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九(刘道开)▪P2

  ..续本文上一页

  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何谓二岐。一者。若于福爱天中。圆融舍心。所发无量净光。于是光中。但修四无量心。滋长福德。至于增盛圆明。克取修证。以为常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盖福德圆明。则证果广大。色界诸天。所感福报。至此为极。故名广果也。要知四禅报境。惟此三天。第四无想。是福爱之差。及五不还天。乃三果圣人之别寓耳。

  若于舍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生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二者。若于福爱天中。舍乐之心。双厌苦乐者。而精以研之。深搜细索。相续不断。而勤勇无间。圆穷舍道。而必求究竟。不惟乐受舍。而舍乐之心亦舍。以舍定灭除舍心。至于身心灰灭。浑成晦昧。冥然一空。如所谓槁木死灰者。其寿经历五百大劫。若是其长。不知其所谓灰凝者。非真不生灭也。如夹冰鱼。如压石草。其微细生灭流注。何尝止息。盖是人本以生灭为因。错依六识生死根本为本修因。强令灰凝。安能认取识精明元。而发生圆湛不生灭性乎。所以初生此天。习定半劫。始得灭想。此天报尽。至四百九十九劫半后。想心复生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而并广果为二岐矣。

  ○按广果天厌苦乐而增修福慧。此天则厌苦乐而精研舍心。此两天所以分岐也。横列岐路。则亦非竖分矣。问。此无想定。与灭尽定。有何差别。答。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兼灭第七染分。无想但灭六识分别见。而诸邪见。尚未能尽。何况其他。问。身界俱空。与下四空何异。答。出定则有。故不同也。又按三界总有二十八天。二惟凡位。五惟圣位。其余皆是凡圣同居。二凡位者。谓大梵天。妄说能造天物人物。憍慢轻蔑。故圣贤不居。此无想天。惟是外道修无想定者生之。受五百劫无心之报也。五圣位者。即下五那含也。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此总结四天名四禅也。阿难。此四胜流。同修双舍。故世间苦乐二境。所不能动。以其不能动也。而遽谓之不动地焉可乎。夫圣位第八。证真无为。名不动地。斯真不动也。此天虽非此地之比。而有所得心。有为功用。至此已觉纯熟。故统而名之曰四禅焉。盖真不动地者。以其灭六尽七也。有所得心者。但能伏六识也。圣凡疆域。判然不滥矣。

  ○以上禅天。初禅伏鼻舌二识。无段食故。三禅伏前五识。三禅伏意识分别现行。故得妙乐。四禅伏意识分别种子。故得妙舍。总是伏第六分别见惑耳。然则孟子之四十不动。庄生之死生不动。较之禅天不动。已隔天渊。况如来真三摩地不动之体。便欲窃而拟之哉。

  ○地持论。目四禅为舍俱禅。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此明五不还天寄居广果之由也。阿难。此广果天中。复有五不还天。为三果圣人所居。盖三果阿那含。于下界五趣杂居地中九品思惑。俱已断尽。故苦忘而欲界无卜居。复将断上三地各九品。故乐忘而色界三地无卜居。惟四禅舍念清净。是其同分。故独于此中。安立居处。住此已断七十二品最细贪嗔痴慢。希成阿罗汉矣。

  ○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谓不复欲界受生也。亦名五净居。习气。即思惑种子。思惑。谓贪嗔痴慢。任运而起微细之惑。非同分别中粗惑也。由彼难除。故分八十一品断之。盖于三界分九地。欲界共一地。色界四禅分四地。无色界四空分四地。地各分九品。共九九八十一也。五不还天。既有胜劣。岂不均断惑之浅深而分居之。是则前四天。似以次而断色界四地之惑。第五天。似断无色界四地之惑也。然五天之所以异于四禅者。五天是圣。四禅是凡。凡夫伏惑而不能断。圣人断惑而不止伏。此其所由分也。五天断惑。虽渐断四地。至其寄居。止在第四禅之广果。以舍俱禅。与舍念清净地。独为同分。而三禅以下。皆非同分也。俱舍论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天。杂修者。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也。静虑者。定慧均等之谓也。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五天既皆从劣向胜。则按品分之。似亦无差也。

  阿难。苦乐两亡。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此明五不还天第一天也。阿难。人当苦乐未亡。则厌苦欣乐。交战胸中。心岂不斗。今苦乐两亡。则斗心不交。入于清冷。有何烦燥。如是一类。名无烦天。准五品当在下品。准断惑。应断初禅离生喜乐地中九品思惑也。

