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八(刘道开)▪P6

  ..续本文上一页。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其无明流。从入信以来。即志断之。但无明深厚。故历五十四位。直至等觉后心。生相无明才干。故曰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乃入妙觉。出变易生死。所谓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此明文的证也。然虽位有始终。而观无先后。以行力深浅为次耳。

  ○钟云。通议云。初干慧地。所谓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此干慧地。所谓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甚得经旨。旧注此处添出未与如来妙庄严海接。公抗觉际入交之语矣。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此明如来极果也。如是等位。一干。二信。三住。四行。五向。六暖。七顶。八忍。九世。十地。十一等。十二金。重重相因。其中干暖顶忍世等金。皆一名一位。为单也。信住行向地。皆一名多位。为复也。单七位。复五位。总单复共十二位。皆名为因。皆以趣果。至此。则因圆果满。方收成功。一刹那间。证入妙觉。而成无上正真之道矣。所谓妙觉者。其体不越三如来藏。其用不越四义四相。但圆顿初心。虽与如来同一觉道。而本始未一。能所未忘。未能尽妙。乃至等觉。亦但能齐。而尚未能一。今则十玄德相。十玄业用。一时具足。而穷玄极妙。不可思议矣。谓之无上者。等觉以前。皆以前位为下。后位为上。则知因中诸位。莫不有上。斯位则证极而无复加上也。又前世第一地。是世间无上。此则出世间无上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斯为至极矣乎。

  ○必曰单复十二者。由前十二类生。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故修因证果。亦有单复十二也。

  ○钟云。干慧之单。次以信住行向之复。后又次以四加行之单。此单后。又次以十地之复。此复后。又次以等觉之单。乃至妙觉。单复相间。故曰重重。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此总明诸位功夫也。从上因地果地。是种种地。皆用金刚宝觉断惑之利器。观察如幻十种深喻。所谓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中月。妙色如空。妙音如响。诸佛国土如干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不但有为法皆空。即无为亦如梦幻。故曰深喻也。既观此十种深喻。即于奢摩他自性本定之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奢摩他。乃微密观照也。毗婆舍那。即如幻三摩钵提也。此金刚宝觉。即是二者。更非他物。用此观察。故能从性起修。从修得证。渐次深入。而圆成妙禅那矣。汝问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其工夫次第。大略如此。

  ○贺云。上文只是陈列位次。若不开示下手工夫。如数他宝。身无半文。故此段直指通修法门。见得彻前彻后。只用金刚如幻三昧。观察深入而已。观察根尘如幻便入干慧。观察干慧如幻。便入十信。乃至观察等觉如幻。便入妙觉。故曰渐次深入也。

  ○又云。此段最是吃紧指示处。下自凡夫。上至等觉。皆可通修。故观音自陈圆通。首曰如幻金刚三昧。文殊选择圆通。亦曰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世尊于五十五位之后。复将此段作一总结。正如绣出鸳鸯。复度金针。真一片婆心也。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归重初心欲人下学而上达也。阿难。我言真因妙果。历历如是。汝得无薄三渐次为粗浅而不足循乎。不知如是种种。又皆本于三种增进修行渐次。用此三增进。故能善成由信以至等觉。五十五位真正菩提之路。不取两干慧者。路而非真也。不取妙觉者。家而非路矣。然则增进渐次之功。盖可少乎哉。吾愿汝之作是观也。盖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而直趣菩提矣。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而去菩提远矣。是知圆教之外。三乘所修。皆属邪观。岂必叛道而后谓之邪哉。

  ○贺云。五十五位。始干慧。终十地也。近交光法师作正脉。尚沿孤山之讹。将三渐次强配十信。而以十信为初住开出。无论擅更佛语。可笑之甚。且如此。则谓真菩提路。止四十五而已。安得五十五位耶。

