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九(劉道開)▪P2

  ..續本文上一頁

  若于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何謂二岐。一者。若于福愛天中。圓融舍心。所發無量淨光。于是光中。但修四無量心。滋長福德。至于增盛圓明。克取修證。以爲常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蓋福德圓明。則證果廣大。色界諸天。所感福報。至此爲極。故名廣果也。要知四禅報境。惟此叁天。第四無想。是福愛之差。及五不還天。乃叁果聖人之別寓耳。

  若于舍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爲因。不能發生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二者。若于福愛天中。舍樂之心。雙厭苦樂者。而精以研之。深搜細索。相續不斷。而勤勇無間。圓窮舍道。而必求究竟。不惟樂受舍。而舍樂之心亦舍。以舍定滅除舍心。至于身心灰滅。渾成晦昧。冥然一空。如所謂槁木死灰者。其壽經曆五百大劫。若是其長。不知其所謂灰凝者。非真不生滅也。如夾冰魚。如壓石草。其微細生滅流注。何嘗止息。蓋是人本以生滅爲因。錯依六識生死根本爲本修因。強令灰凝。安能認取識精明元。而發生圓湛不生滅性乎。所以初生此天。習定半劫。始得滅想。此天報盡。至四百九十九劫半後。想心複生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而並廣果爲二岐矣。

  ○按廣果天厭苦樂而增修福慧。此天則厭苦樂而精研舍心。此兩天所以分岐也。橫列岐路。則亦非豎分矣。問。此無想定。與滅盡定。有何差別。答。滅盡定。既滅第六識。兼滅第七染分。無想但滅六識分別見。而諸邪見。尚未能盡。何況其他。問。身界俱空。與下四空何異。答。出定則有。故不同也。又按叁界總有二十八天。二惟凡位。五惟聖位。其余皆是凡聖同居。二凡位者。謂大梵天。妄說能造天物人物。憍慢輕蔑。故聖賢不居。此無想天。惟是外道修無想定者生之。受五百劫無心之報也。五聖位者。即下五那含也。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爲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爲四禅。

  此總結四天名四禅也。阿難。此四勝流。同修雙舍。故世間苦樂二境。所不能動。以其不能動也。而遽謂之不動地焉可乎。夫聖位第八。證真無爲。名不動地。斯真不動也。此天雖非此地之比。而有所得心。有爲功用。至此已覺純熟。故統而名之曰四禅焉。蓋真不動地者。以其滅六盡七也。有所得心者。但能伏六識也。聖凡疆域。判然不濫矣。

  ○以上禅天。初禅伏鼻舌二識。無段食故。叁禅伏前五識。叁禅伏意識分別現行。故得妙樂。四禅伏意識分別種子。故得妙舍。總是伏第六分別見惑耳。然則孟子之四十不動。莊生之死生不動。較之禅天不動。已隔天淵。況如來真叁摩地不動之體。便欲竊而擬之哉。

  ○地持論。目四禅爲舍俱禅。

  阿難。此中複有五不還天。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忘。下無蔔居。故于舍心衆同分中。安立居處。

  此明五不還天寄居廣果之由也。阿難。此廣果天中。複有五不還天。爲叁果聖人所居。蓋叁果阿那含。于下界五趣雜居地中九品思惑。俱已斷盡。故苦忘而欲界無蔔居。複將斷上叁地各九品。故樂忘而色界叁地無蔔居。惟四禅舍念清淨。是其同分。故獨于此中。安立居處。住此已斷七十二品最細貪嗔癡慢。希成阿羅漢矣。

  ○梵語阿那含。此雲不還。謂不複欲界受生也。亦名五淨居。習氣。即思惑種子。思惑。謂貪嗔癡慢。任運而起微細之惑。非同分別中粗惑也。由彼難除。故分八十一品斷之。蓋于叁界分九地。欲界共一地。色界四禅分四地。無色界四空分四地。地各分九品。共九九八十一也。五不還天。既有勝劣。豈不均斷惑之淺深而分居之。是則前四天。似以次而斷色界四地之惑。第五天。似斷無色界四地之惑也。然五天之所以異于四禅者。五天是聖。四禅是凡。凡夫伏惑而不能斷。聖人斷惑而不止伏。此其所由分也。五天斷惑。雖漸斷四地。至其寄居。止在第四禅之廣果。以舍俱禅。與舍念清淨地。獨爲同分。而叁禅以下。皆非同分也。俱舍論雲。雜修靜慮。有五品不同。故生五淨居天。雜修者。以有漏無漏間雜而修也。靜慮者。定慧均等之謂也。五品者。下。中。上。上勝。上極也。五天既皆從劣向勝。則按品分之。似亦無差也。

  阿難。苦樂兩亡。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此明五不還天第一天也。阿難。人當苦樂未亡。則厭苦欣樂。交戰胸中。心豈不鬥。今苦樂兩亡。則鬥心不交。入于清冷。有何煩燥。如是一類。名無煩天。准五品當在下品。准斷惑。應斷初禅離生喜樂地中九品思惑也。

