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光。于中发动。盖水竭火然。自然之理。于其生也。尚有消渴内热等疾。而死可知矣。设喻以验之。如人以手自相摩触。则暖相现前。则摩之发火可知也。试言死后所感之报。夫发于相摩。业习也。研磨不休。种习也。业习所以薰种。种习所以办果。由此二习交炽。故死后有铁床铜柱。种种焚烧之事。则知昔之锦衾角枕。即今日铁床之基。昔之相交搂抱。即今日铜柱之媒。因果相符。不爽毫发。果若道念同乎情念。则淫心化为智火。如乌刍瑟摩者。何铁床铜柱之有哉。淫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名色名目此行淫之事。同名欲火。言不染则已。染则必至焦头烂额也。菩萨见此淫欲。如避火坑。言不堕则已。堕则必至丧身失命也。毒哉火也。是如来之所诃。菩萨之所避。人当敬畏佛戒。而勉学菩萨。世世生生。勿自投于火坑矣。
○钟云。二习。温陵以能所释之极是。盖上云交接。云相摩。此云相然。皆能所之境也。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此详明贪习因果也。二者贪习。交相算计。如握牙筹。钻李核。简发而栉。数米而炊之类。发于相吸。揽取为己有。贪吸属水。吸揽不已。结水成冰。如是故有积寒坚冰冻冽之境。于生前已具此理矣。取喻明之。如人以口。吸缩风气。则有冷触生焉。亦自然之理也。由此二习相陵。业习起贪。主于侵取。种习起苦。竟以夺欲。故死后有吒吒波波罗罗忍寒之声。青赤白莲寒冰之色。如是等事。若使努力向前。打开自己宝藏。则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何用交计哉。贪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谓多求之人。愈得愈为不足。必溺死而后已也。菩萨见贪。如避瘴海。海已可避。何况更有瘴疠之气。不尤可惊避乎。贪利如此。而余贪可知矣。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此详明慢习因果也。三者慢习。交相欺陵。发于有所倚恃。如倚财倚势。及倚文学才艺之类。既有所恃。故陵人傲物。不肯相下。殊不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慢生。而趾高气扬。心亦荡矣。于是若后波之陵前波。而驰流不息。故其生前已感腾逸奔波。积波为水之境。所谓平地波涛也。如人以舌根绞其上腭。则口水津津流出。亦同此好上人者。感水报之理耳。由此二习相鼓。如风之鼓物上腾不已。故死后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之事。皆水类也。慢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西土有水。饮之则痴。若此方之贪泉也。菩萨见自心之慢。如避巨溺。溺者以水兼泥。易陷难拔之处。巨溺益可畏矣。
○合论云。滔天之浸。出于涓滴。岑楼之木。发于毫末。其始于甚微。而终于不可御。故圣人于所习多慎之。习气之难除。虽亲奉世尊如阿难者。尚有淫习。于说法会。常谛视女人。如毕陵迦婆蹉有慢习。呼恒河神女为小婢。是皆果位圣人。其折伏淫慢。尚有余习。况众生乎。故所习不可不慎也。
四者嗔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捆剑树剑轮斧针枪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菩萨见嗔。如避诛戮。
此详明嗔习因果也。四者嗔习交冲。彼此抵突。发于互相忤逆。结而不息。积久转盛。夫心属火。气属金。以心火而铸气。金火愈盛而金愈刚。如是故有刀山铁捆(即棍也)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如修罗之雨。皆成刀枪。亦感招之理也。即喻验之。如人衔冤欲伸。则杀气飞动。望气者。能见其相矣。以此二习相击。故死后有宫去势。割劓鼻。斩断首。斫断臂。剉其骨。刺其肉。槌击其身体。如是诸事。若能随顺众生。即是随顺觉性。嗔火一除。气金不铸。安所容其忍哉。嗔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谓触之即死。犯之即伤也。菩萨见嗔。如避诛戮。诛戮也。而可不避乎。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挝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此详明诈习因果也。诈即小随之谄。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也。五者诈习。交为诱哄。发于相调相弄。以谄言勾引。引起不住。惟识机巧。而诱人入其绻缋。若绳缚木禁。索绞校锢。使不得脱。故生前已感绳木绞校。即喻验之。行谄诈者。必浸渍之久。令人不知不觉。入其彀中。正如水浸田。草木滋蔓也。以此二习相引。故死后则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等事。