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光。于中發動。蓋水竭火然。自然之理。于其生也。尚有消渴內熱等疾。而死可知矣。設喻以驗之。如人以手自相摩觸。則暖相現前。則摩之發火可知也。試言死後所感之報。夫發于相摩。業習也。研磨不休。種習也。業習所以薰種。種習所以辦果。由此二習交熾。故死後有鐵床銅柱。種種焚燒之事。則知昔之錦衾角枕。即今日鐵床之基。昔之相交摟抱。即今日銅柱之媒。因果相符。不爽毫發。果若道念同乎情念。則淫心化爲智火。如烏刍瑟摩者。何鐵床銅柱之有哉。淫習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來。名色名目此行淫之事。同名欲火。言不染則已。染則必至焦頭爛額也。菩薩見此淫欲。如避火坑。言不墮則已。墮則必至喪身失命也。毒哉火也。是如來之所诃。菩薩之所避。人當敬畏佛戒。而勉學菩薩。世世生生。勿自投于火坑矣。
○鍾雲。二習。溫陵以能所釋之極是。蓋上雲交接。雲相摩。此雲相然。皆能所之境也。
二者貪習交計。發于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于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此詳明貪習因果也。二者貪習。交相算計。如握牙籌。鑽李核。簡發而栉。數米而炊之類。發于相吸。攬取爲己有。貪吸屬水。吸攬不已。結水成冰。如是故有積寒堅冰凍冽之境。于生前已具此理矣。取喻明之。如人以口。吸縮風氣。則有冷觸生焉。亦自然之理也。由此二習相陵。業習起貪。主于侵取。種習起苦。竟以奪欲。故死後有吒吒波波羅羅忍寒之聲。青赤白蓮寒冰之色。如是等事。若使努力向前。打開自己寶藏。則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何用交計哉。貪習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謂多求之人。愈得愈爲不足。必溺死而後已也。菩薩見貪。如避瘴海。海已可避。何況更有瘴疠之氣。不尤可驚避乎。貪利如此。而余貪可知矣。
叁者慢習交陵。發于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爲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此詳明慢習因果也。叁者慢習。交相欺陵。發于有所倚恃。如倚財倚勢。及倚文學才藝之類。既有所恃。故陵人傲物。不肯相下。殊不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慢生。而趾高氣揚。心亦蕩矣。于是若後波之陵前波。而馳流不息。故其生前已感騰逸奔波。積波爲水之境。所謂平地波濤也。如人以舌根絞其上腭。則口水津津流出。亦同此好上人者。感水報之理耳。由此二習相鼓。如風之鼓物上騰不已。故死後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之事。皆水類也。慢習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西土有水。飲之則癡。若此方之貪泉也。菩薩見自心之慢。如避巨溺。溺者以水兼泥。易陷難拔之處。巨溺益可畏矣。
○合論雲。滔天之浸。出于涓滴。岑樓之木。發于毫末。其始于甚微。而終于不可禦。故聖人于所習多慎之。習氣之難除。雖親奉世尊如阿難者。尚有淫習。于說法會。常谛視女人。如畢陵迦婆蹉有慢習。呼恒河神女爲小婢。是皆果位聖人。其折伏淫慢。尚有余習。況衆生乎。故所習不可不慎也。
四者嗔習交沖。發于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爲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捆劍樹劍輪斧針槍鋸。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槌擊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嗔恚。名利刀劍。菩薩見嗔。如避誅戮。
此詳明嗔習因果也。四者嗔習交沖。彼此抵突。發于互相忤逆。結而不息。積久轉盛。夫心屬火。氣屬金。以心火而鑄氣。金火愈盛而金愈剛。如是故有刀山鐵捆(即棍也)劍樹劍輪。斧钺槍鋸。如修羅之雨。皆成刀槍。亦感招之理也。即喻驗之。如人銜冤欲伸。則殺氣飛動。望氣者。能見其相矣。以此二習相擊。故死後有宮去勢。割劓鼻。斬斷首。斫斷臂。剉其骨。刺其肉。槌擊其身體。如是諸事。若能隨順衆生。即是隨順覺性。嗔火一除。氣金不鑄。安所容其忍哉。嗔習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來。色目嗔恚。名利刀劍。謂觸之即死。犯之即傷也。菩薩見嗔。如避誅戮。誅戮也。而可不避乎。
五者詐習交誘。發于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撾棒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僞。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此詳明詐習因果也。詐即小隨之谄。爲罔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爲性也。五者詐習。交爲誘哄。發于相調相弄。以谄言勾引。引起不住。惟識機巧。而誘人入其绻缋。若繩縛木禁。索絞校锢。使不得脫。故生前已感繩木絞校。即喻驗之。行谄詐者。必浸漬之久。令人不知不覺。入其彀中。正如水浸田。草木滋蔓也。以此二習相引。故死後則有杻械枷鎖。鞭杖檛棒等事。若使日用間。直心直口。則如來果海。可以直進。安有如是之纏縛哉。詐習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來。色目此奸詐巧僞。同名讒賊。謂以讒言傷正。喻之如賊也。菩薩見自心之詐。如畏豺狼。蓋豺狼能蔔事。出必有獲。狙詐誘人。百發百中。亦猶是也。夫豺狼也。而可不畏乎。
