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九(劉道開)▪P5

  ..續本文上一頁魔之發端不驚。而預防無患。知成亂由于主迷則于魔之究竟不動。而自守惟堅。然而所現境相多端。不詳剖析。未必其不迷也。故今詳與分辨之。此雖談魔。而進修下手之旨存焉。學者不可不盡心也。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坐八角壇等是事道場。反聞專注心不流逸是理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即寂寂也)則諸離念(起信所謂心體離念等虛空界也)一切精明(即惺惺也)動靜不移。憶亡如一。(識忽起而爲憶。如影現鏡中。識忽滅而爲忘。如影滅鏡內。鏡體如故。故曰如一)當住此處入叁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散心之人。但對目前現境。惟覺一區光明。曾不知余處皆暗。譬如黑夜對一室燈光而室外無邊昏黑也。今一旦不顧目前現境。專注聞中無邊法界。此定成就。則現境都失。方覺十方悉皆黑暗。譬如吹滅室燈連室也沒了。通天徹地。渾成黑暗。故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籠潭吹燈發明德山。正令入此叁昧耳)。

  (○又目前朗見山河等境。乃無明幻出。能見所見皆無明所爲。以其聚見于眼。開眼則明。合眼則暗。見不脫于根塵。光全居于黑暗。執之爲實。何有悟期。如夢中人不知是夢。但見目前明朗謂實明了。全不覺在昏沈黑暗之中。豈有醒時。今入叁摩地者。要須頓舍目前幻身幻境。絲毫不緣。努力反聞。當在此中。方覺無邊黑暗。即同夢中人。覺知是夢。舍彼夢境。不更複緣。努力求醒。方覺昏沈黑暗覆壓迷悶也)精性妙淨。(離念自體精而不雜曰精性。迥脫根塵曰妙。雙超空有曰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爲色陰區宇。(暗室區覆曰區。牆字局滯曰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洞達一界或至小千)無複幽黯。名色陰盡。(如五重衣服。初脫最上一重也)是人則能超越劫濁。(常途劫濁。以人壽百歲時運入劫濁。總統五濁而名惡世。今此自晦昧爲空。結暗爲色。即入劫濁。無量劫來。長眠黑暗生死之中。然此濁體。全依色陰幽暗爲之故。今色陰盡時。晦昧即開而超劫濁也)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爲其本(堅執固結妄情癡想。于外四大。堅執爲身外實有。于內四大。堅執爲心所住處。由是固結不解。成此色陰黑暗之體也。十一色俱是色陰。皆屬堅固妄想)。

  (○觀其所由。說者謂惟盡乃能觀之似不必然。只是出色陰之由。補上節之略耳)。

  此敘色陰始終之相也。阿難當知。我所謂魔。不出色受想行識而已。先以色陰言之。汝坐道場。專注反聞。銷落諸念。所謂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也。其念既盡。是名離念。此離念相。猶如虛空。于一切時。惺惺不昧。故曰精明。于是與動靜之境無幹。而動靜不移。與憶忘之識無預。而憶忘如一。此正打成一片時也。當住此離念精明之處。便可入耳根圓照叁昧。此之定境。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眼所不見固暗。眼之所見亦暗也。眼之所見固暗。能見之眼亦暗也。此緣色陰所覆。精性妙淨之心。未能發光。故目前所見。惟是黑暗。此黑暗相。即是色陰區局性真。如屋宇然。故名色陰區宇。此即色陰未破之相也。若使心光發泄。障礙皆通。即肉眼所見。明明朗朗。十方洞開。而前之黑暗。皆化成光明。內徹五髒。外徹山河。天上人間。悉如指掌。名色陰盡。此即色陰已破之相也。是破色陰之人。則能超越劫濁。以劫濁乃空晦暗中。結暗所成。離此色陰。原無體故。所以盡則遂超耳。自今觀之。始知色陰之由。元從堅固妄想以爲其本。如伐樹者。去其覆土。方見本根。今劫濁既開。觀見色陰之由。亦自然之理矣。

  ○問。諸色尚見。何以言盡。答。圓融中道。豈盡色成空耶。但盡陰不蓋覆而已。良由真心元能隨緣現色。而色不異心。本自明徹。如珠有光。還照珠體。但從無始迷己爲物。遍成障隔。又認物爲己。而聚見于眼。是以永沈黑暗。盡失其遍界之明。豈惟不知本明。兼亦不覺現暗。彼時有學者。尚屬比量而知。方以覺得現暗。未能現量而見。豈即親證本明。到此蹑解成行。入叁摩地。于幽暗中。忍住一番。功夫到日。忽爾色陰雲開。親證本明。一切堅頑暗昧根塵。皆如琉璃。內外瑩徹。且不聚見于眼。而六根皆見。遠近皆如目前。是之謂色陰盡。豈壞色成空者。可比其萬一哉。

