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八(劉道開)▪P6

  ..續本文上一頁。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爲初伏客塵煩惱。其無明流。從入信以來。即志斷之。但無明深厚。故曆五十四位。直至等覺後心。生相無明才幹。故曰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乃入妙覺。出變易生死。所謂去泥純水。名爲永斷根本無明。此明文的證也。然雖位有始終。而觀無先後。以行力深淺爲次耳。

  ○鍾雲。通議雲。初幹慧地。所謂清水現前。名爲初伏客塵煩惱。此幹慧地。所謂去泥純水。名爲永斷根本無明。甚得經旨。舊注此處添出未與如來妙莊嚴海接。公抗覺際入交之語矣。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此明如來極果也。如是等位。一幹。二信。叁住。四行。五向。六暖。七頂。八忍。九世。十地。十一等。十二金。重重相因。其中幹暖頂忍世等金。皆一名一位。爲單也。信住行向地。皆一名多位。爲複也。單七位。複五位。總單複共十二位。皆名爲因。皆以趣果。至此。則因圓果滿。方收成功。一刹那間。證入妙覺。而成無上正真之道矣。所謂妙覺者。其體不越叁如來藏。其用不越四義四相。但圓頓初心。雖與如來同一覺道。而本始未一。能所未忘。未能盡妙。乃至等覺。亦但能齊。而尚未能一。今則十玄德相。十玄業用。一時具足。而窮玄極妙。不可思議矣。謂之無上者。等覺以前。皆以前位爲下。後位爲上。則知因中諸位。莫不有上。斯位則證極而無複加上也。又前世第一地。是世間無上。此則出世間無上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斯爲至極矣乎。

  ○必曰單複十二者。由前十二類生。窮十二變。爲一旋複。故修因證果。亦有單複十二也。

  ○鍾雲。幹慧之單。次以信住行向之複。後又次以四加行之單。此單後。又次以十地之複。此複後。又次以等覺之單。乃至妙覺。單複相間。故曰重重。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此總明諸位功夫也。從上因地果地。是種種地。皆用金剛寶覺斷惑之利器。觀察如幻十種深喻。所謂觀一切業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中月。妙色如空。妙音如響。諸佛國土如幹城。佛事如夢。佛身如影。報身如像。法身如化。不但有爲法皆空。即無爲亦如夢幻。故曰深喻也。既觀此十種深喻。即于奢摩他自性本定之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奢摩他。乃微密觀照也。毗婆舍那。即如幻叁摩缽提也。此金剛寶覺。即是二者。更非他物。用此觀察。故能從性起修。從修得證。漸次深入。而圓成妙禅那矣。汝問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其工夫次第。大略如此。

  ○賀雲。上文只是陳列位次。若不開示下手工夫。如數他寶。身無半文。故此段直指通修法門。見得徹前徹後。只用金剛如幻叁昧。觀察深入而已。觀察根塵如幻便入幹慧。觀察幹慧如幻。便入十信。乃至觀察等覺如幻。便入妙覺。故曰漸次深入也。

  ○又雲。此段最是吃緊指示處。下自凡夫。上至等覺。皆可通修。故觀音自陳圓通。首曰如幻金剛叁昧。文殊選擇圓通。亦曰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叁昧。世尊于五十五位之後。複將此段作一總結。正如繡出鴛鴦。複度金針。真一片婆心也。

  阿難。如是皆以叁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此歸重初心欲人下學而上達也。阿難。我言真因妙果。曆曆如是。汝得無薄叁漸次爲粗淺而不足循乎。不知如是種種。又皆本于叁種增進修行漸次。用此叁增進。故能善成由信以至等覺。五十五位真正菩提之路。不取兩幹慧者。路而非真也。不取妙覺者。家而非路矣。然則增進漸次之功。蓋可少乎哉。吾願汝之作是觀也。蓋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而直趣菩提矣。若他觀者。名爲邪觀。而去菩提遠矣。是知圓教之外。叁乘所修。皆屬邪觀。豈必叛道而後謂之邪哉。

  ○賀雲。五十五位。始幹慧。終十地也。近交光法師作正脈。尚沿孤山之訛。將叁漸次強配十信。而以十信爲初住開出。無論擅更佛語。可笑之甚。且如此。則謂真菩提路。止四十五而已。安得五十五位耶。

