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清淨無漏。則純潔矣。一真無爲。則精真矣。十方備成。則界內不爲諸有留患。界外不爲滯空留患。而雙超世出世間矣。以此出而度生。正當度生之時。不見生之可度。而滅除度相焉。夫既度盡衆生。不取度相。則回有爲行。入無爲心。是回入真因也。背生死途。向涅槃路。是趨向真果也。菩薩如是回向之時。度脫衆生。常無休息。不住法相。是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也。
○度生而存度相。即著我人。是添枷帶鎖。非回向法。如南嶽大師雲。叁世諸佛。一口吞盡。何處更有衆生可度。是真回向也。
○此下四位。與空如來藏相應。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
此第二不壞回向亦回向衆生也。由前滅除度相。滅者壞也。因其可壞而壞之。故曰可壞。由前離衆生相。則于衆生之四相五蘊皆離。故曰諸離。今此菩薩。壞其可壞。並滅除度相亦不存。遠離諸離。並離衆生相亦不有。既壞其可壞。則有不壞者存。依然度生事業也。蓋上位雖度生而不著生相。是謂我空。此位雖不著相。而不妨度生。是謂法空。此正悲智雙運。自他二利之中道也。有生可度。不壞度生之悲。故名不壞回向焉。
○鍾雲。前文謂世間可作之法。誰爲不壞。不聞爛壞虛空。故曰不壞回向。前位無衆生可度。此位無佛道可求。舊注指衆生說。大牽強。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
此下四位皆回向佛道而此位先明智同佛智也。在我爲本覺智。在佛爲究竟覺智。此菩薩心佛顯現。覺海澄亭。與一切如來。心精通同吻合。法身平等。無二圓滿。諸佛如是回向。我亦如是回向。名等一切佛回向焉。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
此第四至處回向境同佛境也。由前本覺精真之體。發揮妙用。自己因地心中。所含無邊境界。全同諸佛果地所現無量刹土。盡佛境界。願此善根功德之力。無所不至。名至一切處回向焉。
○賀雲。一月普現一切水。故曰至一切處。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挂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此第五無盡回向蹑前二位而成互融也。由前所至之處。即世界也。所等之佛。即如來也。然曰自覺佛覺。自地佛地。猶分自他。今則融一不分。但言世界如來。而自他渾具矣。于是以世界涉如來。則一毛孔中。有無量寶刹。莊嚴微妙。以如來涉世界。則一一微塵內。有無量如來。轉大*輪。世界正涉如來時。不礙如來。即入世界。如來正涉世界時。不礙世界。即入如來。如是。則佛身佛界。各具無量莊嚴。備表無盡功德。菩薩住此回向。得十種無盡藏。所謂得見佛無盡藏。見法無盡藏。此皆以普賢大行願爲根本。華藏世界莊嚴所顯功德。名無盡藏功德回向焉。
○此下叁位。與不空如來藏相應。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此第六平等回向亦回向佛道也。菩薩既身土互融。則同于佛地。此無盡藏中。各各出生無盡清淨因。複依此清淨因。而證清淨果。所謂物物燈明智體。頭頭普賢行門。如金作器。器器皆金。善根平等。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焉。
○大經雲。此菩薩或爲帝王。臨禦大國。威德廣被。名震天下。執持一蓋。溥蔭萬方。以四攝法。攝諸衆生。此則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也。
○鍾雲。地即二住治地之地。但彼方耕治。此則成良田矣。生清淨因。如良田中。生出嘉禾也。
真根既成。十方衆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衆生。名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此第七等觀回向文似回向衆生而實亦回向佛道也。前位平等善根。即真根也。真根既成。此根全修即性。而此性攝盡衆生。故十方衆生。皆我本性。然我根既成。衆生齊成。故性圓成就。然菩薩雖見。自他圓成。不妨仍度苦惱衆生。依舊廣行二施。願一切衆生。皆得成就大功德藏。名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焉。前位乃順自心與佛心平等。此位順自心與生心平等。合前。則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之理彰矣。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惟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此下叁位皆回向真如也。前之度生成佛。攝盡萬法。即一切法也。離衆生相。同本來佛。離一切相也。此菩薩惟即與離。二俱無著。不著即者。超乎有也。不著離者。超乎空也。雙超空有。則中道矣。惟真如以無著爲相。故名真如相回向焉。足見入理轉深矣。
○賀雲。前雲遠離諸離者。離之極也。此則離亦不著矣。七住雲無著者。不著于有爲也。此則無爲亦不著矣。此下叁位。與空不空如來藏相應。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