六者诳習交欺。發于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奸。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汙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诳。同名劫殺。菩薩見诳。如踐蛇虺。
此詳明诳習因果也。上習主于浸引。欺習主于眩惑。此詐诳之分也。六者诳習。交相欺瞞。發于相罔。誣虛爲實。誣有爲無。欺其不知不見而謾之。誣罔不止。至于飛運其心。造奸設智。神出鬼沒。令人迷惑。墮其計中。由彼志在謾人。故感塵土不淨以遮沒之。令彼亦不見。此相召之理也。取喻明之。如風鼓塵。而塵隨風。則對面各無所見。诳之召塵。亦猶是耳。由此二習相加。因以诳語陷人。故感沒溺。以诳語撮弄人。故感騰擲。以诳語或天或淵。故感或飛或墜。或漂或淪諸事。此死後之報也。诳習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來。色目自心欺诳。同名劫殺。以遭之必傷命也。菩薩見诳。如踐蛇虺。以遭之必解腕也。豈知不诳不妄不自欺。皆是成佛之正因哉。
七者冤習交嫌。發于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甕盛囊撲。(甕盛如請公入甕之類。囊撲者以囊貯人而撲殺之。如史記秦始皇囊撲兩弟是也)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抛撮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冤家。名違害鬼。菩薩見冤。如飲酖酒。
此詳明冤習因果也。七者怨習。交相嫌憎。發于銜恨。包藏禍心。一味暗毒。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甕盛囊撲。皆暗藏冤害所感也。取喻明之。如陰毒人。非能感之心乎。懷抱畜惡。非所感之相乎。由此二習相吞。銜恨之人。唯欲齧其肉而啖之。故死後有投擲擒捉。擊射抛撮諸事。冤習之感果如此。豈知不念舊惡。銜恩而不銜怨者。是出世之正因哉。是故十方如來。色目冤家。名違害鬼。違背正理。暗中害人。鬼之最惡者也。菩薩見自心之冤。如飲酖酒。酖酒而可飲乎。則冤之不可挾也明矣。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見習有五。一薩迦耶此雲身見。謂執身有我種種計著。二邊見。于一切法執斷執常。叁邪見。邪悟錯解撥無因果。四見取非果計果。如以無想爲涅槃之類。五戒禁取。非因計因。如持牛狗戒爲生天因之類。此五種總名惡見也)發于違拒。出生相反。(不特與正違反。亦自互相違反。不特違他。亦複違自。如自語相違自教相違等也)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鞠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偏執。如臨毒壑。
此詳明見習因果也。八者見習交明。于諸谛理。妄生分別。如薩迦耶。以至見取。戒禁取。邪悟諸業。是皆順邪反正。發于違拒。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出生相反。由彼不肯從人就正。故感王使主吏證執文籍。以正其是非。此亦生前所感之境也。即喻驗之。譬如行路之人。來往相見。所謂狹路相逢。何處逃避乎。以此二習相交。邪正對待。邪邪對待。紛繞不已。故死後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鞠。察訪披究。及業鏡臺前。令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不容辭辯諸事。豈知離四句絕百非。是如來之正見哉。見習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來。色目五種惡見。同名見坑。謂墮此見。永不能出也。菩薩見此虛妄偏執。如臨毒壑。以是毒最深。能陷法身也。行人當疾滅之可矣。
九者枉習交加。發于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雳。
此詳明枉習因果也。九者枉習相加。情本無罪。而加之以罪。理本不曲。而強謂之曲。是以氣焰降壓人也。此皆發于誣謗。以本無之事。強誣其人。而謗其爲有。純用逼壓。故感合山合石。碾硙耕磨。皆逼壓之境也。取喻驗之。如讒賊人。逼枉良善。如此方之羅鉗吉網。何所不至乎。由此二習相排。業習排人。種習排己。推排擠挫。心無悲愍。故死後亦感推排之報。有強押之而遏捺。強按之而捶擊。攢其手足。壓之而漉其血。以迫窄孔中。衡度其身。如拔絲之狀。如是諸事。枉習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來。色目誣謗。同名讒虎。讒能傷人。故曰虎也。菩薩見自心之枉。如遭霹雳。雷能擊人。故名霹雳也。豈知如得其情。尚欲哀矜勿喜。況無罪而枉逼哉。
十者訟習交諠。發于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二習相陳。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此詳明訟習因果也。…
《楞嚴說通卷八(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