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则挟宿嫌而诛释种。一则拨因果而说法空。以业力强胜。俱生身陷入阿鼻狱中。犯淫。犯杀。犯妄语。各堕地狱如此。此诸地狱。为复本来自有定处。而别业同报乎。为复自然因彼彼造业。故各各私受。而别业别报乎。惟愿垂大慈悲。开发我幼童蒙昧之人。令诸持戒众生。修人天二乘者。闻决定不爽之义。咸欢喜顶戴。而谨洁无犯也。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即惑也)有妄习生。(即业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此总明内外二分为七趣之因也。佛告阿难。汝今所问。极惬我怀。快哉此一问也。盖犯淫无报。法空无果。皆显然邪见。即琉璃为嗔心所蔽。不复知有恶报。亦隐有邪见主宰于中。令因此问。今诸众生。惧报持戒。不堕邪见。问岂不快也。汝今谛听。我当为汝说矣。阿难。一切众生。实是本来真净。无诸妄染。由迷此真净心。遂起妄见。因有妄见。复生妄习。由惑业为因。遂分内外二分。内分者。情也。由情动于中。从躯壳起念也。外分者。想也。由想缘于外。从胜境起念也。虽情想不同。胜劣有异。总之皆属一虚妄耳。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爱有总别二意。总谓诸情皆属于爱爱即情也。别如世说喜怒与乐爱恶欲为七情。爱居其一而已。七情中怒与恶似哀爱反。而实由人之损我所爱。方怒方恶。则亦爱之本而已)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曾闻有人忽拾大银一锭。举身流汗是也)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此别释内分也。阿难。何谓内分。内分者。分内也。以情爱是众生分内所有。故曰内也。由最初对境起著为爱染。因诸爱染。耽恋不舍为妄情。情积不休。惯习深厚。潜滋渍浸。能生爱水。遂无往无不流矣。举事验之。是故众生忆珍羞而水出。想前人而泪盈。贪财宝而体润。著行淫而流液。皆爱染之所致也。阿难。所爱之物。虽各各不同。然皆令固结不解。则爱心无异。以情爱属水。故流下而凝结。润湿不升。自然下坠。而为三涂之因。所以立名内分也。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渐离业累故轻清也)心持咒印。顾盻雄毅。(高举无畏之状也)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视如鸿毛无复重累。故亦属于超脱也)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此别释外分也。阿难。何谓外分。外分者。分外也。以胜气非众生分内所有。故曰外也。初闻圣境。发心希望。如渴之仰水。想极神驰。意常超越。如天外真人之想。想久观成。益增而为胜气。遂无往而不达矣。举事验之。是故众生。持禁戒而举身轻清。持咒印而顾盻雄毅。欲生天而梦想飞举。存佛国而圣境冥现。事知识而自轻身命。皆胜气之所召也。阿难。所想之境。虽各各不同。然皆令轻举不沉。则胜气无异。以胜气属火。故轻举而上升。超越不坠。而为上界之因。所以立名外分也。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此二句当在后)死逆生顺。二习相交(此二句当在前)。
上明情想为七趣因此下明情想所招果也。阿难。一切世间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莫不贪生。是生则顺其习也。莫不恶死。是死则变其所顺之流。所谓游魂为变也。当其临命终时。尚未舍其暖触。现阴之末。中后二阴之初。此时死之逆。与生之顺。二习相为交际。盖生交于死矣。于斯时也。一生所作善恶之业。俱时顿现。随其情想轻重而感变焉。
○一说死逆生顺。二习相交者。言作恶人。生顺而死必逆。作善人。生逆而死必顺。如作恶人。生时爱女色之乐。任情纵意。及其死也。纵有金车玉女现前。皆拂其意。若作善人。生时逆女色之乐。及其死也。则金童玉女以迎之。皆顺其意。故善恶二习。逆顺相交也。故知心作天堂。心作地狱矣。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此明想多情少者生逆而死顺也。试以情想轻重之分言之。彼纯想者。心注于飞。其死也。必生天上。卜居于天。而非暂游于天也。盖三界诸天。皆想心所感。其间有兼修六度。有福有慧。或心想佛国而有净愿者。则生天时。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皆得随愿往生焉。如想念西方而生西方之类。是也。是又愈于生天矣。次则情少想多者。则轻举而非远。竖不越四天。横不出轮围也。等而分之。一情九想。即为飞仙。二情八想。为大力鬼王。三情七想。为飞行夜叉。四情六想。为地行罗刹。是等皆游于四天。所往无碍。然暂到而已。不同生者得常居住也。其中若有发善愿。存善心。誓愿护持我法。或护戒而随持戒人。或护咒而随持咒者。或护禅定而保绥无生法忍。是等则亲住如来座下。如八部之类是也。是又愈于游四天矣。