此第九解脫回向也。前位離即雙離。名真如相。若著真如相。則又爲真如相縛矣。此菩薩並忘其如相。名真得所如。既真得所如。則處處皆如。更有何礙。十方法界。安往而不自在哉。以元無有縛。亦無有脫。故名無縛解脫回向焉。蓋前位是理無礙。此位即理事事事二無礙也。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此第十無量回向也。由前無著。獲性德之全體。無礙。獲性德之大用。體用備具。故性德圓成。體無不遍。用無不周。是以一塵一毛。皆等法界。無複限量。量滅。即無量也。蓋前雖如是。猶在法界量裏。尚未盡銷其限量。今則根根塵塵。周遍法界。則限量情忘。不墮諸數。故名法界無量回向焉。准以叁德。無著即般若。無礙即解脫。而無量即法身矣。合十向而言之。一悲不礙智也。二智不壞悲也。叁本妙合覺也。四因果同地也。五依正互融也。六性修雙即也。七自他同根也。八即離雙超也。九真俗自在也。十體用圓極也。所以華嚴說位至此。動地雨華。諸天歌贊。於乎。盛矣。
○十回向竟。
○此下明四加行。若據別教。前叁名資糧位。資謂資具。糧謂糧食。謂所積既多。所適必遠。如適千裏者。必叁月聚糧。故假十住以成其內德。十行以成其利他德。十回向以成其自他互融之德。萬德既備。可入聖域。然而猶有微礙于此。故複立加行位。自非世尊洞悉奧密。孰能辨之。故唯識論雲。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真住唯識。言少物者。即微礙也。此中則借別名圓。名雖同。而實不同。以別教之初地。僅與此之初住齊。蓋圓教初住。即斷一品無明。從二住至十住。各斷一品無明。與別教十地齊。次從初行斷一品無明。與等覺齊。次入二行。與妙覺齊。從叁行以去。別教之人。尚不知其名字。何況伏斷。以別教但破十一品無明故也。是知圓凡已超別聖。況四種妙圓加行乎。然唯識四種加行位。各有能發定。所發觀。及所觀法。今詳此經。都無此意。但以心佛二字。對辨成四位而已。故不同也。
○問。此經佛判六十聖位。何同唯識複分凡聖耶。答。與奪同別。二俱無礙。若約圓初頓悟本佛。故與其同是聖位。若甄別淺深。則信解之視真修。不妨有凡聖之別。但此圓凡。已超別聖遠矣。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此明加行爲入地之勝進也。阿難。是修圓通善男子。從幹慧一。以至信住行向各十。既盡是清淨四十一心矣。然十信似修。而實但滿其信心。叁賢似修。而實但極其解心。皆非真修也。今信滿解極。將入真修。故次第而成四種妙圓加行焉。不徒曰加行。而必曰妙圓者。以小乘通教。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圓。故持標妙圓。以顯非尋常加行焉。
○前文雲欲真已非真真如性。叁漸次。是欲真之念初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是欲真之念再起。今四加行。是欲真之念叁起。至初地。而欲真之粗念斷。至八地而欲真之細念亦斷。至妙覺。而欲真最細之念永斷矣。
○華嚴以叁賢爲差別因。地上爲平等因。通議依之。謂四加行乃是遣差別因相。極是。
即以佛覺。用爲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爲暖地。
前雲覺齊佛覺。但是發願希求。猶有覺在。未能渾佛覺而爲己心。至是將趨聖果。即用佛覺。爲己因心。複加功行。以求正證。然佛見未忘。欲渾而未能即渾。故若出未出。喻如鑽火。欲然木而猶未然。但有暖相而已。故名暖地。
○此位佛即是心也。龍牙雲。學道如鑽火。逢煙且莫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即此謂與。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爲頂地。
前雲地如佛地。亦是發願希求。未能即己。心而成佛所履。至是。始以己心。成佛所履。然己見未忘。故若依而不可謂之依。喻如人登高山。身雖入于虛空。而腳根點地。尚有微礙。未能挾日月而遊八表。故名頂地。
○此位心即是佛也。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爲忍地。
總前二位。即心即佛。則心佛二同矣。然曰用。曰成。猶存二相。非中道也。至此。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而不偏于二邊。爲善得中道。然謂之善得。而尚非真得。如忍事人。既能容忍。非如常人之懷恨。然尚存忍受。亦非如至人之頓忘。其于所忍之事。將忘未忘。比于忍地菩薩。將證未證。故名忍地。
○此位即心即佛也。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前雲善得中道。雖心佛不分。而有心有佛。因果位別。皆是數量。至此。則心佛兩融。而數量始銷。如迷中道者。即是未覺位中之因心。覺中道者。即是大覺位中之果智。數量既銷。則下不見自心。上不見佛智。而迷覺中道。二無所目。蓋有迷有覺。世人尚可指目。不名超出。今數量銷。迷覺盡。中道忘。高出乎世人之上。故名世第一地。所謂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矣。若進而登地。方名出世超乎妙覺。又名出世第一也。
○此位非心非佛也。南泉雲。莫認心認佛。設認得是境。古人喚作所知愚。馬大師雲。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皆謂此也。
○唯識四加。則空有二相未除。此則心佛二相未盡。故曰借別名圓也。
○賀雲。世間如塵。出世間如虛空。有迷有覺。粗塵也。…
《楞嚴說通卷八(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