  ○此一大科其于經題四實法中正屬諸菩薩萬行說妙禅那令知曆位圓證已竟。

  初科中證道分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衆生。雲何奉持。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此說經名也。正宗未終。而遽結經名者。由初示密因。次開修證。而卒乎極果。則經之正範畢矣。向後經文。雖尚屬正宗。特助道而已。故不妨于此處結經也。初以阿難當機者。欲進多聞人于大定也。終以文殊請名者。表總持全經。非根本大智不可也。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雲雲)白佛言。敢問如來當何以名是經乎。既得其名。而我及衆生。雲何奉持而不失乎。佛告文殊師利言。汝問經名。是經名爲大佛頂。以無相可見故。諸佛所證最上頂法故。曰大白傘蓋。覆被一切衆生故。曰無上寶印。森羅及萬相。一法之所印故。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圓照法界。不遺一物故。此約理智立名也。亦名救護親因。親即阿難。因即登伽。以無畏光明。秘密神咒。能脫諸難。令彼得菩提因心。而入遍知果海故。此依功用立名也。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是諸佛所修所證。正因正果。無不圓滿故。此約人法立名也。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以體相用叁。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因果交徹。無不自在故。即此一名。華嚴法華。二題合見矣。又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出生一切諸佛。總持一切諸法故。此約顯密立名也。亦名灌頂章句。此經從灌頂部中流出故。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以修此定。于一心中。具足萬行。究竟堅固故。此約教行立名也。當知此經。顯密。理智。教行。人法。功用。無不包容。以具有如是種種功德。故有種種名目。誠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者。汝當謹守奉持而勿之有斁矣。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衆。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啰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禅那。修進聖位。(按經從初曆談。但言奢摩他及叁摩提而未言禅那。直至此處。始一稱之。而下連修進聖位足顯談聖位處。是說禅那耳)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叁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此敘當機獲益也。世尊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衆。得蒙如來開示秘密心印。莫非無外之心。清淨之體。普覆之用。是大白傘叁字。可以收盡全經。故曰般怛羅義。兼聞此經五種名目。皆诠理直指之了義。而非不了義。是則如來真切爲人之指。舉密稱顯見。皆無余蘊矣。于是頓悟禅那修進聖位。一階一級。漸漸增上。極于妙覺而止。此時心虛慮凝。全經朗徹。毫無疑惑。而于小乘分叁界九地。地各九品。以修心者。已斷除欲界前六品微細煩惱。而得證二果焉。若斷欲界後叁品。即證叁果。斷上二界各九品。即證四果。乃阿難備聞全經。但進二果者。亦見多聞之劣。不如進修無漏之勝也。

  ○叁界九地者。欲界共一地。色界四禅分四地。無色界四空分四地。地各九品。共九九八十一品思惑也。

  初科中結經分竟。

  第一大科無始菩提涅槃根本竟。

  ○此下明第二大科無始生死根本也。自初卷至此。雖真妄互明。其正意皆是發明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不生滅性。爲本修因。而證不生不滅之果。此下則廣明生滅爲因。而感生滅之果也。由初卷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果自然。如惡叉聚。故有別明諸趣一科。又雲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又魔眷屬。故有詳辨魔境一科。此皆因地不真。果招纾曲。是初修心人最緊極要。故詳明之。令人披沙揀金。不誤認瓴甋爲璠玙也。

  ○此後諸文仍是正宗。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衆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爲複本來自有。爲是衆生妄習生起。

  此問七趣生起之因也。正文止有六趣。以等字該仙。故曰七趣也。時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能折能攝。教誨不倦。善能開此衆生五十五位所斷微細沈惑。我雖不能頓斷。一超直入。然聞此慈音。令我快然。亦得斷除六品思惑。而得大饒益焉。然我猶有請者。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周遍圓滿。至一切處。則一切無情有情。鹹與如來同一清淨寶覺。乃至大地草木之無情。蠕動含靈之有情。其本如性具之理。應即是如來修成之實體矣。既佛體真實。真不雜妄。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及仙。異類雜形。各各差別耶。世尊。夫此種種各道。複從何出。爲即清淨體中本來自有耶。抑亦衆生無始妄想習氣之所發起耶。

  ○此問亦類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之義也。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後于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爲誅瞿昙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爲有定處。爲複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衆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此詳問地獄也。七趣雖皆障礙。而地獄尤極苦處。更當謹戒。是以複詳問之也。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戒行淫。既犯淫戒。謂淫非殺盜比。又複謗戒。才發是語。即受身火燒然之現報。墮無間獄之生報。又如琉璃大王。善星比丘。兩人…

《楞嚴說通卷八(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