  ○贺云。斗心指苦乐交战之心。非谓心与境斗也。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此不还第二天也。念之放。谓之机。念之收。谓之括。此天惟一舍念。或放起。或收止。更无余念杂于其间。是谓机括独行。前虽斗心不交。尚有交地。今并其交地亦复研尽。则心如冰壶。清凉透彻。何热之有。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准五品。当在中品。准断惑。应断二禅定生喜乐地中九品思惑也。

  ○内无能交之心。尚觉外有所交之地。至于机括独行。则往来自由。研穷所交之地。了不可得。此二种天。依希尘既不缘。根无所偶矣。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此不还第三天也。烦热既除。内心澄莹。发天眼通。见量遍十方界。触处皆妙。为妙见圆澄。外焉观境。更无障碍。是无尘象也。内焉观心。更无留滞。是无沉垢也。心境两亡。所见皆善。如是一类。名善见天。准五品。当在上品。准断惑。应断三禅离喜妙乐地中九品思惑也。

  ○尘象。指境界言。沉垢。指烦恼言。至此。依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矣。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此不还第四天也。前天定体圆。而定用未胜。此天即前之精见现前者。而天眼所通。随心成就。惟我陶冶镕铸而无所碍。亦同摩醯首罗。随心造化一切万物。而特不同其贪权妄宰也。如是一类。显具变现之用。名善现天。准五品。当在上胜品。准断惑。应断四禅舍念清净地中九品思惑也。

  ○按此天正与四禅同分。故合前三天。后一天。而卜居广果焉。

  ○陶铸无碍者。镕炼诸惑。不作障碍。能起十四变化自在。如陶人范土。冶人铸器。随心转变也。至此。依稀所谓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矣。所以与彼不同者。彼我法二执俱空。此尚未得我空也。旧注以陶铸为造化万物。不知此帝释天之事。非圣人事也。

  究竟群机。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此不还第五天也。夫前天曰精见。曰妙见。见犹有色也。此则穷色而至于几微。且不但穷色而已。复能穷色性之性。从何处起。则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故入无边际。如是而究。方知色之究竟。故名色究竟天。准五品。当在上极品。准断惑。应断四空四地中三十六品思惑也。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此结示五天惟是圣居也。阿难。此五不还天者。惟三果圣人。得生而居之。虽不离广果一天。而彼诸四禅。即四位天王。亦但钦闻其名。而不知其处。不见其形。天王且然。况天人乎。所以然者。以四禅修有漏凡定。五天修无漏圣定。断惑与伏惑。粗细悬殊。故但仰嘉名。而不知其受用。不见其依正也。其不知不见者。譬如今之世间。凡旷野深山。如天台竹林。峨眉五台。皆是圣道场地。皆有阿罗汉。于中住持。特世间粗人。自不能见耳。五天之寓广果。何异道场之寓世间哉。

  ○细玩五天。未尝竖分五层。似但居广果一天。如圣寄人间。但闻而不见耳。若竖分为五。上下悬绝。自然不见。何必云此。况佛初只言此中。而未言此上。尤可证也。

  ○昔云居膺。结茆三峰。经旬不赴堂。洞山问曰。子近日何不赴堂。曰。每日有天人送供。山曰。我将谓汝是个人。犹作这等见解。汝晚来。膺晚至。山召曰。不思善。不思恶。是甚么。膺回庵。寂然晏坐。天人寻觅。三日不见。乃绝。四王之不见五天。亦犹天人之不见云居也。

  ○唯识谓二禅以上。不分王臣。此言四王者。或推尊上首。略似于王耳。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以还。名为色界。

  此总结色界也。阿难。此十八天者。俱无情欲。故独行无交。尚有色质。故未尽形累。自此色究竟天以还。直至梵众天。同名色界而已矣。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此标圣独出也。复次阿难。由前究竟天。居色之顶。故曰有顶。与无色邻。故曰色边际。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上升。复有二种岐路焉。何谓二岐。由三果人。根有利钝。其根利者。若于舍心。发人空智。思惑尽而空智满。慧光圆通。便可超过无色。横出三界。而直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谓回其欣上厌下之心。而顿出三界。回其舍大取小之心。而速入大乘也。然此等根器。岂可多得哉。足知钝根者。亦由舍心欣上厌下。生无色界。渐断渐证。而竖出三界矣。

  ○此亦顺序而谈。故就便直约色究竟天。其实凡夫广果。外道无想。俱与空邻。俱可上入四天也。

  ○贺云。二岐路者。一即色会空。一厌色入空也。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此下明无色界四天而此第一天也。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以无色界第一天言之。大阿罗汉。不可…

《楞严说通卷九(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