  ○此一大科其于经题四实法中正属诸菩萨万行说妙禅那令知历位圆证已竟。

  初科中证道分竟。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此说经名也。正宗未终。而遽结经名者。由初示密因。次开修证。而卒乎极果。则经之正范毕矣。向后经文。虽尚属正宗。特助道而已。故不妨于此处结经也。初以阿难当机者。欲进多闻人于大定也。终以文殊请名者。表总持全经。非根本大智不可也。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云云)白佛言。敢问如来当何以名是经乎。既得其名。而我及众生。云何奉持而不失乎。佛告文殊师利言。汝问经名。是经名为大佛顶。以无相可见故。诸佛所证最上顶法故。曰大白伞盖。覆被一切众生故。曰无上宝印。森罗及万相。一法之所印故。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圆照法界。不遗一物故。此约理智立名也。亦名救护亲因。亲即阿难。因即登伽。以无畏光明。秘密神咒。能脱诸难。令彼得菩提因心。而入遍知果海故。此依功用立名也。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是诸佛所修所证。正因正果。无不圆满故。此约人法立名也。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以体相用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因果交彻。无不自在故。即此一名。华严法华。二题合见矣。又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出生一切诸佛。总持一切诸法故。此约显密立名也。亦名灌顶章句。此经从灌顶部中流出故。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以修此定。于一心中。具足万行。究竟坚固故。此约教行立名也。当知此经。显密。理智。教行。人法。功用。无不包容。以具有如是种种功德。故有种种名目。诚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者。汝当谨守奉持而勿之有斁矣。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按经从初历谈。但言奢摩他及三摩提而未言禅那。直至此处。始一称之。而下连修进圣位足显谈圣位处。是说禅那耳)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此叙当机获益也。世尊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秘密心印。莫非无外之心。清净之体。普覆之用。是大白伞三字。可以收尽全经。故曰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五种名目。皆诠理直指之了义。而非不了义。是则如来真切为人之指。举密称显见。皆无余蕴矣。于是顿悟禅那修进圣位。一阶一级。渐渐增上。极于妙觉而止。此时心虚虑凝。全经朗彻。毫无疑惑。而于小乘分三界九地。地各九品。以修心者。已断除欲界前六品微细烦恼。而得证二果焉。若断欲界后三品。即证三果。断上二界各九品。即证四果。乃阿难备闻全经。但进二果者。亦见多闻之劣。不如进修无漏之胜也。

  ○三界九地者。欲界共一地。色界四禅分四地。无色界四空分四地。地各九品。共九九八十一品思惑也。

  初科中结经分竟。

  第一大科无始菩提涅槃根本竟。

  ○此下明第二大科无始生死根本也。自初卷至此。虽真妄互明。其正意皆是发明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不生灭性。为本修因。而证不生不灭之果。此下则广明生灭为因。而感生灭之果也。由初卷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果自然。如恶叉聚。故有别明诸趣一科。又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又魔眷属。故有详辨魔境一科。此皆因地不真。果招纾曲。是初修心人最紧极要。故详明之。令人披沙拣金。不误认瓴甋为璠玙也。

  ○此后诸文仍是正宗。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此问七趣生起之因也。正文止有六趣。以等字该仙。故曰七趣也。时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能折能摄。教诲不倦。善能开此众生五十五位所断微细沉惑。我虽不能顿断。一超直入。然闻此慈音。令我快然。亦得断除六品思惑。而得大饶益焉。然我犹有请者。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周遍圆满。至一切处。则一切无情有情。咸与如来同一清净宝觉。乃至大地草木之无情。蠕动含灵之有情。其本如性具之理。应即是如来修成之实体矣。既佛体真实。真不杂妄。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及仙。异类杂形。各各差别耶。世尊。夫此种种各道。复从何出。为即清净体中本来自有耶。抑亦众生无始妄想习气之所发起耶。

  ○此问亦类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之义也。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此详问地狱也。七趣虽皆障碍。而地狱尤极苦处。更当谨戒。是以复详问之也。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戒行淫。既犯淫戒。谓淫非杀盗比。又复谤戒。才发是语。即受身火烧然之现报。堕无间狱之生报。又如琉璃大王。善星比丘。两人…

《楞严说通卷八(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