若使日用间。直心直口。则如来果海。可以直进。安有如是之缠缚哉。诈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色目此奸诈巧伪。同名谗贼。谓以谗言伤正。喻之如贼也。菩萨见自心之诈。如畏豺狼。盖豺狼能卜事。出必有获。狙诈诱人。百发百中。亦犹是也。夫豺狼也。而可不畏乎。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此详明诳习因果也。上习主于浸引。欺习主于眩惑。此诈诳之分也。六者诳习。交相欺瞒。发于相罔。诬虚为实。诬有为无。欺其不知不见而谩之。诬罔不止。至于飞运其心。造奸设智。神出鬼没。令人迷惑。堕其计中。由彼志在谩人。故感尘土不净以遮没之。令彼亦不见。此相召之理也。取喻明之。如风鼓尘。而尘随风。则对面各无所见。诳之召尘。亦犹是耳。由此二习相加。因以诳语陷人。故感没溺。以诳语撮弄人。故感腾掷。以诳语或天或渊。故感或飞或坠。或漂或沦诸事。此死后之报也。诳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色目自心欺诳。同名劫杀。以遭之必伤命也。菩萨见诳。如践蛇虺。以遭之必解腕也。岂知不诳不妄不自欺。皆是成佛之正因哉。
七者冤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礰匣贮车槛瓮盛囊扑。(瓮盛如请公入瓮之类。囊扑者以囊贮人而扑杀之。如史记秦始皇囊扑两弟是也)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冤家。名违害鬼。菩萨见冤。如饮酖酒。
此详明冤习因果也。七者怨习。交相嫌憎。发于衔恨。包藏祸心。一味暗毒。故有飞石投礰。匣贮车槛。瓮盛囊扑。皆暗藏冤害所感也。取喻明之。如阴毒人。非能感之心乎。怀抱畜恶。非所感之相乎。由此二习相吞。衔恨之人。唯欲啮其肉而啖之。故死后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冤习之感果如此。岂知不念旧恶。衔恩而不衔怨者。是出世之正因哉。是故十方如来。色目冤家。名违害鬼。违背正理。暗中害人。鬼之最恶者也。菩萨见自心之冤。如饮酖酒。酖酒而可饮乎。则冤之不可挟也明矣。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见习有五。一萨迦耶此云身见。谓执身有我种种计著。二边见。于一切法执断执常。三邪见。邪悟错解拨无因果。四见取非果计果。如以无想为涅槃之类。五戒禁取。非因计因。如持牛狗戒为生天因之类。此五种总名恶见也)发于违拒。出生相反。(不特与正违反。亦自互相违反。不特违他。亦复违自。如自语相违自教相违等也)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鞠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
此详明见习因果也。八者见习交明。于诸谛理。妄生分别。如萨迦耶。以至见取。戒禁取。邪悟诸业。是皆顺邪反正。发于违拒。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出生相反。由彼不肯从人就正。故感王使主吏证执文籍。以正其是非。此亦生前所感之境也。即喻验之。譬如行路之人。来往相见。所谓狭路相逢。何处逃避乎。以此二习相交。邪正对待。邪邪对待。纷绕不已。故死后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鞠。察访披究。及业镜台前。令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不容辞辩诸事。岂知离四句绝百非。是如来之正见哉。见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色目五种恶见。同名见坑。谓堕此见。永不能出也。菩萨见此虚妄偏执。如临毒壑。以是毒最深。能陷法身也。行人当疾灭之可矣。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此详明枉习因果也。九者枉习相加。情本无罪。而加之以罪。理本不曲。而强谓之曲。是以气焰降压人也。此皆发于诬谤。以本无之事。强诬其人。而谤其为有。纯用逼压。故感合山合石。碾硙耕磨。皆逼压之境也。取喻验之。如谗贼人。逼枉良善。如此方之罗钳吉网。何所不至乎。由此二习相排。业习排人。种习排己。推排挤挫。心无悲愍。故死后亦感推排之报。有强押之而遏捺。强按之而捶击。攒其手足。压之而漉其血。以迫窄孔中。衡度其身。如拔丝之状。如是诸事。枉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色目诬谤。同名谗虎。谗能伤人。故曰虎也。菩萨见自心之枉。如遭霹雳。雷能击人。故名霹雳也。岂知如得其情。尚欲哀矜勿喜。况无罪而枉逼哉。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此详明讼习因果也。…
《楞严说通卷八(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