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魔之发端不惊。而预防无患。知成乱由于主迷则于魔之究竟不动。而自守惟坚。然而所现境相多端。不详剖析。未必其不迷也。故今详与分辨之。此虽谈魔。而进修下手之旨存焉。学者不可不尽心也。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坐八角坛等是事道场。反闻专注心不流逸是理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即寂寂也)则诸离念(起信所谓心体离念等虚空界也)一切精明(即惺惺也)动静不移。忆亡如一。(识忽起而为忆。如影现镜中。识忽灭而为忘。如影灭镜内。镜体如故。故曰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散心之人。但对目前现境。惟觉一区光明。曾不知余处皆暗。譬如黑夜对一室灯光而室外无边昏黑也。今一旦不顾目前现境。专注闻中无边法界。此定成就。则现境都失。方觉十方悉皆黑暗。譬如吹灭室灯连室也没了。通天彻地。浑成黑暗。故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笼潭吹灯发明德山。正令入此三昧耳)。
(○又目前朗见山河等境。乃无明幻出。能见所见皆无明所为。以其聚见于眼。开眼则明。合眼则暗。见不脱于根尘。光全居于黑暗。执之为实。何有悟期。如梦中人不知是梦。但见目前明朗谓实明了。全不觉在昏沉黑暗之中。岂有醒时。今入三摩地者。要须顿舍目前幻身幻境。丝毫不缘。努力反闻。当在此中。方觉无边黑暗。即同梦中人。觉知是梦。舍彼梦境。不更复缘。努力求醒。方觉昏沉黑暗覆压迷闷也)精性妙净。(离念自体精而不杂曰精性。迥脱根尘曰妙。双超空有曰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暗室区覆曰区。墙字局滞曰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洞达一界或至小千)无复幽黯。名色阴尽。(如五重衣服。初脱最上一重也)是人则能超越劫浊。(常途劫浊。以人寿百岁时运入劫浊。总统五浊而名恶世。今此自晦昧为空。结暗为色。即入劫浊。无量劫来。长眠黑暗生死之中。然此浊体。全依色阴幽暗为之故。今色阴尽时。晦昧即开而超劫浊也)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坚执固结妄情痴想。于外四大。坚执为身外实有。于内四大。坚执为心所住处。由是固结不解。成此色阴黑暗之体也。十一色俱是色阴。皆属坚固妄想)。
(○观其所由。说者谓惟尽乃能观之似不必然。只是出色阴之由。补上节之略耳)。
此叙色阴始终之相也。阿难当知。我所谓魔。不出色受想行识而已。先以色阴言之。汝坐道场。专注反闻。销落诸念。所谓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也。其念既尽。是名离念。此离念相。犹如虚空。于一切时。惺惺不昧。故曰精明。于是与动静之境无干。而动静不移。与忆忘之识无预。而忆忘如一。此正打成一片时也。当住此离念精明之处。便可入耳根圆照三昧。此之定境。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眼所不见固暗。眼之所见亦暗也。眼之所见固暗。能见之眼亦暗也。此缘色阴所覆。精性妙净之心。未能发光。故目前所见。惟是黑暗。此黑暗相。即是色阴区局性真。如屋宇然。故名色阴区宇。此即色阴未破之相也。若使心光发泄。障碍皆通。即肉眼所见。明明朗朗。十方洞开。而前之黑暗。皆化成光明。内彻五脏。外彻山河。天上人间。悉如指掌。名色阴尽。此即色阴已破之相也。是破色阴之人。则能超越劫浊。以劫浊乃空晦暗中。结暗所成。离此色阴。原无体故。所以尽则遂超耳。自今观之。始知色阴之由。元从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如伐树者。去其覆土。方见本根。今劫浊既开。观见色阴之由。亦自然之理矣。
○问。诸色尚见。何以言尽。答。圆融中道。岂尽色成空耶。但尽阴不盖覆而已。良由真心元能随缘现色。而色不异心。本自明彻。如珠有光。还照珠体。但从无始迷己为物。遍成障隔。又认物为己。而聚见于眼。是以永沉黑暗。尽失其遍界之明。岂惟不知本明。兼亦不觉现暗。彼时有学者。尚属比量而知。方以觉得现暗。未能现量而见。岂即亲证本明。到此蹑解成行。入三摩地。于幽暗中。忍住一番。功夫到日。忽尔色阴云开。亲证本明。一切坚顽暗昧根尘。皆如琉璃。内外莹彻。且不聚见于眼。而六根皆见。远近皆如目前。是之谓色阴尽。岂坏色成空者。可比其万一哉。
