惡道。則又以無殺無盜無淫爲貴。而出生叁善。庸讵知有之而成叁惡。固是鬼倫也。無之而成叁善。亦但天趣而已。于是奪有成無。從下升上。奪無成有。從上墜下。傾奪不已。正是輪回之性。而輪回所從起者。豈知不思善。不思惡。乃本來面目。正所謂本心乎。欲識本心。更無別法。惟是克體對機耳根圓通叁摩提一門耳。若得妙發此叁摩提者。則聞性叁德。應時呈現。妙矣。而無七趣系縛也。常矣。而無七趣生滅也。寂矣。而無七趣流轉也。蓋能反聞。常住此性。則有之叁惡。無之叁善。二俱遠離。曰有無二無。此先得人空。而出叁界矣。無是二者之無。亦複銷滅。曰無二亦滅。此成法解脫。而越二乘矣。當此之時。尚無不殺不偷不淫。如金屑不留于眼中也。輕病且無。何況重病。而更隨殺盜淫事哉。是則欲識本心而免輪回。信非修大定不可矣。

  ○賀雲。從上段至此。又歸重持戒。作七趣結尾也。上雲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已揭出受病元因矣。恐人疑雲。天趣持此叁戒。何以不免轉回。不知此非持戒之過。乃以有漏心持戒之過也。無漏學中。纖塵不立。尚無持戒。何況毀戒。正痛絕叁業之語。蓋此經始終重戒。豈肯作遊移之說也。

  阿難。不斷叁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衆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叁惑。不盡叁惑。縱得神通。皆是世…

《楞嚴說通卷九(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