  ○賀雲。鬥心指苦樂交戰之心。非謂心與境鬥也。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此不還第二天也。念之放。謂之機。念之收。謂之括。此天惟一舍念。或放起。或收止。更無余念雜于其間。是謂機括獨行。前雖鬥心不交。尚有交地。今並其交地亦複研盡。則心如冰壺。清涼透徹。何熱之有。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准五品。當在中品。准斷惑。應斷二禅定生喜樂地中九品思惑也。

  ○內無能交之心。尚覺外有所交之地。至于機括獨行。則往來自由。研窮所交之地。了不可得。此二種天。依希塵既不緣。根無所偶矣。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沈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此不還第叁天也。煩熱既除。內心澄瑩。發天眼通。見量遍十方界。觸處皆妙。爲妙見圓澄。外焉觀境。更無障礙。是無塵象也。內焉觀心。更無留滯。是無沈垢也。心境兩亡。所見皆善。如是一類。名善見天。准五品。當在上品。准斷惑。應斷叁禅離喜妙樂地中九品思惑也。

  ○塵象。指境界言。沈垢。指煩惱言。至此。依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矣。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此不還第四天也。前天定體圓。而定用未勝。此天即前之精見現前者。而天眼所通。隨心成就。惟我陶冶镕鑄而無所礙。亦同摩醯首羅。隨心造化一切萬物。而特不同其貪權妄宰也。如是一類。顯具變現之用。名善現天。准五品。當在上勝品。准斷惑。應斷四禅舍念清淨地中九品思惑也。

  ○按此天正與四禅同分。故合前叁天。後一天。而蔔居廣果焉。

  ○陶鑄無礙者。镕煉諸惑。不作障礙。能起十四變化自在。如陶人範土。冶人鑄器。隨心轉變也。至此。依稀所謂一切變現。不爲煩惱矣。所以與彼不同者。彼我法二執俱空。此尚未得我空也。舊注以陶鑄爲造化萬物。不知此帝釋天之事。非聖人事也。

  究竟群機。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此不還第五天也。夫前天曰精見。曰妙見。見猶有色也。此則窮色而至于幾微。且不但窮色而已。複能窮色性之性。從何處起。則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故入無邊際。如是而究。方知色之究竟。故名色究竟天。准五品。當在上極品。准斷惑。應斷四空四地中叁十六品思惑也。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禅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此結示五天惟是聖居也。阿難。此五不還天者。惟叁果聖人。得生而居之。雖不離廣果一天。而彼諸四禅。即四位天王。亦但欽聞其名。而不知其處。不見其形。天王且然。況天人乎。所以然者。以四禅修有漏凡定。五天修無漏聖定。斷惑與伏惑。粗細懸殊。故但仰嘉名。而不知其受用。不見其依正也。其不知不見者。譬如今之世間。凡曠野深山。如天臺竹林。峨眉五臺。皆是聖道場地。皆有阿羅漢。于中住持。特世間粗人。自不能見耳。五天之寓廣果。何異道場之寓世間哉。

  ○細玩五天。未嘗豎分五層。似但居廣果一天。如聖寄人間。但聞而不見耳。若豎分爲五。上下懸絕。自然不見。何必雲此。況佛初只言此中。而未言此上。尤可證也。

  ○昔雲居膺。結茆叁峰。經旬不赴堂。洞山問曰。子近日何不赴堂。曰。每日有天人送供。山曰。我將謂汝是個人。猶作這等見解。汝晚來。膺晚至。山召曰。不思善。不思惡。是甚麼。膺回庵。寂然晏坐。天人尋覓。叁日不見。乃絕。四王之不見五天。亦猶天人之不見雲居也。

  ○唯識謂二禅以上。不分王臣。此言四王者。或推尊上首。略似于王耳。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以還。名爲色界。

  此總結色界也。阿難。此十八天者。俱無情欲。故獨行無交。尚有色質。故未盡形累。自此色究竟天以還。直至梵衆天。同名色界而已矣。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複有二種岐路。若于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爲回心大阿羅漢。

  此標聖獨出也。複次阿難。由前究竟天。居色之頂。故曰有頂。與無色鄰。故曰色邊際。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上升。複有二種岐路焉。何謂二岐。由叁果人。根有利鈍。其根利者。若于舍心。發人空智。思惑盡而空智滿。慧光圓通。便可超過無色。橫出叁界。而直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爲回心大阿羅漢。謂回其欣上厭下之心。而頓出叁界。回其舍大取小之心。而速入大乘也。然此等根器。豈可多得哉。足知鈍根者。亦由舍心欣上厭下。生無色界。漸斷漸證。而豎出叁界矣。

  ○此亦順序而談。故就便直約色究竟天。其實凡夫廣果。外道無想。俱與空鄰。俱可上入四天也。

  ○賀雲。二岐路者。一即色會空。一厭色入空也。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爲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爲空處。

  此下明無色界四天而此第一天也。四天皆依偏空修進。初厭色依空。二厭空依識。叁色空識叁都滅。而依識性。四依識性以滅窮研。而不得真滅。是皆有爲增上善果。未出輪回。不成聖道者也。以無色界第一天言之。大阿羅漢。不可…

《楞嚴說通卷九(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