○此下色阴中间十境也。中间者。即色阴将破未破中间。所谓交互之处也。良以藏心统含四土。不离当处。不越毫端。秪因色阴所覆。岂惟不见上三。即同居一土。现前朗见。能几何哉。克论现见。特尘刹中一刹。一刹中一界。一界中一洲。一洲中一国。一国中一邑。一邑之中。亦但于所住所到之处。一区之明而已。一区之外。悉皆不见。悉是黑暗之境。然此黑暗中。一国一刹。乃至尘刹四土。无不包含。今入定者。既复舍彼一区之明。而全处无边之暗。当色阴未开之际。反闻逼拶之深。心光所流。或近彻身境。或远照十方。或浅射同居。或深臻三土。所谓忽远忽近。乍浅乍深。皆色阴将开之前兆暂尔。非常有此十相。行人于此作证不作证间。魔佛异路。可不戒慎而加察哉。
○四土者。同居秽土。同居净土。方便土。常寂光土也。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钟云虽是善相。取著成邪。任是恶相。若不取著。邪亦成正。境随心转也)。
此明外彻也。阿难。行人当在此幽暗之中。正好著力。精究研穷此妙明闻性。著些精彩。挨排将去。由斯研究。故得四大虚融。如云如影。不复密织坚实。少顷之间。此身透墙过壁。了无隔碍。此名心光。泄露流溢。于目前坚碍之境。特因其精研功夫逼拶之极。暂得如是虚融。随即失之。非同圣人证果。一得永得也。若使行人遇此境时。平平坦坦。略不介意。动止寻常。不生欢喜。不作证圣之心。则此境界。亦是过去宿习善根发相。未来入位开心先兆。可增信心。可诱精进。名为善祥境界。本无过咎也。若行人自无识见。又缺涵养。一遇此境。辄起证圣之解。则魔得其便。乘间而入。即受群邪欺诳簸弄。渐成大害。至不可救矣。
○近世悟人云。上得秦公岭。望见四部洲。从他四部洲。依然顾话头。所谓不作圣心也。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明内彻也。阿难。行人复以此惺惺不昧之心。精研妙明闻性。其身忽然内彻。五脏开明。亲见蛲蛔。以手拈出。而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是精光流溢于形体。亦但精行逼出。暂现此相。不可为常。而非同圣证也。若不作圣心。则名善境界矣。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矣。所谓路途乐。终未到家者也。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志藏于胆。精藏于肾。神藏于心)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音。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明内外俱彻也。前之精研。初能外虚。次能内彻。□□又以此心。合内外而精研之。至于二俱虚彻。□时除彼执受身形。安然无所迁改。其余魂也。魄也。意也。志也。精也。神也。皆相涉入。而失其故位。故魂。则魂为主。而余为宾。乃至入神。则神为主而余为宾。如是其互为宾主。又闻空中说法音声。一处说也。或闻十方同敷密义。处处说也。夫五藏内境也。空中十方。外境也。内虚。故诸脏涉入。外彻。故两处齐闻。据其涉入宾主处。名为精魄递相离合。或精离本位而合于魄。或魄离本位而合于精。余四亦然。盖离则失本位。而合则就他位也。此由初闻六根互用。薰成善种。故于定中。偶一发露。非若圣人证入圆通。一得永得也。若不作圣心。则名善境界矣。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矣。
○今夫刻意凝神。讨论之极。则奇文丽藻。未尝经意。往往焕然得于梦寐。则精苦激发。神者偶现。类可知也。此上三科。虽分合内外。皆近彻身境也。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现佛境也。行人又以此心专注反闻。至于澄露皎彻。而始觉之智融透。内光发明。而本觉之心发泄。于是十方。遍作阎浮檀色。无情遍成金界也。一切种类。化为如来。有情尽作佛形也。于斯时也。忽见毗卢遮那佛。高踞金光台上。四面有千佛围绕。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而国土莲华。俱时出现。此何象哉。盖因宿昔耳根。曾闻维摩华严等经。而心魂灵悟。所染习气。今于反闻妙定之中。心光被研。照灼于此实报庄严诸妙胜界。尊特身相。夫实报深位所居。岂初心遽能亲见。不过暂尔一见。转眼即逝。非同圣人之实证也。若毫不为动。而不作圣心。即名善境界矣。若作圣解而谓真证。即受群邪矣。
○禅家谓佛来也打。魔来也打。即是此意。文喜亲见文殊于笊篱上。急用饭匙打去。亦是见及此也。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空成宝色也。行人又以此心。精研反闻。照理绵密。无丝毫间断。于过去之念。更加抑按。现在之念。更加降伏。未来之念。更加制止。深忍深定。超越二乘。及菩萨境。如是用功。鞭逼太过。忽见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或青黄赤白等色。仿佛切近寂光妙土。且此宝色。多分不碍同满。交杂不碍各纯。何缘而臻此胜妙哉…
《楞严说通卷九(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