  ○此下色陰中間十境也。中間者。即色陰將破未破中間。所謂交互之處也。良以藏心統含四土。不離當處。不越毫端。秪因色陰所覆。豈惟不見上叁。即同居一土。現前朗見。能幾何哉。克論現見。特塵刹中一刹。一刹中一界。一界中一洲。一洲中一國。一國中一邑。一邑之中。亦但于所住所到之處。一區之明而已。一區之外。悉皆不見。悉是黑暗之境。然此黑暗中。一國一刹。乃至塵刹四土。無不包含。今入定者。既複舍彼一區之明。而全處無邊之暗。當色陰未開之際。反聞逼拶之深。心光所流。或近徹身境。或遠照十方。或淺射同居。或深臻叁土。所謂忽遠忽近。乍淺乍深。皆色陰將開之前兆暫爾。非常有此十相。行人于此作證不作證間。魔佛異路。可不戒慎而加察哉。

  ○四土者。同居穢土。同居淨土。方便土。常寂光土也。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鍾雲雖是善相。取著成邪。任是惡相。若不取著。邪亦成正。境隨心轉也)。

  此明外徹也。阿難。行人當在此幽暗之中。正好著力。精究研窮此妙明聞性。著些精彩。挨排將去。由斯研究。故得四大虛融。如雲如影。不複密織堅實。少頃之間。此身透牆過壁。了無隔礙。此名心光。泄露流溢。于目前堅礙之境。特因其精研功夫逼拶之極。暫得如是虛融。隨即失之。非同聖人證果。一得永得也。若使行人遇此境時。平平坦坦。略不介意。動止尋常。不生歡喜。不作證聖之心。則此境界。亦是過去宿習善根發相。未來入位開心先兆。可增信心。可誘精進。名爲善祥境界。本無過咎也。若行人自無識見。又缺涵養。一遇此境。辄起證聖之解。則魔得其便。乘間而入。即受群邪欺诳簸弄。漸成大害。至不可救矣。

  ○近世悟人雲。上得秦公嶺。望見四部洲。從他四部洲。依然顧話頭。所謂不作聖心也。

  阿難。複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于其身內。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明內徹也。阿難。行人複以此惺惺不昧之心。精研妙明聞性。其身忽然內徹。五髒開明。親見蛲蛔。以手拈出。而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是精光流溢于形體。亦但精行逼出。暫現此相。不可爲常。而非同聖證也。若不作聖心。則名善境界矣。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矣。所謂路途樂。終未到家者也。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志藏于膽。精藏于腎。神藏于心)除執受身。余皆涉入。互爲賓主。忽于空中。聞說法音。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明內外俱徹也。前之精研。初能外虛。次能內徹。□□又以此心。合內外而精研之。至于二俱虛徹。□時除彼執受身形。安然無所遷改。其余魂也。魄也。意也。志也。精也。神也。皆相涉入。而失其故位。故魂。則魂爲主。而余爲賓。乃至入神。則神爲主而余爲賓。如是其互爲賓主。又聞空中說法音聲。一處說也。或聞十方同敷密義。處處說也。夫五藏內境也。空中十方。外境也。內虛。故諸髒涉入。外徹。故兩處齊聞。據其涉入賓主處。名爲精魄遞相離合。或精離本位而合于魄。或魄離本位而合于精。余四亦然。蓋離則失本位。而合則就他位也。此由初聞六根互用。薰成善種。故于定中。偶一發露。非若聖人證入圓通。一得永得也。若不作聖心。則名善境界矣。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矣。

  ○今夫刻意凝神。討論之極。則奇文麗藻。未嘗經意。往往煥然得于夢寐。則精苦激發。神者偶現。類可知也。此上叁科。雖分合內外。皆近徹身境也。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爲如來。于時忽見。毗盧遮那(此雲光明遍照)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現佛境也。行人又以此心專注反聞。至于澄露皎徹。而始覺之智融透。內光發明。而本覺之心發泄。于是十方。遍作閻浮檀色。無情遍成金界也。一切種類。化爲如來。有情盡作佛形也。于斯時也。忽見毗盧遮那佛。高踞金光臺上。四面有千佛圍繞。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而國土蓮華。俱時出現。此何象哉。蓋因宿昔耳根。曾聞維摩華嚴等經。而心魂靈悟。所染習氣。今于反聞妙定之中。心光被研。照灼于此實報莊嚴諸妙勝界。尊特身相。夫實報深位所居。豈初心遽能親見。不過暫爾一見。轉眼即逝。非同聖人之實證也。若毫不爲動。而不作聖心。即名善境界矣。若作聖解而謂真證。即受群邪矣。

  ○禅家謂佛來也打。魔來也打。即是此意。文喜親見文殊于笊籬上。急用飯匙打去。亦是見及此也。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製止超越。于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空成寶色也。行人又以此心。精研反聞。照理綿密。無絲毫間斷。于過去之念。更加抑按。現在之念。更加降伏。未來之念。更加製止。深忍深定。超越二乘。及菩薩境。如是用功。鞭逼太過。忽見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或青黃赤白等色。仿佛切近寂光妙土。且此寶色。多分不礙同滿。交雜不礙各純。何緣而臻此勝妙哉…

《楞嚴說通卷九(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