○飞仙。如此土许旌阳之类。大力鬼王而护持禁戒。如此土关壮候之类。夫往生净土。诸佛所赞。而此以属之纯想。尚未离乎七趣者何也。盖此经所重。惟在耳根圆通。而余皆简斥。故不取往生也。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若乃五情五想。是情想均等者。斯则上不在天而不飞。下不在地而不坠。参于天地。而生人间矣。由其五想也。想属于明。故半聪焉。由其五情也。情属于幽。故半钝焉。然则上智下愚。最初皆是情想均等。聪钝皆具。由彼想明益进。则聪者愈聪。遂成上智。若情幽日进。则钝者愈钝。遂成下愚。故知人所具者。皆半明半暗。若暗者习明。则反暗为明。明者习暗。则反明为暗。此聪钝智愚之所由分也。
○可破此方性善诸说之纷纷矣。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此明情多想少者生顺而死逆也。自人道而下。又有情多想少者。如六情四想。则流入横生。重而在下者为毛群。轻而在上者。为羽族。皆横生也。七情三想。则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而生为饿鬼。身常为火烧。或得水饮。亦化为火。故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方能脱焉。若八情二想。生有间狱。九情一想。生无间狱。是二种地狱。虽分轻重。皆下透火轮。入风火二交之地。苦不可言矣。然犹未极也。若纯情无想。则坠入阿鼻大无间狱矣。然劫坏犹有出期也。若沉心中。兼谤大乘教法。如此方傅奕之类。或毁佛禁戒。如宝莲香比丘尼之类。或诳妄说法。如善星比丘之类。乃至无功而虚贪信施。无德而滥膺恭敬。以及五逆十重。不通忏悔之罪。则此方虽坏。更入十方阿鼻。永无出期。可不畏哉。汝问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各私受乎。夫循其所造恶业。虽是自作自招。若论别造同受。则众同分中。本有元地。即所谓定处也。故知七趣皆以情想为因。若不著于情。则三涂空。不著于想。则天堂空。情想俱空。虽在人间。宛然净土。是则七趣有元地。而净土亦有元地也。故曰。此心能坏一切。能成一切。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狱。皆心所为。若了心外无法。即无一法当情。一切皆是解脱矣。所以阿鼻依正。常处极圣之自心。而诸佛法身。不离下凡之一念也。
○贺云。当知众生业力。实各变一地狱。但共在一处。有似同境耳。
○此下详示升坠因果也。上科示情想为升坠之因。自胜向劣。清浊虽殊。要之皆为系缚三界之羁锁。非解脱世间之法。故总属于惑。此科所言因果。自劣向胜。应即是业与苦也。诸天虽乐。而亦坏行二苦所摄。故不出三途也。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此结上略说以起下详明而先明地狱趣也。言此等者。以二劣相接。语势就便。故蹑之以起也。阿难。如我所言此等地狱。非由天造。非出地设。亦非人与。乃是彼诸众生自造之业。所感召而生。自作自受。而分毫不爽耳。何谓自业。众生所造。有十习之因焉。一淫。二贪。三慢。四嗔。五诈。六诳。七冤。八见。九枉。十讼是也。何谓所感。众生所受。有六交之报焉。眼耳鼻舌身意。各交五根是也。
○按十习因。若以十恶收之。淫正身三之一也。嗔冤即杀也。诈诳即盗也。诳又摄妄言绮语两舌之三也。枉讼又摄两舌恶口之二也。贪嗔即意三之二。见则痴分所摄也。是则身三口四意三。无不周备矣。
○六交报者。六根交起恶报。如眼造业。余五为助。至受报时。亦遍及也。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磨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此详明十因而先明淫习因果也。恶业起于情惑。而淫为情惑之最。故前后皆首明之也。总征云。我谓众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云何谓之十因乎。阿难。第一淫习。试即日用所习之因以明之。夫淫习交接。染心会合。发于相摩。贪求触乐。研磨不休。自耗其精。则有大猛火…
《楞严说通卷八(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